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床比较早,11点入睡,我10点可能就躺在床上刷手机了(我妈跟我说,我们老家话里面,这个“刷”字会变成“掐”,我觉得非常传神)。 但是这两天在读《我们为什么睡觉》,以及张遇升老师的文章,发现“不困不上床”是个重要的原则,配合其他的方法,这两天我睡得非常好。 为什么不困不能上床呢? 因为大脑其实没有那么“智能”,如果总是歪在床上刷手机或者看电视,大脑就没法把这个位置和这个姿势跟“睡眠”建立起联系。 根据《我们为什么睡觉》和张老师的文章,睡眠医生(真的有专门研究睡眠的科室,只不过不是每个医院都能配属)关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睡眠效率”,也就是“睡着的时间”去除“晚上躺在床上的总时间”得到的百分数。 健康的青少年,睡眠效率可以到95%; 到了40岁,睡眠效率可能下降到85%左右; 年龄进一步增长,到了70岁之后,可能下降到70~80%之间,你可能觉得还不错,但这意味着到了70岁,每天躺在床上8小时,有一到两小时是醒着的——这恐怕很难说是一个良好睡眠。 如果总是在床上歪着,睡眠效率会在年轻的时候就下降得很多。 我读到这里赶快从床上爬起来了,坐到书桌前去读。 不困不上床。 第二个原则是“早上按时起”。 听起来我每天都是按时起的呀,要上班的好不好!不起来就要迟到了。 但是周六日呢?平常可能6点半起床,周六日可能要睡到日上三竿对吧?因为周五和周六晚上很可能有安排。 张老师的说法是,周末和平时的起床时差不要超过15分钟。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这样大脑就能形成习惯,在每一天的晚上要入睡前积累足够多的“困意”,到点就爬上床,立刻睡着。 第三个原则是“白天多活动”,在日光下的户外活动。 日光对大脑来说是一种特别的营养元素,会增加大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褪黑激素”的分泌,这两种激素的积累,都能够让大脑产生睡眠的动力。 而只要我们的身体开始运动,每个细胞都会产生更多的“腺苷”,到了晚上这些“腺苷”足够多了,就能保证我们躺下就睡着。 这里要岔开来说一句,咖啡因之所以能够让我们不困,就是因为它能够遮蔽“腺苷”,优先结合到“腺苷”在大脑的“受体”上,让大脑感觉不到身体中不断增加的“腺苷”浓度。 当然,一旦在几个小时之后咖啡因被肝脏分解得七七八八时,大脑会突然间意识到“腺苷”已经很浓了!这时候就会出现所谓“咖啡因崩溃”,身体会突然被击倒一样,迅速进入睡眠状态,困得完全睁不开眼。 第四个原则是“睡前要放松”。 很多人睡不好,关键是睡前一小时想的事情太多,老板怎么说,同事怎么想,今天干得如何,明天要怎么办,茫茫百感,涌上心头——这时候本来应该关闭意识的“丘脑”,变得非常活跃,大脑就无法进入睡眠状态。 最好是养成一些习惯,比如睡前散步、冥想、泡澡(脚),并且把屋子里的温度调低,关掉所有会发出蓝光的光源(充电器和电源灯尤其要关掉)。 千万不要刷手机,很难入睡。 我这个假期,就在不断练习这四个动作。 由于假期的时间完全自己主导,所以我可以在8点半开始读书——没有那么亮的阅读灯,可以避免“褪黑激素”分泌被抑制,到9点半前积累睡意。 9点左右我会去洗澡,水可以热一点,但不洗头(我早上运动之后会洗头洗澡)以避免吹风机干扰睡眠。洗热水澡是为了提高四肢躯干的温度,略微增加一点心率,这样在9点一刻左右上床时,心率和体温处于“逐渐下降”的通道,产生困意。 上床前开空调。是的,我现在还在用空调,因为按照《我们为什么睡觉》中的睡眠室温是18℃,张遇升老师推荐在22℃,适当的低温有助于睡眠深度。顺便说一下,空调跟感冒没关系,体质不好免疫力不行才容易感冒,而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 早上我现在已经不用闹钟了,会自动在4点半左右醒过来。醒了立刻起身,避免醒着躺在床上降低“睡眠效率”。 跑步半小时到一小时,大汗淋漓,回来推文,汗收了再洗澡。 上午十点,喝一杯热美式,我大概中杯就可以,可能有的朋友需要大杯或者超大杯。咖啡因的代谢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半衰期大概是5到7小时,这段时间内(中午小睡前)精力一直都充沛。 下午两点半,小睡15分钟,不拉窗帘。 整个下午都明亮了。 这些操作,让我晚上睡得香,白天很精神。 余不一一 顺颂秋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