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潘公凯:铁线铮铮写春秋——谈谈吴永良的艺术

 昵称61560146 2023-10-08 发布于浙江

“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于2023年10月1日—11月12日,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此展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的第五回展览。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老教授的学生为观察点,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通过“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画家之一吴永良先生的视角,回溯“浙派人物画”的笔墨拓展及其对20世纪人物画转型的贡献,展现吴永良对人物画笔墨传承创新的探索。展览共分求学点滴、笔墨道境、以线立骨、笔墨拓展四个部分。

展览举办同时,也将同步发行《风清骨峻——中国画笔墨的承继与拓展》一书。敬请关注。

图片

铁线铮铮写春秋——谈谈吴永良的艺术

潘公凯/文

吴永良(1937-2020)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美术教育家、意笔人物画大家。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入学时国画系还称“彩墨画系”,经潘天寿等老先生们的努力,1957年底正名为“中国画系”,并开始分科教学的实验。因此,吴永良的艺术道路与成就和“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新的社会氛围下,中国画的核心语言能否表达新时期工农兵的面貌和精神状态,是摆在老、中、青艺术家面前的具体问题。这个问题带来的转折超过了两千年来中国画发展的其他转折,是个时代命题。可以说,“浙派人物画”是时代召唤出来的,或者说是时代交给中国画的一个硬任务。当时,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年轻的人物画教师或学生多从西画转来,他们分成了工笔和意笔两个系统,各自探索如何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如何出新。他们成为“浙派人物画”的第一代画家。吴永良于1957年进入美院后,正好跟随第一代的老师们进行这一课题的探讨、研究与实践,最终成长为第二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

图片大学时期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吴永良)

改革开放后,艺术领域自上而下的时代任务渐趋淡化,以前一代人走出来的这条路为基础,第二代人就有可能探寻自己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浙派人物画”的继承者都有各自的艺术面貌,体现了“浙派人物画”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吴永良率先尝试的意笔线描,是中国人物画专业基础训练的一个转折,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意笔线描跟传统的笔墨、用笔结合得最紧密,它既具有素描造型的准确性,也通过笔线的变化使线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意笔线描在结构素描之后,用白描、用线的方法,去掉了炭笔的皴擦,而对形体要求的准确性又跟素描的要求基本一致,具体的做法则借鉴速写。吴永良的意笔线描写生,离不开扎实的速写功底。他对形体的把握以及线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使他的意笔线描跟马蒂斯或其他西方画家的速写有一定的相通性。区别在于西方画家主要用铅笔线,吴永良的则是毛笔线,有提按、中锋侧锋、枯湿的变化,有书写性,跟中国的小楷相通。最厉害的是,他的线条可以根据形体、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即他把毛笔的可能性、表现性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中国画基础教学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种毛笔线描的速写,后来风靡全国。

图片吴永良意笔线描

吴永良自己的创作跟意笔线描也紧密相关,他的几幅重要的代表作品就是以意笔线描为骨架的。他对于线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我觉得他画得最好的就是那些文化名人,在语言的选择、表达以及对于人物的精神塑造方面,都很考究,有文人气。比如《栖霞暮霭》和《雷婆头峰寿者》,在我看来是画黄宾虹和潘天寿最好的人物作品之一。

图片吴永良《栖霞暮霭——黄宾虹像》2006年

图片吴永良《雷婆头峰寿者——潘天寿像》2006年

吴永良的指墨画成就也很高。按照潘老先生的观点,指墨画是偏侧小径,不能拿来炫技。受潘老先生影响,吴永良也学过指墨画,他欣赏指墨的效果而从不炫技。指墨画的线中水分较多,加之用豆浆纸,线旁便会滋生许多绒毛,这个效果就使得线更具丰富性,有厚度,变化特别自然,具有一种朴拙的美感。在实际的语言效果上,笔墨画不出这种效果,但这又完全是以笔墨画为基础的。所以吴永良的指墨作品能够描绘对象的情绪特征,比如眼睛、眉毛、嘴、皱纹等,其实都是建立在他的笔墨功力之上。包括意笔线描的功夫,也是指墨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指墨难成。吴永良的写实能力很强,所以他对指墨画面的掌控也很有办法。


图片

吴永良《大颐寿者》(指墨) 2007年

吴永良的小品语言纯粹,韵味深长。现在真正深入做学术研究的人实属不多,而吴永良在这方面很突出,在我看来他有两大优点:首先是在“浙派人物画”的系统中,吴永良的技法应是最全面的,语言丰富,这是一大特点;第二,他的笔头非常有灵气,或许是继承了周昌谷先生的优势,一笔下去韵味十足。

在中国画传统中,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真正核心,是文化结构当中的枢纽。清末民初,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文人开始怀疑传统、狠批传统,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行为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学术角度出发,则不应对传统加以简单否定。20世纪50年代以后继续批判精英文化,五六十年代依旧鲜有人敢提及笔墨,更遑论在教学中的强调了。国内只有浙江美术学院的几位老先生还在坚持,其后便是像吴永良这样的老先生们的学生,他们成为“浙派”的传人。他们是真正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人,都是真正想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人。而且他们除纯学术目的外,没有个人的名利所图,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来传承,老先生没有完成的事业他们要接着去完成,这是非常值得提倡和颂扬的一种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潘老先生对吴永良的毕业作品《白描鲁迅》评价较高,我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潘老先生当时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希望用中国画笔墨来表现现代生活,而这张作品几乎没有西画的影子,白描又画得如此准确,所以潘老要鼓励这个方向,即要用线描、笔墨来表现对象。


图片

吴永良《白描鲁迅》 1962年

吴永良在性格上跟潘老先生很像,很耿直,不肯说假话。他们非常真诚,感情都放在心里,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一种道德品质,也是吴永良一直在画那些重要的、有骨气的文化人的原因,他们都是吴永良真正佩服的学者、艺术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他自己的人格追求,他非常崇敬、爱戴这一类人,所以吴永良艺术作品中的笔墨显示出鲜明的骨气,如同刻印一般有力、坚定。吴永良对于老先生的崇敬,又鲜明地体现了吴永良本人的性格、品质和道德观。一个人崇拜什么样的人,反过来就说明了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展 览 信 息 

图片

「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

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

展览日期:2023年10月1日——11月1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开幕时间:2023年10月12日上午10:00

开幕地点: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一楼大厅

图片
编辑:洪新莹
审核:祝森生

 预 约 参 观 


注:请提前实名预约,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预约界面生成预约码,每人每次可预约3人。入馆前主动出示预约二维码,经核验后入场。

 潘 天 寿 纪 念 馆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2号

电话:0571-87912845

图片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16:00后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周五下午休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