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梗”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0-09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什么是“梗”?《火影忍者》之中不断重复口头禅“艺术就是爆炸”的迪达拉是一个“梗”,小品《卖拐》之中“要啥自行车”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采访之中“你幸福吗?”也是一个“梗”..... “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我贬损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②“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③“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④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
(摘编自南帆《“梗”:网络空间新型典故的诞生》,有删改)
材料二:
①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和“梗文化”,令人应接不暇,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在被重新塑造,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和梗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征候。随着人们的表达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对于文字表达的极端经济性追求,网络的便利使得当代人的惰性不只是提笔忘字,甚至已经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从基本的文字使用规范,以至于在书面表达上更是难以文从字顺,这种语言惰性是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副作用。
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开放,当代年轻人每天在网络上创造无数的“梗”和千奇百怪的表达方式,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丧失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那句经典的“废话文学”——“说了又好像没说”,今天人们的语言表达似乎都陷入了这种模糊不清的尴尬境地。令人眼花缭乱的梗背后却是空洞而无实质的内容空壳。
③另一方面,因为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年轻人总是汲汲于发表彰显个性的言辞,然而,无论是视频内容还是成篇文章,今天互联网的表达趋于模板化、同质化,对于新鲜流行语的创新速度也使得语言流于表面,所谓的“知乎体”“豆瓣体”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网络八股文呢?通过小程序,就能生成一段互联网黑话、控评文案或者emo语录,这些网络梗文化也正在形成固化的定式。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语言的美感,需要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所思所想,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能够激发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我们应该回到自己活生生的生活当中,追求具有鲜活感受的文字,唤醒我们感知生活、感受世界的本能。
④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或者这个问题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亟须更加良性的交流环境。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当代人如何更真诚而无负担地面对他者和自己。在戏谑与自嘲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回归自我,严肃思考并真诚地说话。
(摘编自王婧怡《“造梗时代”的语言匮乏症》,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常常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
B.材料一中“互文”,是指由于典故的联系,形成不同文本之间的交互激荡和呼应。
C.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D.材料二认为现在所谓的“知乎体”“豆瓣体”实际上就是这个时代的网络八股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这个意义上近似“典故”之义。
B.繁复而多变的梗文化恰恰表征了当代年轻人现实精神世界的丰富深刻与勇于创新。
C.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不太适宜成为“梗”。
D.“梗”是泥沙俱下的民间文化,很多时候“梗”的制造不需要遵从太过严谨的逻辑。
3.下列对“梗”的描述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 (3 分)
A.巧妙的回复B.谐音的混搭C.贬损型幽默D.援古以证今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梗”特点,并简述与“典故”的不同。(4 分)
5.网络时代,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说说自己的看法。(6 分)



1.C.【错误。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过于绝对。】
2.B.【错。精神世界的匮乏】
3. D
4. 4.(4分)
@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口语化;被频繁引用.”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陔、画龙点晴的修辞效果,无法尾随经共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具有严肃性、规范性,且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
5.不遵守文字使用规范,无法做到文从字顺; (2分)
表达模糊不清,表意不明,缺乏实质内容; (2分)表达模板化、同质化(1分)缺乏美感,缺乏思想(1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