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夜话】陈世群:又见麦拉子

 新用户89134deQ 2023-10-10 发布于湖南

这里是诗人的天堂,文学家的乐园,也是心灵栖息的温馨港湾。随时期待您的到来!


又见麦拉子

文/陈世群


一日,到紫阳游玩回来的朋友,给了我一个用桐叶包裹的三角形的吃食,说是正宗原始山野味道的紫阳麦拉子馍。我打开就尝了起来,凉了,嚼起来弹性不足,有点硬,但韧劲儿还在,倒是一股桐树叶的清香冲鼻而来,馍馍表面有桐叶的脉络纹路清晰可见。朋友说这是紫阳县的特色小吃,用家产的小麦磨面,不过筛不过箩,连渣带粉发酵成浆,桐叶包着蒸熟的,富含粗纤维,易消化,比超市卖的速溶即食麦片好吃。
看着手中的麦拉子馍,我不由得想起童年生产队时候的麦拉子。
那时候大集体的生产队时代,实行工分制,生产队社员都集体劳动,队长每天安排好农活儿,绕村喊人上工,劳动一天结束,由计工员或队会计详细记在工分本上,做为年终分红的依据。社员的强壮程度不一样,付出的劳动量就不一样,工分值也就不一样,记得我们生产队当年男壮劳力每天是十分,女壮劳力是八分,一般的男劳力每天八分,女劳力六分,半大小子和年老的男劳力每天五分,年老妇女每天四分,最少的是弃学在家的少年每天三分。每个工分在好年份时候值一毛钱左右,年份不好的时候值五、六分钱。每年夏秋两季按每家所积工分分粮,夏麦秋稻,有的家庭壮劳力少人口多,分的粮根本不够吃,每到二三月间青黄不接,挖野菜、剥树皮吃,甚至吃观音土,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浑身浮肿、动弹不得。都是穷字惹的祸。
饥饿又少钱,一些家庭分到手的麦子,无钱到队里的打面坊加工成面粉,只好用石手磨磨,或用石兑窝砸,磨或砸成麦片状煮着吃,就是最原汁原味的麦拉子,有的甚至直接煮麦粒吃,家里的粮就越吃越不够吃,有一个姓杨的社员,家里无石磨无兑窝,就煮麦粒吃,吃最原始的麦拉子饭。那时候队里有驻队工作组,每队一个驻队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包村扶贫干部,工作组干部协助队里抓革命促生产,自带粮票、钱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社员家里,社员吃什么就吃什么,社员干啥活就干啥活,无任何特殊化,每天轮流一家派饭。当轮到老杨家给住驻队的工作组干部做饭时,他就给人家煮杨氏麦拉子吃,工作组干部把每顿饭的三两粮票一毛钱给他后,第二天给人说:“别人把粗粮细做,老杨把细粮粗做,哎呀,真是的!”不是老杨细粮粗做,穷呐,谁不想吃白米细面啊!麦拉子不是现在的养生奢侈品,而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啊。
现在用燕麦、荞麦、大麦(青稞)和小麦加工的麦片,可以说是升级版的高级麦拉子,都快成了天价的营养品了,过去生产队的小麦地里如果长有燕麦,都是当杂草拔了沤肥料,现在成了养生减肥的抢手货。据说目前我国已培育出黑色、紫色、绿色、咖啡色和蓝色五彩小麦,这些新品种的生理功能性质大大优于普通小麦,更富营养。富裕幸福多彩的生活源于繁荣美好的时代!
紫阳得“麦拉子馍馍”已成当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大约吃得是浓浓的乡土味,吃得是往昔的记忆,吃得是美好生活的调味。麦拉子馍馍是从传统的苞谷浆粑演变而来的,是改良版浆粑馍,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苞谷浆粑。
那时候不管是雪白的或是灰黑的麦面馍,一般家庭是不敢吃的,想吃馍馍苞谷浆粑是最好最奢侈的选择。记得小时候随母亲到雄亘月河之阴的南山外婆家,最喜欢吃的就是苞谷浆粑。山里土薄地少,种麦子产量低,苞谷虽是粗粮,就自然成了主粮。舅母为了招待我们,到门前的自留地里掰六七个将熟未熟的苞谷棒子,剥离黄灿灿的嫩苞谷豆后,用手摇的小石磨磨出稀浆,放在瓦盆里发酵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后坡山上摘些碧绿青翠的桐树叶子,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桐叶折窝成漏斗状,用干胡芦做的小勺舀一勺稀浆灌进去,把顶端的桐叶折回来盖住口包成三角形,再用洗净撕开的细棕树叶子绑紧,放在柴火灶中的大铁锅里蒸,蒸熟后端到堂屋的木桌上,好吃的浆粑馍来了:桐叶退却了碧绿,变得微黄柔软,剥开桐叶,浆粑像捧在手中黄绒绒的小鸭子,轻轻咬一口,甜嫩中带点微酸,纯粹天然的苞谷清香和丝丝缕缕的桐叶清香漫进口鼻,让人仿佛处身于氤氲弥漫的花果仙境,吃得我简直差点把舌头都吞进肚子了。缺吃少喝的年代,苞谷浆粑赛过传说故事里的皇宫山珍海味。现在安康城里移动的小摊点偶尔卖的浆粑,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苞谷常有,浆粑却不常有了。


【作者简介】陈世群,男,1967年12月出生,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新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从事三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一路走来,经风沐雨,有辛酸,有欢乐,也有些许感悟。闲暇之余,喜读小说、散文,自以为小说如酒,浓烈时让人热血沸腾,醇绵处使人如痴似迷;散文如茶,浓香时沁人心脾,清淡处也淘人情致。有诗歌、散文见于《安康日报》、《乡土文学》、《作家文学》报刊和媒体平台等。

责任编辑:李宁平
终审编辑:施静云
排版编辑:野  草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丁  村
副主编  李秀珍             
副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平台执行主编    第一流
编辑部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编 委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燕宏   陈 乐   陈贤东      
            彭太光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皇   甫  潘政祥  
           袁晓燕   姜盛武  林晚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