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总是在行动,用行动在化解焦虑。不做,都是问题;做了,最终都不是问题。所谓三流的人重视情绪,二流的人重视事实,一流的人总在行动。就像建水军,从没有怎么见过战船的人一旦决定建水师,果断就干,不陷在纠结、徘徊、不可能、太难了、我不会的困境中。 2,每临大事有静气。尤其他弟弟攻南京城时候他修了一个静室,焚香祷告。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非常专注地解决当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比如筹款,各种想办法,又是卖官,又是劝捐,又是逼捐,又是厘金,各种想办法。为了不重蹈失败的覆辙,就坚决贯彻追求安全边际,哪怕定一天行军仅仅30里的规则。 4,干不通的就想通,不和已经发生的过不去,不和没有发生的过不去。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惧。“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博; 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 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他善于自我平复,堪称是大清第一心理医生。 5,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自己生性儒缓,“欠才略”,胆子小,那就找来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鲍超这些人对冲。这些人都胆子很大,都以机会最大作为做事出发点,和曾国藩以最安全作为决策出发点迥乎不同。正是这些猛将,突破了曾国藩给自己设立的安全边际,创造了比问题更大的空间,直接在更高维度上藐视问题,才让十几年的仗没有白打。包括在筹资上,重用能吏部黄冕,光黄冕一个人就筹来700万两白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更多能人。 6,他有一套自洽的逻辑,遇到几大堑,那就深信有所激有所逼,才能够成功。越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越要修耐烦功夫。包括一味忍耐,徐图自强,打脱牙和血吞。他认为他平生长进处都在受辱受挫之际。这套逻辑自洽的功夫相信对他也有不小帮助。 7,他提倡能立能达,不尤不怨。认为无故而怨天,天则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内耗。同时,在不安和不幸中坚定地选择不安,可以说有些不安是他自己选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不幸,比如江忠源,吴文鎔多次请他出兵,催命无常咸丰帝多次下旨训斥,但曾国藩不为所动,坚决不选择不幸的结局,宁愿情感上波动。哪怕咸丰帝这样训斥他: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务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他都不为所动。 ![]() |
|
来自: 单强z2asx8agk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