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耐心是一种稀缺资源

 路之长成01 2023-10-08 发布于广西

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这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都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

今早晨跑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近段时间微信增加了公域流量推送的机制,公众号写作仿佛换发了第二春,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昨天下午看到的一个现象:

在一个公众号博主的写作群中,我发现有很多新加入的小伙伴,在这些人群中,有些是坚持写了一段时间的,有些是刚开始准备写的,有些是好几年前就已经注册了账号现在又重新写的,讨论中,大家的关注点都是如何起号,如何提高阅读量,如何快速变现的问题。

整个聊天氛围充满了浮躁,让人感觉特别的急功近利,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笑来老师一直建议大家少看微信群聊的原因之一吧,因为群聊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没有价值的,不仅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还徒增一波焦虑感。

突然间,我有了一个特别深的感触: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耐心已经成为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

培根曾说:“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韧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做一件事的耐心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同样是阅读一本书,有些人可以静静地读完;有些人则坐立不安,看着书里想着其他的事情;

又如,同样是学习写作技能,有些人可以每天坚持练习;有些人则没写几天,看不到提高就不写了;

再如,同样是去健身房健身,有些人坚持每天训练让身体慢慢变好;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幻想着快速蜕变;

在心理学上,耐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特质”。上面的例子中,就充分地体现了,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正常的耐心基准线(特质)。

心理学家萨拉·施尼特科尔博士对耐心做过研究,他把耐心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日常耐心”。比如,我们超市购物买单时的排队,或是刷互联网时的页面加载等待;

第二类是“磨难耐心”。比如,在一种没有确定期限下的等待,类似于前段时间的口罩事件;

第三类是“人际耐心”。比如,人与人之间打交道需要耐心,跟他人解释一个概念,虽半天说不明白,但你仍不厌其烦地解释;

研究中发现,拥有更多的耐心与更强的幸福感、更好地处理问题的能力、较低的抑郁症和更少的健康问题有关。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耐心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因为可以为压力情况下的情绪提供缓冲,让人更适应挫折,促进积极的人际交往。”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辅导孩子写作业。

我相信辅导过孩子写作业的宝妈宝爸们一定会经历过那种失去耐心,想要爆炸的心态;感觉每一次辅导孩子作业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这里我分享我的一个方法:

首先,想一想自己像孩子这么大的时候,作业水平如何?如果没有孩子做得好,就没有批评和生气的权利,这其中涉及到一个智商均值回归的问题。

其次,记住这句话“无他,但手熟尔”,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过程,需要花时间去练习,这题算不对,重新算就行,这段写不好,重新再写一次。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而情绪稳定需要有一个关键条件:耐心。

对孩子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孩子共同成长。

回到心理学上对耐心的研究中,影响你耐心程度的一个外部因素是你对时间的感知。

比如,你认为自己可以在1个月内实现写作变现,当一个月时间快到的时候,你还未达到自己的预期,你就会变得不耐烦。但你发现这个要求有点不现实、有点急于求成时,你就能够忍受更长时间的等待,而不至于失去耐心。

当然,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有强烈的渴望,也会改变我们对等待时间的评估。看看群里聊天的小伙伴,他们看到别人每天几万甚至10w+的爆文,自己也想着快速提高阅读量、变现成功,总感觉自己随便搞搞也能拿到结果,无形中让自己越来越缺乏耐心。


写在最后,

竹子在地下深埋长达3年的时间,在第4年的前90天里,破土而出,长到20米高。

跟竹子一样,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那段深埋地下的日子里,我们不断扎根,不断汲取大地的养分,磨练自己的心性,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没有所谓的速成方法,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必须保持专注、保持耐心,允许自己慢慢变好,加油吧。

点击在看,与你的朋友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