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

 丹阳楚风 2023-10-06 发布于河南

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

渤海湾,方圆7.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航运最繁忙的海区,每天有近40艘各种船舶、2万余人往返。这里风大浪高,海况极端恶劣,从1997年到2003年,曾发生过8起重特大事故,其中5艘客滚船沉没,死亡321人。

为了加强渤海湾海上救助力量,2003年,交通部决定组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时任沈阳军区空军直升机队大队长的潘伟转业,正式成为该队的一名机长。从此,开始他的海上救捞生涯。“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句誓言,牢牢地刻在他的心间。

 刚到救助飞行队时,从事海上人命救助的直升机是从美国引进的,全英文操作系统、更高的技术要求让一直驾驶苏制直升机的潘伟犯了难。凭着一股敬业精神,潘伟从攻克英文操作手册开始,把床上、玻璃上、镜子上……贴满了专业英语词汇纸条,走到哪儿,背到哪儿;学习实操技术时,他刻苦训练,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救助机型的全部科目考试,还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机型教员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

2005年1022日,潘伟奉命到烟台开发区夹河口救助一名渔民。当时,海上狂风达到10级,浪头有两层楼那么高,渔船在海中此起彼伏,犹如一片树叶,随时可能被揉碎,渔民死死地抠着船帮,命悬一线。

当直升机悬停在渔船上方,救生员孔伟顺着钢索被放了下去,立即在狂风中荡起了秋千,摆幅高达十几米,再加上渔船剧烈摇摆,接连尝试3次都无法登船。潘伟反复调整登船的位置,在海浪托起小船的瞬间,绞车手及时放长钢索,孔伟乘势踩着船帮滚到前甲板。

可就在这一刻,钢索被渔船的桅杆缠住。很快,缠着钢索的小船在风浪中疯狂跳跃,发出“嘣、嘣”巨响,直升机也被钢索拽得左右摇晃,随时可能坠入大海。

按照国际常规的处理方法,就是切断钢索,以保证机组人员安全,但这意味着孔伟和渔民再也无法登机,只会葬身大海。

潘伟当机立断,熟练地操纵着直升机,命令绞车手把绞车内的钢索全部放出,然后逆时针绕飞小船解开钢索。就在解开钢索的一瞬间,孔伟和渔民一起翻滚跳到船外,迅速被直升机吊起,两人转危为安。

不少时候,由于天气恶劣、路途遥远等原因,等机组到达事发地,报警的人有时已昏迷不醒。潘伟总是要耗尽最后一点油,反复地搜寻,即使遇难,也要看到尸体才死心。有一次机组赶到时,反复搜寻也不见渔民踪影。就把仅存有一丝气息的小狗救了上来,因为这也是一条生命,救了就有希望。

2007430日,寒风瑟瑟,天下起了雨。在威海东南海域,一渔民因钢缆断裂被打伤,重度昏迷,急需救助。将近300海里的距离,远远超出救助直升机昼间110海里的救助范围。经过仔细测算,潘伟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试。一路艰险,直升机到达救助海域时,只剩下10分钟的作业油量。由于登船空间小,船体剧烈摇摆,救生员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直升机可供作业的油量只剩最后一分钟。

潘伟急中生智,让渔船停船、减速,利用船头还没随风调向的瞬间登船,用救生套直接将伤员救上来。不等救生员完全进舱,潘伟就操纵直升机迅速调整方向,顶风返航,使昏迷渔民得以施救。

2010年312日,烟台市长岛县砣矶岛乡的孕妇王维利,怀胎十月,突然羊水破裂、胎儿被脐带绕颈。岛上的医疗条件有限,超过9级的海风阻挡了出海的船只,情况紧急!在接到求救电话的第一时间,潘伟和机组成员以最快的速度换装、登机、起飞……原本坐船要1个多小时的路途,只花了20分钟就把王维利送到了烟台市区医院。医生说,孩子晚到半个小时可能就没命了。第二天,孩子出生,念在感恩,王维利夫妇为她取名张知恩。

潘伟看上去温文尔雅,却从事着异常惊险的工作,有时最多一天要完成5起任务。严寒时节,强大的寒流将全身冻透、手脚僵硬。到了盛夏,又要穿上厚厚的防浸服,在座舱内忍受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因为长时间在强噪音的环境下工作,他的双耳总会嗡嗡作响,因为长时间紧张劳作,双手总会不停地颤抖,为了遇险者生还,他无怨无悔,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在风口浪尖上“舞蹈”。

这就是潘伟,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9年来,在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的渤海湾,他驾驶直升机飞行385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422人,安全救助飞行1300小时,并先后荣获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等荣誉称号。

不少人喊潘伟为英雄,说他的事迹可以拍成一部大片,但他从不以英雄自居,总是平静地说:“我是个普通人,只是在特殊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我喜欢这份工作,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我很渺小,是这份工作伟大。”

此文刊发于2019年第9期《岷州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