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廷玉:位极人臣,却不得不面对君王的猜忌

 梦沉古道 2023-10-06 发布于黑龙江

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连声冷笑道:“好你个文官清流!”谁知,不久,乾隆又派人把白银全部退了回去。
张廷玉身为满清汉臣之首,晚年几次三番的向乾隆上书,请求回乡,可是乾隆始终没有放过他,甚至在1750年,派了200多人浩浩荡荡的前去安徽桐城张廷玉的家里,对这位已经79岁高龄的臣子强行抄家。 
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为清廷付出了汗马功劳,他在满清朝廷中可谓是居功至伟,在当时注重满臣的清廷中,张廷玉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可想而知他的能力。

1700年,康熙在位的时候张廷玉考中进士,当时的张廷玉并没有受到重用,雍正发现了这个人才,并且重用他,张廷玉也始终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深受雍正的器重。
雍正器重张廷玉除了张廷玉是自己恩师张英的儿子,更重要的是张廷玉的为人,雍正疑心很重,对于张廷玉也是多方考察。
发现张廷玉不仅品行端正,更有治国之才,即使身居要职,也没有自傲,依旧谦虚谨慎,为人臣子当如是,所以雍正对其也是极为信任。
雍正病逝之前,将张廷玉列为儿子弘历的辅政大臣,并且下遗诏,准许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
可见雍正对自己这位心腹大臣的考虑还是十分周全的,张廷玉是雍正为自己儿子留下了一大助力,这足以见得他对于张廷玉的信任。

皇权更替,刚开始的时候,乾隆对于张廷玉还算可以,延续了雍正时期的重用,张廷玉在朝廷中的地位也是一时无两。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乾隆和张廷玉之间也渐渐生出了嫌隙,身为汉臣的张廷玉权势太大,门下学生更是无数,这也引发了乾隆的怀疑。
张廷玉有治国之才,怎么会看不清楚皇帝在想什么,尤其是像乾隆这样,处于满清鼎盛时期,他已经习惯了掌控一切。
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让自己能够安享晚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77岁高龄的张廷玉第一次向乾隆上书,提出告老还乡。
这时候的乾隆明明对张廷玉心有忌惮,但是为了保住自己贤明君主的名头,用雍正的名头婉拒了张廷玉的请求,毕竟张廷玉是雍正时期的重臣,自己登基以后他便辞官,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为了能够显示自己的贤明,乾隆特许张廷玉十日一朝,可是张廷玉只是想回乡,所以在上朝的时候特意让人搀扶,回去以后再次上书表示自己感染风寒,加上已经年迈,恐命不久矣。
乾隆这次口头准许张廷玉回乡养老,并且还写了一首御诗叫人送到张廷玉的府中。 或许是为了表示自己真的已经病入膏肓,张廷玉让自己儿子张若澄进宫谢恩,可是这在乾隆看来就是张廷玉不知皇恩,恼怒之下直接罢免了张廷玉的伯爵位,而他回乡的事情也再次耽误下来。 
就这样,张廷玉告老还乡的事情一再耽误,1750年,已经年近80的张廷玉再次上书,这一次是在皇长子永璜的丧期提出来,而张廷玉正是永璜的老师。

张廷玉此举无疑是再次惹恼了有些小肚鸡肠的乾隆,直接将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的资格免去,然后勒令其回乡,也算是圆了张廷玉的心愿。而这也是张廷玉心中所想,配向太庙什么他并不在乎,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可是张廷玉的行为并没有为自己的晚年换来太平的时间,因为朝中官员朱筌被人弹劾贪污,也他沾亲带故的张廷玉也被涉及其中。这下子,乾隆也抓到了张廷玉的小把柄,直接大张旗鼓的前去安徽桐城张廷玉的家里强行抄家,而张廷玉的所有财产总共查出来至少有36.2万两白银。
 张府被查封以后,张家所有人都惴惴不安,可是张廷玉却是满脸淡然,看着来往的士兵将府中所有的东西查封带走。这也让乾隆心中的怀疑更甚,可是在查阅张廷玉所有的来往信件以后,却没有找到张廷玉有任何对朝廷不满的话语。好不容易抓到的把柄,乾隆自然不想就这样错过,于是就开始找那36万两白银的来处,可是没有想到张廷玉竟然有记账的习惯,这么多年来府中所有的进账出账一笔笔都记得十分清楚,每一笔白银的来处都有迹可循。
 张廷玉为官多年,雍正时期推行的养廉银制度,官员的俸禄本就不菲,更何况是想张廷玉这样的重臣,加上多年来皇帝的赏赐,日积月累之下也就有了这么多的钱财。这下子,乾隆有些骑虎难下,毕竟当初那么大的阵仗,可是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查出来。
 为了保全自己明君的名声,乾隆将所有的错误都推到德保的身上,然后将查获张廷玉的所有东西原封不动的归还,还下了其他赏赐安抚张廷玉。
 张廷玉也是一个识趣的人,立即上书乾隆表示自己的忠心,言语上也更加谦卑,这场抄家大戏也有了最终的结局。
 在张廷玉百年之后,乾隆或许是觉得亏欠这位老臣,还是按照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而张廷玉也成为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从古至今,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不变的定理,特别是在满清时期,皇权空前集中,即使是如张廷玉这样的臣子,依旧会受到君王的疑心,可见当时为人臣子的艰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