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封建王朝,一直都是各种影视剧最主要的改编对象,因此人们对于清王朝的部分政治制度还是颇有了解的。 不过依然有不少清朝时的专有词汇令人产生误解,比如今天我们要提到的宗女。 清代女性服饰 在我们第一眼看到宗女这个词汇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把它和宗室一词联系起来,因此有人便认为宗女便是皇室女眷,是身份十分高贵的存在。 如今甚至有人翻出了族谱,以宗女后人的身份自居,借此标榜先人的显赫。 然而宗女虽然确实和满清皇室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背后代表的身份绝对算不得显赫,他们和普通旗人相比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待。 那么满清皇室女眷的品级是如何划分的,宗女又是第几档呢? 清代格格照片 一、满清入关前的女眷等级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女性的地位相较于男性一直是更低的,尤其在宋朝后期理学获得极大发展之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地位差异变得十分明显。 皇室女性虽然身份尊贵,但是她们受到的关注度实际相当有限,历朝政府也很少会出台专门的规章制度来区别她们的身份,因此对于这些皇室女眷,人们大多以公主笼统称之。 除了几个地位显赫的长公主之外,其余公主的身份等级都是大同小异的。 明代公主剧照 不过我们知道游牧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女性在家庭生产中承担的工作要高于农耕民族。 因此女性的身份地位是要高于汉族女性的,这些民族的政治制度中,也往往会对女性的身份地位有更详细的规定,建立清朝的满族人便是如此。 在后金刚刚建立的时候,满族统治者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所以他们的管理体系也相对原始。 不过随着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立下入关志向之后,满族便开始仿照汉族政权设立新的政治制度,其中就包括对于宗室女性身份的规定。 皇太极画像 由于当时满族才刚刚被努尔哈赤整合起来不久,因此统治权力基本都掌握在其家族手上,这让满族的等级体制是按照与努尔哈赤一支的亲疏关系来制定的。 而宗族女性的品级在当时一共被分为五等。 这五个等级分别是固伦格格、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多罗贝勒格格、和固山格格,五个等级由上至下表示着这位女性成员与皇族的亲疏远近。 由于当时满族人数较少,大家之间的亲属关系比较密切,因此这五个等级就基本可以涵盖所有的成员,这也是后来清朝政府女眷等级体系的雏形。 二、清朝入关后的女眷等级制度虽然在清朝入关之前,他们就已经在政府中启用了大量的汉人官员并制定了模仿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但是那和中原王朝的制度之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因此在满清铁骑入关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族百姓,满清政府对于之前的政治制度作出了诸多改良,其中就包括女眷等级制度。 顺治帝画像 清朝政府这次提出的等级制度改良,主要基于两个政治诉求。 首先是对于汉族政权政治制度的模仿,在满清入关之前,其在对于男性宗室的管理中已经加入了汉族的嫡庶之分,不过其对于女性宗室则是一视同仁,这显然和汉族的礼教是不吻合的,因此在此改革中,其针对女性宗室的出身差别有了细化。 除此之外,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宗室人数也出现了显著提升,而且代际的增加也让之前的五等身份制不能适用于所有宗室女性,如果就这样将她们开除宗室身份,就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和孝固伦公主画像 因此在顺治在位时,其对于宗室女性的身份制度作出了全新的规范。 在这个全新的制度中,他将宗室女性的身份按照高低不同分为九级,其中最上两级为皇帝的女儿,嫡出的女儿被称为固伦公主,而庶出的女儿则是和硕公主,这便是之前五等身份制中前两级的演变。 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只要是皇帝的女儿就会被封为固伦格格,而和硕格格则是和硕亲王的女儿,由此可见这一重新划分无疑是对于嫡庶有别的强调。 而公主的称谓也是为了迎合汉人对于皇室女性的惯用称呼。 在此二级之下,则为皇室宗族的女眷,其依然沿用了满族传统的格格封号,不过为了便于汉族百姓理解,这五个等级的格格也分别被称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和乡君。 她们的身份从高到低代表着其父亲与皇族之间的血缘亲疏。 晚清格格合影 而除了这七个等级之外,还有一些皇族的远亲已经被排除在清朝的爵位等级之外,他们的女儿自然也没有办法获得格格的封号,不过为了表明他们曾经与皇室存在亲属关系。 这些人的女儿便被称为“宗女”,也就是宗室之女的简称。 以上便是经过改良后的满清宗室女眷册封体系,其具体内容在《清史稿》中有如下记载:
在之后满清皇室爵位册封体系中,又出现了新的爵位:清朝奉恩镇国公、辅国公,受封之人之前大多不是皇室宗亲,或者已经关系极远,他们因为功绩而受封爵位,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他们的女儿会被封为“六品格格”,这个爵位并没有对应的汉语称呼。 三、宗女的生活条件在了解了清朝政府入关后的女眷封爵体系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宗女的地位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她们在清朝的大多数时间内,位于清朝宗室女性爵位等级中的第九级,这个称呼只能表示这些女子的祖上曾经和皇室有渊源,但是已经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了。 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 在清朝入关之后,旗人宗室都是可以不从事生产领取俸禄的。 得到封爵的女性也属于这一范畴,根据等级的不同这些女子得到的封赏也不尽相同。 其中品级最低的六品格格在出嫁前每年可以得到三十两白银和三十斛大米,出嫁后则转变为三十两白银与三匹俸缎,这在当时也是比较客观的一笔收入了。 不过宗女这一称号在清朝并不被列入爵位品级,因此她们无法从清政府那里得到固定的俸禄,如果这些人依然保持着宗室不事生产的姿态的话,她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社会上的等级观念还很重,这些宗女之后也很难通过嫁入等级更高的宗室家庭来重新获得地位,这让她们的生活比许多普通百姓还要不如。 晚清旗人女性 而随着清朝统治时间的延长,宗室人数也在呈现指数式扩增。 这些人中能够拿到品级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在清朝末期能够拥有爵位的宗室男性只有不到百分之一,当时宗女的数量也是十分多的,京城中的旗人女子细究起来几乎人人都是宗女。 虽然这些宗女并没有任何品级和俸禄,不过清朝政府对于她们还是有些关怀政策的。 当时宗女如果幼年丧父,或是出嫁后丧偶的话,就可以向宗人府申请补贴。按照当时的标准她们每个月可以领到二两银子,这在当时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不过由于后来宗女的数量实在太多,而清政府的经济由于巨额赔款又十分吃紧,因此即使提出申请,能够拿到这笔钱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这让许多宗女的生活实际上相当贫困。 清代宗人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清朝年间,自从宗女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她们就一直处于宗室女眷的最底层,她们没有任何特权,甚至连固定的俸禄都没有。 而她们的家族之前又都是皇室的一支,自然不屑于从事农业劳动,这让大量宗女的家庭条件相当贫困。 即使清政府出台了一些照顾政策,但是由于清朝末期清政府高层都已经自身难保,自然也不会拿出更多的钱来照顾这些关系疏远的宗室。 这让宗女这一名号最后的实际意义也完全丧失,不少宗女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一重身份,在她们看来自己和普通的旗人女子已经并无二致。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居然有人翻出了族谱,用自己祖上的宗女身份来给自己贴金,这显然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依靠祖上的荣光来获取利益,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值得批评的。在这里笔者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一些虚假的“贵族”骗到自己,白白损失钱财。 话说回来,在如今的社会中即使是真正的脑门上长着“通天纹”的皇族后裔,在我们眼里也不过只是一名和自己身份平等的普通公民,封建时代的等级观念我们大可不必理会,而是去更加自信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