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教练说乒乓战术之19

 熊教練 2023-10-06 发布于广东

原题目: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比赛视频案例分析实证研究

   笔者从世界顶级三大赛事和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等观察发现,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不论男女线都存在技术超强,战术却不强的现象。这与40+时代以前的球体轻,动力元素的作用很大背景有关,(弧圈球的杀伤力强劲),基本前四板以内就解决战斗了,来回球少,打到相持阶段的球并不多,有的话也就是技术上的衔接,打的是基本功对抗,而非战术本身,所以战术能力普遍都不高都是靠经验为主。马龙和樊振东是我国乃至世界乒坛顶尖的超一流运动员,他们也存在这些隐患。笔者以2015年里斯本总决赛马龙与樊振东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请先看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embed/XMTQ4MTI5Mjk5Ng

1.从高水平运动员缺乏衔接技术意识去分析

  从视频表面上看,樊振东是打得很精彩的,马龙也很顽强被调得左右两边跑还差点反败为胜呢?我们看看樊振东这一分球是怎么打马龙的,樊振东单步入台第2板接正手位短球突然拧斜线大角,令马龙在没准备的情况下第3板交叉扑右按常规有三种回球的路线,其一,回斜线;其二,回直线;其三,回中路。樊振东拧完斜线是等中路,不知道马龙的球到底从哪儿来?站位中间是照顾面广(实质上就是缺乏衔接技术意识),当马龙的球回直线后,他才在失去重心的情况下回反手位第4板反手回斜线,虽然与前面的第2板构成了双边斜线战术,但这个战术明显是被动的,因为樊不是“第一时间”(熊志超,2021)等自己反手位打战术,耽误了最佳时机,所以此球的质量有限,马龙第5板得以死里逃生反交叉回到反手位反手打斜线,樊振东第6板正手犹豫了下转反手打斜线,正中马龙下怀被马龙抓住机会侧身正手反拉中路,幸亏落点和质量都不佳,才被樊振东正手打小斜线至马龙正手位结束战斗。

2.从衔接技术理论的角度去分析

   樊振东单步入台第2板接正手位短球突然拧斜线大角就是个“极限球(熊志超等,2020)可逼马龙在没准备的情况下第3板交叉扑右只能回直线,而无法回斜线大角,道理是马龙受生理所限步法不到位,此乃打斜线时的“逢斜变直”衔接规律(熊志超等。2020)意指施战术者可以抓住对方移动的弱点,只要施战术者熟练采用压一边,打另一边战术突然袭击打极限球,就能令对方逢斜变直为自己实现精准的前后两板战术上的衔接。这样樊振东第4板就应该等在反手位衔接反手反拉斜线大角,就是杀伤力很强的双边斜线战术可立马令马龙鞭长莫及结束战术了,也就没有后面的所谓精彩内容了。所以在笔者看来,一分球来回不是越多越好的,好的战术能使来回球少,说明你驾驭战术能力强,既省时,又省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战术效果。反之,来回球越多反映出运动员驾驭战术能力越差。

  此时二、四板构成的“双边斜线”才是主动而为的战术。由此可见,衔接技术对高水平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后记:

   这个案例曾经被笔者用来实证分析衔接技术理论中的“线路变化规律”重要的六条规律的第三条打斜线时的“逢斜变直”衔接规律(熊志超等,2020),从视频看樊振东二、四板确实是完成了实证分析,只是后来发现这个一分球里打斜线时的“逢斜变直”衔接规律所产生出来的“双边斜线”战术樊振东不是主动使用战术,而是被动使用战术,虽然最终樊振东还是拿下这一分球,但并不完美(不代表樊已经掌握了此衔接技术规律,恰恰相反,被动使用战术就说明缺乏衔接技术(战术)意识,这里衡量运动员的衔接技术(战术)意识的标准是二、四板的衔接是否“第一时间”这个战术节奏完成的),所以笔者才在这里要把这个打斜线时的“逢斜变直”衔接规律说透,也间接地反映出高水平运动员战术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熊志超.三议乒乓球战术专题研究与诊断分析[J].中国体育研究,2021,3(1):1-18. https:///10.35534/scps.0301001

熊志超、周资众、许铭华 (202012)40+技桌球接技术对高水平运动员战术发挥的影中华体育季刊,344),219225 (2020. 12.)DOI: 10.6223/qcpe.202012_34(4).00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