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火上浮,上热下寒,试试引火汤

 无疾林 2023-10-09 发布于浙江

相信大家都有上火的经历。

上火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头面部,比如咽干口燥,有时甚至喉咙肿痛,牙疼,口腔溃疡,眼干,头痛等等。

有些上火,吃点清热解毒药一下就治好了,有些上火,吃药虽然能灭一时之火,但没过几天就会卷土重来,非常麻烦。

这种容易灭的火,我们称它为实火,一般是体内有热毒引起的,既然是热毒,只要用清热解毒药就好了,比较容易治。

另外一种是虚火。所谓虚火,就是说体内没有热毒,之所以会有上火的症状,是因为肾阴不足,阳无处潜藏,上浮于头面部引起的。

阳不老老实实呆在肾里,而去了头面,那么下面就不仅是阴虚,阳也虚,因此身体有虚火,除了上面有上火的症状,一般下面还有阳不足引起的腰膝冷,腹泻,腰酸等症状。

如果我们见到上火症状,就猛用清热解毒药,那可是要糟糕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清热解毒药药性比较热,热药伤津,本来我们身体里的阴已经不足了,还用热药,剩下的阴液很快就被蒸干了,只会让阴阳失衡得更厉害,阳越发要上浮,那么上火的症状只能越来越严重。

那么,面对虚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说我们不从灭火入手,而是把这些火往下引,让它们重新潜藏于肾,温煦身体,变废为宝,岂不是很巧妙?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个方子啊,是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引火汤,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引火汤只有简单五味药,下面我们看这五味药,是怎样拧成一股绳,滋阴潜阳的。

引火汤: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

熟地大补肾水,肾水充足了,就能潜藏更多肾阳。

一般大夫认为熟地滋腻,怕病人脾胃不佳,不敢大剂量用。但无论是张景岳还是陈士铎,在很多方剂里熟地的基础用量就是30克起步,用到60,90克的非常多。他们认为,熟地味厚而气薄,因此阴中有阳,重用能补五脏之阴,肾中之元气,因此对于阴虚之人,主张重用。

看过几个医案,也是类似观点,熟地轻用,病人反而觉得胃中被什么堵了似的,但剂量上去了反而一点事也没有。

麦冬补脾肺之阴,与能补五脏的五味子一起,把肺阴补足。肺在上,如天空,肺阴足了,一可以制约上面之火,二可以通过金水相生的方式协助熟地补肾阴。这就好像在天上行云布雨,雨水落下,归入江河湖海,让肾中的肾水充足起来。

五味子除了补,还有一个作用,收。它味道比较酸,有收敛的作用,能把浮于头面部的虚火收回来。

巴戟天温补肾阳而不耗伤阴津。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这话怎么理解呢?

打个比喻,熟地相当于给灯添灯油,巴戟天相当于点火。光有灯油,没有火,这盏灯它也亮不起来,有火,缺灯油,灯亮不久。用平和的巴戟天稍微补一点肾阳,熟地在肾中就能立即起作用了。

最后是茯苓,茯苓是个利水药,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它在这里一方面可以把虚热从小便引出,一方面化湿和胃,防止前边的补药滋腻生湿,伤害脾胃。

五个药互相配合,把肾阴补足了,让浮阳重新回到肾中潜藏,上面的热就除了,下面的寒也解决了。

不过上热下寒不一定全部是因为肾阴虚造成,也可能是因为心肾不交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中焦不通引起的,大家用药的时候要请专业医生帮助辨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