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剂1中的激活剂和磷脂的差异 2、接触因子PK、HMWK、Ⅻ的缺乏 3、Ⅸ因子和Ⅷ因子缺乏 4、Ⅺ因子缺乏 5、Ⅹ、Ⅴ、Ⅱ、Ⅰ缺乏 6、钙离子(Ⅳ因子)的差异 1. Ⅺ因子缺乏 女性患者,32岁,早孕,要求终止妊娠入院。2008年顺产一子,2013年人工流产,2014年因“胎儿窘迫”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产一子。平素体健。患者本次就诊时,第1次凝血象检测APTT为91.1秒,其它指标正常,考虑到患者无其它特殊病程和用药史,下一步进行APTT纠正试验,纠正试验结果显示Rosner指数为2.35%(判断标准<11%),结果为纠正,提示内源性因子缺乏可能。进一步进行确认试验——凝血因子的检测,结果为Ⅺ 0.4%。 2、Ⅻ因子缺乏 女性患者,39岁,停经26+4周,妊娠监督。既往有乙肝病史,替诺福韦服用中。余无特殊。本次就诊凝血象检测显示APTT为82秒,APTT纠正试验为能纠正,提示内源性因子缺乏可能。进一步进行确认试验,我院凝血因子检测,结果为Ⅷ、Ⅸ、Ⅺ均正常,建议其到外院进行其它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检测,后在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检测发现系Ⅻ因子缺乏(0.5%)。 3、获得性血友病A? 男性患者,67岁,因急性疼痛在急诊科就诊,CT提示:右侧髂腰肌占位伴大量渗出,右侧腰大肌形态饱满伴渗出。MRI提示:腰椎退变,L3/4椎间盘膨隆,L4-S1椎间盘突出。腰背部皮下渗出。右侧髂腰肌旁强化病灶,建议进一步检查。凝血象检测显示主要异常为APTT明显延长,血常规:WBC 15×109/L↑,HGB 94g/L↓,血小板241×109/L,CRP 100.6 mg/L↑,TP 52 g/L↓,LDH(干化学法)323U/L↑,余基本正常。APTT纠正试验:即刻1:1混合后APTT为50.4秒,不纠正,且孵育2小时后为90.5秒,表现出时间温度依赖性特征。内源性凝血因子检测结果如下 1、当使用不同品牌的检测仪器和试剂时,APTT检测结果间没有可比性,因此同一家医院尽量使用相同的检测平台。基于临床主要目的是排除出凝血缺陷,因此需要选用对凝血因子缺乏敏感的APTT检测试剂。2、除了试剂中磷脂成分差异影响APTT结果外,还有两种情况会影响APTT反应体系中的磷脂(进而影响APTT结果),一是标本的离心,实验室需要确保离心后得到的是乏血小板血浆(<10×109/L),因为血小板的膜富含磷脂成分。二是当患者血浆中存在抗磷脂抗体等物质时,最常见的是狼疮样抗凝物,它们会结合反应体系中的磷脂,导致APTT结果延长从而误导临床诊疗(因为这些物质在体外检测实验中起类似抗凝效应,而在体内更多起促凝作用,使患者处于易栓状态)。3、和体外参与APTT检测实验不同,接触因子PK、HMWK、Ⅻ在体内基本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而是更多的参与纤溶激活过程。因此这些因子的缺乏导致的APTT延长,并不意味着出血,而可能存在纤溶问题。4、确认先天性Ⅷ因子缺乏时,需要检测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因为在体内外VWF都是Ⅷ因子的保护者,没有VWF的呵护,Ⅷ因子很快玩完。5、相对于血友病B,血友病A的患者由于使用外源性Ⅷ因子制剂,更易产生Ⅷ因子抑制物,进而导致Ⅷ因子的减少,表现为APTT延长。获得性血友病A的患者,由于体内产生了Ⅷ因子抗体类物质,体外APTT试验结果肯定延长,临床出血表现也可能会较严重。6、和Ⅻ因子缺乏类似,缺少Ⅺ因子也会表现为APTT延长,但在临床上它的缺少程度和出血表现的相关性并不一致,严重缺乏时,甚至不会出血,但可能会发生“创伤后迟发性出血”。按照细胞凝血理论,Ⅺ因子在体内扮演多面手角色,生理性止血并不完全依赖Ⅺ因子,它是出血的弱预测因子,这点和Ⅷ、Ⅸ因子完全不同,而在病理性血栓形成中Ⅺ因子却起着重要作用。在体内Ⅺ因子更多参与抗纤溶,Ⅺ因子在凝血块形成后继续产生凝血酶,从而间接激活TAFI(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而抑制纤溶。7、Ⅹ、Ⅴ、Ⅱ、Ⅰ的缺乏可以是先天性的,但获得性因素导致的病例更多些。获得性的Ⅴ因子或Ⅱ因子抗体,会导致APTT延长且患者有出血表现,这种情况临床并不常见。临床更常见的因素是药物的使用,比如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靶标是活化的Ⅱ因子和Ⅹ因子,根据药物分子的大小,效应有所不同)、沙班类药物(靶标是活化的Ⅹ因子)、达比加群酯(靶标是活化的Ⅱ因子)、阿加曲班(靶标是活化的Ⅱ因子)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影响了相应的活化因子,会导致APTT延长甚至测不出。另外,脓毒症、重度创伤等,体内产生了类肝素物质时,也会导致APTT延长。8、对于Ⅱ和Ⅰ因子来说,这两个凝血因子缺乏或受到干扰时,凝血酶时间(TT)比APTT更敏感,也就是说TT延长幅度更大,甚至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仅表现为TT的延长。这和TT、APTT的检测体系有关,凝血酶时间(TT)试验就是当做干扰试验设计出来的。9、涉及到钙离子(Ⅳ因子)的问题,主要是标本采血量要准确。当采血量偏少时,就会导致标本的血浆和抗凝剂的比例不恰当,抗凝剂相对过多了,就会更多的结合钙离子,使得APTT反应体系中钙离子浓度不够,进而表现为APTT延长。所以标本采血量要符合要求,这是分析前因素。另外少见情况是,患者高红细胞压积时(如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等),同样体积的全血标本中,细胞更多血浆更少,此时需要减少采血管内抗凝剂的量,以获得准确的APTT结果。还有当患者高钙血症时,如果钙离子很高,而采血管中抗凝剂的量是固定的,就会使得APTT反应体系中钙离子偏高,进而表现为APTT缩短。10、还有个分析前因素,当抽血不顺导致标本有凝块时,一般如果有很小的凝块,由于此时凝血因子的活化已经启动,表现为APTT检测结果偏低,而当有大凝块时,由于凝血因子在形成凝块时已过度消耗掉,此时表现为APTT检测结果延长。这种情况类似于DIC的早期高凝期和中期消耗性低凝期。所以抽血一定要顺畅。11、在体内形成血凝块需要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交联纤维蛋白,才能形成稳固的血栓进而可靠的止血,这个过程需要XIII凝血因子(13因子)参与。但在体外APTT试验中不需要以最终形成交联纤维蛋白作为反应终点,即不需要XIII因子参与反应,这意味着APTT不反映XIII因子缺乏与否。结果就是当仅仅XIII因子缺乏时,APTT结果是正常,而XIII因子缺乏可以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凝血因子XIII缺乏虽然罕见,但在我们心里要有这个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