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养状态的评定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10-10 发布于海南

营养评价是通过临床检查、人体测量、生化检查、人体组成测定及多项综合营养评价等手段,判定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和程度,估计营养不良所致的危险性,并监测营养支持的疗效。理想的营养评价方法或营养风险筛查应当能够准确判定机体营养状况,预测营养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示预后。


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是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来发现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病史采集包括膳食调查、病史精神史、用药史及生理功能史等。膳食调查可记录一段时期内每日.每餐摄入食物和饮料的量,以了解有无厌食、进食量改变情况。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肌肉菱缩、毛发脱落.皮肤损害.水肿或腹水、必需脂肪酸及维生素等缺乏的体征并判定其程度。


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是应用最广泛的营养评价方法。

1.体重体重是机体脂肪组织、瘦组织群、水和矿物质的总和。通常采用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是: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比(%e )= (实际体重/理想体重)x100%。结果判定:80% ~ 90%为轻度营养不良;70% ~79%为中度营养不良;0% ~69%为重度营养不良;110% - 120%为超重:>120%为肥胖。

  理想体重的计算方法:男性理想体重(kg)=身高( cm)-105;女性理想体重(kg)=身高( cm)-100。

  由于体重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上往往用体重改变作为营养状况评价的指标似更合理。计算公式是:体重改变(% )= 通常体重(kg)-实测体重( kg)]/通常体重(kg)x100%。将体重改变的程度和时间结合起来分析.能更好地评价病人的营养状况,一般说来,3个月体重丢失>5% ,或6个月体重丢失>10% .即存在营养不良。

2.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IMI)BMI被公认为反映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以及肥胖症的可靠指标,计算公式如下:BM1=体重(kg)/身高(m²)。正常值为19-25(19~34岁).21 ~27(>35岁);>27.5为肥胖,其中17.0-18.5为轻度营养不良;16~17为中度营养不良;<16为重度营养不良;27.5~30为轻度肥胖,30-40为中度肥胖,>40为重度肥胖。

3.皮褶厚度与臂围通过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点周径及上臂肌肉周径的测定可以推算机体脂肪及肌肉总量,并间接反映热能的变化。

4.握力测定握力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肌肉功能十分有效的指标,而肌肉力度与机体营养状况和手术后恢复程度相关。因此,握力是机体营养状况评价中一个良好的客观测量指标,可以在整个病程过程中重复测定、随访其变化情况。正常男性握力≥35kg,女性握力≥23kg。


生化及实验室检查

1.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水平可以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手术的风险程度,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之一。常用的血浆蛋白指标有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等。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8天,营养支持对其浓度的影响需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半衰期短.血清含量少且全身代谢池小,是反映营养状况更好、更敏感、更有效的指标。

2.氮平衡与净氮利用率氮平衡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可靠和常用的指标。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若氮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为正氮平衡;若氮的摄入量小于排出量,为负氮平衡;若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相等,则维持氮的平衡状态。机体处于正氮平衡时,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意味着蛋白净合成。而负氮平衡时,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3.免疫功能总淋 巴细胞计数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简易方法,测定简便快速,适用于各年龄段,其正常值为2.5-3.0x10*9/L。1.8-1. 5x10*9/L为轻度营养不良,1.5 ~0.9x10*9/L为中度营养不良,<0.9x10*/L为重度营养不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