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顶山市各县区的名字由来及历史

 新用户3399U4EQ 2023-10-07 发布于河南

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辖市、20个县级市、85个县。今天咱们唠唠平顶山市管辖的四个区(其它区,行政手续不全),四个县和两个市的历史及传说。

平顶山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商周时代,这里属应国,该国以鹰为图腾。西周姬姓应侯墓中又出土有雕刻精美的玉鹰,考之古文字“鹰”“应”同源通假,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以“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称。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顶山市,以煤而兴的城市。平顶山市的命名以市区北部山顶平的平顶山而取名。

一、新华区

位于河南省中部,平顶山市中西部 ,东以开源路为界与卫东区毗邻,西与宝丰县、鲁山县接壤,南与湛河区隔河相望,北连宝丰县。1969年设立新华区,寓意“新中国建设的工业新城”,因美好期盼的寓意而命名。1970年与卫东区合并为中心区,1977年又回归原名。

二、湛河区

位于平顶山市市区南半部,北隔湛河与新华区、卫东区相望,东、南面与叶县毗邻,西南方同鲁山县接壤。1994年市郊区改名湛河区。当时因区域管辖范围大部分在湛河以南,就取名湛河区。湛河古称呼湛水,历史悠久(以前文章有详细介绍)。

三、卫东区

位于平顶山市市区东部,东及东南与叶县接壤,南隔湛河与湛河区相望,西与新华区交界,西北和宝丰县连接,北与邦县为邻,东北与许昌市襄城县相连。1969年设立卫东区,因在市区东部,人们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而命名,寓意为“捍卫毛泽东思想”之意。1970年与新华区合并为中心区,1977年又回归原名。

四、石龙区

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名城平顶山的西部,周边与鲁山、宝丰接壤。1997年设立石龙区,因过境河流得名。境内石龙河,发源于石板河(村)一带,河床中岩石峥嵘起伏,形似石龙,故名。河流贯穿区境,故名石龙区。

夏商属豫州,东周属王畿之地。春秋先后属郑、楚、韩、魏、秦。秦置梁县。汉晋沿袭。 隋、唐、北魏置符垒县。宋、金、元时期境区变属龙山、龙兴、梁县、鲁山、汝州、宝丰等县管辖。明成化十一年(1475)由汝州划出归宝丰,属永宁乡。清康熙年间属汝州余屯里大营镇。1912年分属宝丰县大营镇和鲁山县鲁北乡。

1935年划归宝丰县第三区。1947年属宝丰县第二区。1956年属大营中心乡。1960年撤宝丰县,属平顶山市。1960年属韩庄矿区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属宝丰县,将韩庄、南顾庄2个公社共12个大队划属平顶山市。1971年析鲁山县11个大队成立五七公社,与梁洼、韩庄、高庄、大庄4个国营煤矿共同设立平顶山市西区。1973年撤销西区,五七公社属平顶山市郊区,余区域合并设立韩梁街道属平顶山市新华区。1977年复西区。1979年再撤。1982年复设西区。1997年撤西区,设立石龙区。

五、叶县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是“中国岩盐之都”,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境内道路纵横交错,东衔京深铁路,西接焦枝铁路,北通漯宝铁路。

叶县名称来历有二:一说因“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历史故事而来。二说因盛产桑叶而得名。(以前文章有介绍)

叶县地名含义有二: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成王与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大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尔。’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则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于应。此地周为应侯国(应侯,武王子),叶属应,《左传昭公十八年》载:“以叶封沈诸梁,号为叶公。”故得名“叶”。另说古代蚕桑为生活必需品。叶县在古代以盛产桑叶著称,故名。

夏、商为豫州地。周属应侯国。春秋属楚。战国分为叶邑、舞阳邑(治今叶县龙泉乡古城)、卷邑(治今保安古城村)、昆阳邑(治今叶县城),始属楚,后属魏、韩。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归秦。西汉置叶县(治今叶邑镇旧县村)、昆阳(治今叶县城)、红阳(治今叶邑镇东、澧河南同心寨村)三县,叶县、红阳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颍川郡。三国时叶县、昆阳均属魏。西晋叶县属南阳国,昆阳属颍川郡。东晋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颍川郡。北魏属襄州南安郡。孝昌二年(526)于叶地置襄州。东魏叶县属南安郡。武定六年(548)南安郡改为定南郡,叶县属之。北齐属襄州,又于叶境置汝坟县(治今龚店乡汝坟店村),并以汝坟置汉广郡。

公元557年北周灭齐,属南襄城郡,改定南郡为定南县(治今叶县保安镇古城村)。隋始称澧水县,后复名叶县。大业初(605)废定南县入叶县,属颍川郡。唐置叶州。贞观八年(634)属鲁州(今方城县),后改属许州(今许昌市)。唐开元、大历年间两次置仙州。大历四年(769)于叶县境置仙凫县(今叶县保安镇古城村)。咸通十一年(770)废仙凫县仍归叶县,属汝州。五代属汝州。宋属京西北路汝州。金泰和八年(1208)叶县属南阳路裕州(今方城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属南阳府裕州。明、清属南阳府。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改属汝阳道。 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许昌专区。1970年属许昌地区。1983年属平顶山市。

六、郏县

地处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顶山市北部,属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接襄城县,西邻汝州市,南依平顶山市卫东区及宝丰县,北连禹州市

秦置郏县。因古为郏邑地而得名。西周称为夹。春秋为楚之郏邑。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县,因此地古为郏国、郏邑,故名。

秦置郏县,隶属颍川郡。东汉建武六年(30)废入父城县。建安中复置,属汝城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龙山县,隶顺阳郡。永安元年(528)改埉城,隶南阳郡。东魏仍称龙山,隶顺阳郡。北齐废县。隋开皇元年(581)改汝南县,十八年(598)改辅城县。大业四年(608)改郏城县,隶襄城郡。唐天宝元年(742)改隶临汝郡。五代袭之。北宋崇宁四年(1105)郏城县改隶颍昌府。元至元三年(1266)废为黄渠镇,入梁县。大德八年(1304)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隶汝州直隶州。清因之。民国初属河洛道,后曾属河陕汝道、豫西道。1927年改隶豫西行政区。1932年改隶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7年属豫西第五专区。1948年为专署机关驻地。1949年属许昌专区。1986年属平顶山市。

七、宝丰县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外方山东麓,北依汝河,南临沙河。东和东南与平顶山市郊区接壤,南和西南与鲁山县、平顶山市区及石龙区相连,西北与汝州市交界,北和东北与郏县毗邻。

宣和二年(1120),因境内物产矿藏丰富,由宋徽宗赐名宝丰。

《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史考》记载:“北宋时以此地铁矿蕴藏丰富,且建有冶铸场,当时视铁矿为国宝,古寓'宝货兴发’之意命名'宝丰’。”据《中国地名辞源》记载宝丰县名取意“宝藏永丰”。

商为应国地。春秋先属郑,后属楚。战国初属楚,中期分属韩、魏。秦置父城县,先属南阳郡,后属颍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废父城县改置龙山县,属顺阳郡,后在北、西境置汝南、符垒2县。北齐天保年间汝南、符垒二县并废,龙山县仍存。隋初改龙山县复置汝南县,属襄城郡,隋末废。唐武德四年(621)置龙兴县。唐证圣元年(695)更名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5)改武兴县为中兴县,同年又改为龙兴县,属襄城郡。唐天宝元年(742)改属汝州临汝郡。

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龙兴县为镇属鲁山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龙兴县属汝州。宣和二年(1120)改名宝丰县。元至元三年(1266)废县为镇。明初镇废。明成化十一年(1475)析汝州东南五保复置宝丰县,属汝州。明崇祯十六年(1643)改名宝州。清初复置宝丰县。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区。1932年改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7年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1948年属豫西区第五专区。1949年属河南省许昌专区。1960年撤销宝丰县,置平顶山市农村工作办事处。1961年复置宝丰县,仍属河南省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3年划归平顶山市。

八、鲁山县

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市、南临南阳市、东接平顶山。

北周改山北县置鲁山县,以自然地理实体得名。古称鲁,鲁阳。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鲁山(一名露山)在县东北十八里,山高耸,迥出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夏帝孔甲时为刘累邑。西周初,周公封此地为鲁。后今境东南属应侯国。春秋初属郑,后属楚。战国属楚。秦属颍川郡、三川郡。西汉置鲁阳县,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属魏。晋属南阳国。南北朝宋永初属南阳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山北县。太和十八年(494)为荆州治。

十九年(495)属广州。二十二年(498)复置鲁阳郡。永安年间属广州。西魏属鲁州。北周改置鲁山县。隋称鲁县。隋炀帝末年名鲁山县,属襄城郡。唐武德四年(621)属鲁州。贞观元年(627)属汝州。八年(635)属河南道汝州。五代因之。宋属京西路汝州。金属南京路汝州。元属南阳府汝州。明属河南布政司汝州。清属河南省汝州。1912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豫西行政区。1949年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3年属平顶山市。

九、汝州市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以濒临河流及古代治所而得名。因地处北汝河北岸,为古代汝州治所,今天的城市居民聚集区,故名汝州,又称汝州(市)中心城区。有史料资料的就有汝州,,文化深厚,历史悠久。

明洪武初因旧修筑,建东仰京,西瞻洛,北望嵩,南观汝四门,后设四关。民国二年(1913年)改汝州城为临汝县城(带关)。1988年撤县设市,复今名。

十、舞钢市

舞钢市为河南省平顶山市所辖县级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舞钢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以前文章有详细介绍)

1990年设立,因兴建现代舞阳钢铁工业区而得名。原属舞阳县。1970年后国家在此修建舞阳钢铁基地,简称舞钢。

春秋时周王赐予古帝柏皇(盘古)后裔封地(今尹集镇谢古洞一带),称柏国。战国属韩,称合伯(一作膊)。秦属陈郡(今淮阳县)。汉高祖四年(前203)北部属西平县,南部为無阴邑。三国时分属汝南郡西平县、南阳郡無阴县。永嘉五年(311)属后赵。咸和二年(327)分属后赵新蔡郡(今新蔡县)西平县、东晋南阳郡無阴县。太元七年(382)属前秦襄城郡(今漯河市)西平县、南阳郡無阴县。北魏天安元年(466)属西舞阳县。明永乐五年(487)属南齐,后复入北魏。

梁晋通六年(525)西舞阳县归梁。东魏兴和二年(540)西舞阳县由梁归东魏,属广州(今鲁山县)定陵郡(今舞阳县)。后改称临舞县,属期城郡(今泌阳县)。北齐沿袭未变。隋开皇初年属淮安郡(今泌阳县)。大业八年(612)属北舞县(今舞阳县),隶颖川郡(今许昌市)。唐武德四年(621)属道州(今郾城县)。贞观元年(627)改属许州(今许昌市),不久县废。开元四年(716)复置舞阳县,属仙州(今叶县)。 1954年原西平县的张营村东头划入舞阳县。1973年成立舞阳工区。1977年设立平顶山市舞钢区。1979年属许昌地区。1982年属平顶山市。1990年舞钢区改为舞钢市,由平顶山市代管。

下次聊各县乡镇的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