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剂配伍中,用药剂量是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由于用量不同,药物在方剂中表现出来的作用就会有差异,张仲景用药组方严谨,药物用量极具特色,用药过程中,对药物剂量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病机是立法处方十分重要的依据,张仲景组方用药时十分重视用药剂量的变化与病机的契合,这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特点。典型品种如甘草,甘草在张仲景的方中出现次数最多,并因其在方中的作用不同而剂量有所差异。 如甘草干姜汤为辛甘复阳轻剂,用于治疗“咽中干,烦躁,吐逆者”,此方重在补虚,故重用甘草(君药)至四两,倍于干姜;而桂枝甘草汤用以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重在振奋心阳降冲逆,甘草作为臣药,用量为二两,是君药桂枝的一半。 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误治而导致的脚挛急不得屈伸,“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甘草缓急,与芍药等量合用,酸甘化阴,俾阴复筋柔而挛急自解;麻黄升麻汤,清上温下,所用药物有十四味之多,方中甘草(炙)六铢,主要起调和诸药的作用。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存在一类方剂,虽组成药物相同,但由于君臣佐使的改变,各药物在方剂中的地位发生改变,从而剂量有所变化,导致方剂的功用及主治不同。同一味药物可能有两个或三个作用,取用时需要把握所取用的是药物哪方面的作用。 此类方剂如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三方中药物组成相同,但是由于用量轻重有别,君臣佐使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方名、功效也各异。 厚朴大黄汤用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方中以厚朴为君,枳实为臣,大黄为佐,主治痰饮结实,开痞满,通大便;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意在涤荡实热,破滞除满,故以大黄为君,主要在于攻下;厚朴三物汤用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意在行气,故以厚朴为君,厚朴用量独重,适用于内实气滞之证,厚朴三物汤之腹满较小承气汤为甚。 此外,与上述情况类似,在张仲景方药中,君药的用量改变,实际上为药物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虽然药物相同,但是其主治作用则有较大不同。 方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两者药物组成相同,均以桂枝为君药,且惟有桂枝剂量有所差异,主治亦不同。 桂枝汤主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证,而桂枝加桂汤主要治疗外寒引起的奔豚气上冲心之证。桂枝应用广泛,如清代邹润安《本经疏证》桂枝条下所言:“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在不同方剂中表现不同的性能。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剂量的大小,根据证候的缓急、病程的长短、病势的进退,尤其病人体质的强弱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四逆汤中记载:“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方中用药剂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其功能主治作用,类似方剂还有白散、十枣汤、乌头煎等。 中药用量的轻重之殊,对方剂的性能影响很大,临床用药时,不可忽视这一关键点。张仲景当时用药已经重视此问题,所以组方遣药时得以灵活运用药物剂量,使得方剂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