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妆出门,我妈说我是站街小姐”:爱扫兴的父母,最让人窒息

 昵称70971800 2023-10-09 发布于山东

人能有多扫兴

最近有一个话题在知乎上很火。

你有没有“扫兴式”父母?

有一个女生,化了美美的妆,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准备出门,妈妈看到了,没有半句夸奖,劈头盖脸就是一句:

打扮成这样,你准备出去卖吗?

一位女生,满分120分的考试考了117分,当她欢天喜地地把自己的成绩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告诉她的是:

不是还差三分吗?

一句话,成了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孩子在外面旅游,和爸妈分享当地的美景,爸爸看到后直接在朋友圈评论:

你还有时间浪?

还有前几天的新闻,小女孩学会做饭后,做了一桌菜想和妈妈共进午餐。

妈妈看到后说:

“我该表扬吗?又要浪费了!”

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发到网上,发现网友们不仅不理解她,还说她不对的时候,她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质问女儿:

“我不配当你妈妈吗?”

还有一个男孩,母亲节当天,偷偷出门给妈妈买了一束花,他以为妈妈会感动会喜欢,结果妈妈的话比南极的冰还冷还硬:

“乱花钱!过两天花就枯萎了,一点都不体恤我的辛苦付出。”

甚至,她还要求孩子把花退了。

......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好像有些父母天生就有这种能力,每当孩子开心、幸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泼一盆冷水,淋得人心寒。

所以每当有人在网上晒出自己不扫兴的父母时,总会有人评论:我就像阴影里的贼,羡慕你的生活,又体会不到。

为什么总有人扫兴

为什么他们总是在扫兴,总是不能和孩子一起痛痛快快地分享生活的喜悦呢?

原因有很多,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扫兴的父母是从一个并不算发达的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个年代资源有限、大部分家庭对孩子都停留在饿不着就行了,不会过多在乎孩子其它的需求。

因此,这部分孩子在成为父母后,延续了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还在用过去的方式对待现在的孩子。

但是,时代变了。

我们生长在一个物质充足的时代,在保证吃饱穿暖和人身安全等基本需求以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尊重、爱、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求。

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要防患于未然、要节约要会过日子生活,所以他们会不理解你分享的生活,因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

除了年代因素,还有一点就是,一些父母很难做到“换位思考”。

之前抖音有一个很火的话题,叫“孩子眼里的世界”

家长们给小孩子带上摄像头,想看看在孩子的视角里,他们一天都能看到些什么,都会想要表达些什么。

当孩子发现玩具,想要妈妈打开时,妈妈正在忙家务,第一次被无视。

等到妈妈看起来空闲的时候,再去找妈妈,第二次被无视。

孩子很失落,只能用哭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发现孩子哭,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忽视让孩子难过了,她以为孩子只是硌到脚了。

后来才发现,孩子是想要打开玩具玩,当妈妈打开孩子的玩具后,孩子悲伤的情绪一扫而光。

这就是大人视角和孩子视角的不同,在大人视角里,孩子只是在添乱,然后突然哭了,好在这位妈妈的情绪比较稳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孩子的安全或者满足孩子的需求,有些脾气不稳定的家长,听到孩子哭以后,已经忍不住发火了。

而在孩子的视角里,他只是想玩玩具但是打不开,那就要找自己最信任的大人帮忙打开,最好还能和她一起玩,那就太开心了。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去商场逛街,途中她一直想要让妈妈抱着她,可妈妈觉得没必要,就拒绝了她的要求。

回家之后女孩画了一幅画,妈妈满心以为女孩会画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结果女孩的画中只有屁股和大腿。

在孩子的视角里,这次超市之旅一点意思也没有,她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不擅长换位思考,和孩子的交流中都是以自己的视角出发,很难不扫兴。

怎样不扫兴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当孩子主动和你分享一些事情的时候,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得到你的欣赏和赞美,哪怕这件事在你看来可能没什么可赞美的,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都是足以影响心情的。

前几天上班的时候,看到一对很有意思的父子。

小男孩比较顽皮,和爸爸一起下楼梯的时候,突然从五级台阶上跳了下去。

爸爸在看到孩子平安落地没有受伤后,脱口而出:

“嘿!现在胆子这么大了!

然后才告诉孩子这样做有一定的危险,跳不好可能会受伤,脚上要打石膏,可能好几个月都动不了。

孩子听到爸爸夸他,小表情可自豪了,对爸爸后面的安全嘱托也一直有所回应,还问了爸爸脚断了需要打针吗这种小孩子一定会关心的问题。

孩子即使做了一件危险的事,先关心他的身体情况,再去思考他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给到他想要的反馈,

孩子也更有耐心听你后面大段的说教,因为他心情好了。

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分享的初衷,并不一定是为了找我们要解决办法,只是单纯地分享他的喜悦或者忧伤罢了,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说教,而是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如何正确捧场

当然不扫兴不是无脑地迎合孩子。

当孩子触及了一些基本底线,当然不能无脑夸,该严厉批评的时候也不要手软,否则孩子也分不清是非善恶。

除了这些时刻,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去欣赏孩子。

你对孩子的欣赏,会成为孩子为某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动力。

如果某一天,你的孩子对你说,想要到月亮上看看,你会怎么回答?

很多父母都会说:“月亮有什么好去的,别做梦了。”

第一个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母亲却是这么说的“

“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

她没给孩子泼冷水,也没告诉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更没要求孩子停止妄想去写作业,而是接受了孩子的梦想,并且欣赏孩子小小的梦。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他成了全世界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

其实捧场对孩子好,不仅有现实依据,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就揭示了捧场的作用。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和L·雅格布森来到了一个小学,声称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选了18个班的孩子,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然后他非常兴奋地把“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

8个月后,他又回到学校进行测试,发现名单上的孩子个个成绩进步、性格开朗、自信心强、乐于分享,即使以前不优秀的孩子,身上也有了优秀孩子的气质。

所以他真的找到了学生中的“潜力股”吗?

没有,那些“最有发展前途者”是他随机抽的,只是老师知道名单后,下意识地关注、赞美、鼓励这些孩子,孩子们自然变得更优秀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实验给我们展示了欣赏和赞美的力量,这种力量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希望不久的将来,当再有人夸咱家孩子聪明、有灵气的时候,你也能不再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这孩子很笨的”,而是一把揽过孩子,自豪地告诉对方:

“那可是,我孩子一直是最棒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