分享

富春山居图

 书画艺术馆 2023-10-05 发布于云南
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
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为剩山图,
31.8*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为无用师卷,
33*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全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
图片
图片

图片

《富春山居图》采用的是横卷方式,
按照人的正常视野,
构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
是一种从平面上不断进行延伸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画家进行了山水的层次感设计,
山的前后是一种由近到远的排列,
在构图方式上给予了前后景物的一种有效联系。

黄公望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
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并把披麻皴发展到了极致,
同时结合生宣纸的运用,创造出了浑厚华滋的南方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全图用墨淡雅,
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
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
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
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
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
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黄公望,
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
住平江府常熟县,幼年父母双亡。
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
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
黄氏年九十而无子,望子久矣,所以名公望,字子久。
晚年,黄公望住于杭州筲箕泉,
并于1354年逝世,享年86岁,葬于虞山西麓。
明代以后,
黄公望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并列为四家之首。
论其个人影响,元代以后,中国山水画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画家的影响能超过黄公望,
可以说,元明清的画家,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图片

1315年,黄公望因张闾“贪刻用事”引发民乱而受牵连入狱。
出狱后,黄公望无意于官场,便师从金月岩,加入了全真派,
并与张三丰、莫月鼎、冷谦等道友交往。
此后,黄公望开始往返于江浙,流连于山水之间,以诗画自娱,并曾算卦为生。
1347年,黄公望定居于富春江。

黄公望始开“寄画以乐“的门径,确立了元代的审美理想,
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精神状态以及艺术修养引领“文人画”的时代潮流,
是“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黄公望一生结交许多禅师,其中便有无用禅师。
一次, 无用禅师拜托黄公望创作一幅长卷,
黄公望便答应用三年时间绘制一幅画,
这边是《富春山居图》的由来。

无用禅师死后,画作流传到“吴门画派”的沈周手里,
但在一次请朋友题跋时,被友人儿子偷卖并下落不明。
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了《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
隆庆4年,无锡画家谈志伊将其收入囊中。
万历24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所购得。
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
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
吴洪裕珍爱之极,
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
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吴洪裕临死之际,
要烧《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以为殉”,给自己殉葬。
吴死后,家人先烧了《千字文》,次日再烧《富春山居图》。
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
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
“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
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
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
因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
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
因有黄公望题识上款为“无用师”被称为“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于1746年由乾隆购得后边一直藏于清宫,并被收入《石渠宝笈》,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将此画带至台湾,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而剩山图,在抗战时期,由近代画家吴湖帆购得。
当时供职于浙博的沙孟海的词消息后,
力劝吴湖帆将此画割爱,
1956年,剩山图入浙博,成为镇馆之宝。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3年9月,富春江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