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8章 周桓王22年

 秋夜白露 2023-10-10 发布于山东

         一些小故事的集合,部分虚构与魔幻,整体走向与历史相同,喜欢的话,就订阅“东周往事”合集吧,也可以点击上面公众号链接,看更多的文章。

        话说纪城之下一场大战,纪、鲁、郑战胜,齐、宋、燕、卫战败。这场战斗发生在周桓王21年。

        这场战斗虽分出了胜负,各位国君的烦恼却并没有解除。

        纪侯将鲁侯和郑伯接入纪城中,重谢并犒劳将士,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纪侯的弟弟赢季在宴席上对鲁侯道:“这次齐侯倾国而来,却大败而去,恐怕仇恨之心更加深重,两位上君能否为我国出个主意,也好保全纪国的社稷呀!”

        鲁侯和郑伯都默然不语,齐、纪两国的仇恨已经不可调节,一时之间哪有办法?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仇恨,总能想到办法的,但齐国有图霸的心,也有图霸的实力,齐侯真正觊觎的是纪国的土地人口,除非纪国自己奋发图强,实力超过齐国,否则根本无法打消齐国的野心。

然而,如果纪国有能力奋发图强,又何必次次都求人呢?何况鲁侯也不可能帮助纪国超过自己,否则鲁国就危险了。鲁侯虽然次次都救援纪国,却也一定会保证纪国弱于鲁国,纪国就只能保持较弱的状态在齐、鲁之间求存,这就是当下的平衡。

        鲁侯勉强回应道:“现在时机不成熟,齐侯正在盛怒,以后有机会寡人再想办法。”

        做国君的都明白天下大势,纪侯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纪国要想生存,就必须紧紧地依靠鲁国。当鲁、郑国君回国时,郑侯殷勤地送出30里,与两位国君洒泪而别。哭的戏码,可并不只是刘备会演的。

        郑伯趁这次机会与鲁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以后,鲁、郑为同盟,宋、齐为另一同盟,两边呈势不两立的情势,见面便要找茬,无事也要生非。

        到了周桓王22年,郑国栎城的大夫公子元去世,大家如果还记得,这位公子元,是先郑庄公时正卿公子吕的弟弟,在与周桓王的战役中立有大功而获赐栎城作为封地,相当于郑国境内的藩王,然而这个封地并不是世袭的。当公子元去世之后,郑伯便将封地收了回来,派檀伯前去驻扎镇守。

        仍然是这一年,齐侯因为兵败纪城,极其愤怒,此时的齐侯年纪已经不轻了,这一气便气出了病。到冬天时病势加重,已然不治,于是将世子诸儿召到榻前,对诸儿留下遗言:“纪国是我齐国的世仇,你能灭了纪国,才能称为孝子。你袭侯爵之后,这就是你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如不能报仇,今后不要来见我!”齐侯说得严厉,诸儿郑重地答应。

        齐侯又将公孙无知召到榻前,这位公孙无知是齐侯的弟弟夷仲年的儿子,夷仲年是齐侯的右臂,深受齐侯信任,兄弟二人感情很好,去年夷仲年去世了,齐侯答应照顾他的儿子公孙无知,这一年来公孙无知的一切待遇与世子诸儿是相同的如今齐侯已在弥留之际,便将公孙无知交给了诸儿,嘱托道:“我一母同胞的兄弟只有这一个儿子,你要好好待他,我去之后,他的一切待遇都不要改变。”诸儿也答应了。

        齐侯要交待的事情都交待过了,便瞑目薨逝。一切礼仪过后,世子诸儿在所有大臣的拥护之下,袭爵即位,成为齐国国君,这便是齐襄公。

        还是这一年,宋公因为在宋国境内和纪城下两处兵败,损失颇重,内心痛恨郑国,于是将郑国之前送来的玉璧、黄金等财物分成数份礼物,分别送到齐国、蔡国、卫国和陈国,要求四国出兵,向郑国复仇。

        这几个国家里,只有齐军有些战斗力,然而齐国新君刚刚即位,真的是公位都还没坐热,并不适宜大动干戈,更何况,齐国首要的军事目标,仍然是纪国,并不是为宋公复仇,所以齐国只派了少量车马,由将军雍廪带着,来为宋公助战。

        这样一支联军看起来阵容不小,其实战斗力一般,郑伯便打算检阅军队迎敌。上卿祭足却反对:“主公且慢!宋国爵位尊贵,国力强盛,这次派出的军队数量很大,恐怕是宋军的主力,又挟着怒气,不能小看。倘若我国出师迎敌,不幸战败,恐怕郑国的社稷难保。即使侥幸得胜,则将与宋国结下深仇大恨,今后必将永无宁日。依微臣之见,不如避而不战,晓喻百姓们进入城市避难,命令各大城池坚守不出,谅那宋军必不能攻入城池,郊外的区域,就让他们去劫掠吧。”

        祭足所说似乎有道理,祭足是个文人,自然是从政务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觉得这一战胜利了没有好处,失败的损失却是不能承受的,所以不战,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满足宋公的虚荣心才是上策。但是郑伯突与先郑庄公是一个性子,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文武双全,有野心、有魅力,敢下赌注,怎么肯受这种气!何况在郑伯眼里,这场战事的赢面很大。

然而,当初郑伯袭爵之时,在宋公的主持下,郑国的一切事务都是由祭足作主的,郑伯想出兵,还必须得获得祭足的同意。如今祭足不肯,郑伯就真的只能做缩头乌龟。
宋公带着多国联军,一路上遇不到对手,于是在东郊之外大肆劫掠,又攻破了都城的渠门,攻入了大逵,一直打到了太庙,把太庙的大椽拆了下来,拿回到宋国,做了卢门的大椽,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就是文人平衡之道的弱点,倘若郑国起兵抵抗,即使有所胜负,也绝不会到了这种地步。能臣适合在强有力的君王之下管理国政,或在和平年代治理国家,比如祭足在郑庄公的管理之下做正卿,就会发挥得很好。但在这个霸主世界,想要生存,就得做雄主,就得有霸气。
郑伯突是个有霸气的人,怎么可能肯受祭足之管!经过了宋国这一战,郑伯心中生起了恨祭足的心,只是暂时隐忍在心,没有发作。
然而郑伯又怎么可能一直隐忍呢?机会很快就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