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的轨迹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心灵的轨迹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父亲的早逝,使母亲过早地担起家庭的重担。不幸的遭遇,让我自幼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世间的冷暖。争强好胜的母亲用她那瘦弱的双肩为我撑起了一片温情的天空。

关于那时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还有那为了省下一分钱、一角钱甚至连盐也舍不得吃的无比节俭。清楚记得我九岁那年的秋季,母亲低声下气去借牛犁地,被拒绝后,第二天天不亮一声不吭地拿起铁锨、挖镢上地,整整半个月,硬是把全家的责任田翻了一遍,种上小麦。

生活的不幸和人情的淡漠没有让母亲屈服,相反,她用勤劳、汗水和善良使全家的生活有条不紊,不仅把我们年幼的姐妹三人抚养成人,而且让我禀承了母亲的倔强性格,使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跳出了农门。在那苦难的日子里,是伟大的母爱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时时感受到家庭温馨和生活的幸福。

正是这种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造就了我谦和沉郁的性格。我总想用文字表达自己涌动的内心世界,学生时代,记日记成为自己思想渲泄的主要渠道。谈到文学爱好,我不能不提起初三时担任语文的樊胜国老师,他教学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身边甚至很庸俗的事例给学生讲解难懂的语法修辞知识。

尤其是在辅导学生作文方面独辟蹊径:每周留出用1—2节时间让学生专门看课外书,无论是武侠小说、古典名著,流行杂志,由学生自由选择。这在初三毕业班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此举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学生作文立竿见影。我就是那时喜欢上作文并逐步走上了文学道路。

1988年9月,我考入内乡师范学校之后,学习任务不是十分紧张,有了较多时间来到图书馆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但大多是凭个人兴趣读些流行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当时学校有不少文学爱好者创作投稿,我觉得很出风头,很有面子。于是就开始东拼西凑地写些东西,并很快投向编辑部,但绝大多数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

1990、1991年连续两年参加未来作家文学院举办的初级、高级文学研修班,系统地学习有关文学创作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在编辑老师精心的指导下,终于于1990年在《未来作家》第2期、1991年第10期上分别发表了散文《心灵的轨迹》、诗歌《炊烟袅袅》。

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特别自豪。随后,包括毕业后参加工作仍写了不少散文、小说、诗歌,但变成铅字的东西仍寥寥无几。

因为在报纸上发过豆腐块之类的东西,2000年7月我被借调到所在乡政府任新闻专干,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由于年轻气盛,出人头地心切,就硬着头皮开始写新闻。每天埋头于各大报纸读新闻、写稿子,投稿子,有时一天能写下七、八篇稿子,最多一个月能在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32篇。

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在全县各乡镇通讯员队伍中发稿数量、质量及排名遥遥领先。间或写些散文、诗歌,乐此不疲,劲头十足,被评为市、县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通讯员。后诸身缠身,激情渐减,写作兴趣慢慢冷却。

尤其是2003年10月从乡政府重新回到学校,写作基本停止,但心中常常不忘手中已握多年的笔。许多亲朋好友常劝我不能丢掉手中的笔,但一直凭兴趣读点书,随手写点随笔之类的东西,也没有向报刊投寄。

师范同窗挚友田野多年来笔耕不辍,长期坚持不懈地创作散文、小说,而且收获颇丰,尤其是2006年出版了散文集《放歌走丹江》。该散文集收集了十多年来在各级报刊刊发的优秀文学作品,反响很好,并荣获第五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之后,他一举创作三部反映丹江水库移民生活体裁的长篇小说《丹江谣》。看到他每天夜里三四点钟起床创作,白天又忙于工作,其吃苦耐劳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他多次鼓励下,我终于从今年6月开始,决心着手写一部反映荆紫关古街及法海寺的诗歌作为自己重操旧业的“处女作”。

对于写诗,写一段或几段分行的文字,应该说不难,但写一首有情感、有意象、有境界、有品位的好诗却很难。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开始在图书馆、新华书店收集有关荆紫关的资料,学习欣赏当代诗歌的写法。

2007年7月16日南阳作家群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暨文学论坛活动我有幸参加。听了南阳作家群周同宾、瘳华歌等作家的精辟论述和淅川文友取得的可喜成绩,我心灵为之震憾,回来后就加快创作进度,几个多月的默默耕耘,终于完成了《荆紫关诗行》一书的创作。

在方格纸上播种希望。我用执着的心镰去抵抗嘲讽、枯草和怯懦,战胜自我。为了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埋头字斟句酌,为了用准一个字,憋出一句诗,能连续在桌前坐上半天,唯愿自己能用诗的形式去触摸荆紫关清代古街的一砖一木,细细品味法海寺的一佛一崖,以个人视点对景点进行诠释。

虽然自己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诗的风格还不甚成熟,诗的质量还谈不上句句珠玑。不过,从心底上说,几个多月绞尽脑汁的汗水总算有了收获,无论是高雅与低俗,无论是成功与失败,因为路还漫长,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很久,唯愿《荆紫关诗行》能让读者感受到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的启迪,我就心满意足了。

此文为本人出版的诗集《荆紫关诗行》的后记

【作者简介】朱吉红,男,汉族,生于19734月,大专文化,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格言》、《启迪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现供职于淅川县教体局。近年来,先后在各级文学刊物及副刊发表文学作品数千篇(次),作品散见于《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意林》、《做人与处世》、《思维与智慧》、《大公报》、《新民晚报》、《深圳晚报》国内外报刊杂志,有多篇作品获奖,并先后出版诗集《荆紫关诗行》、散文作品集《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