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故事的集合,部分虚构与魔幻,整体走向与历史相同,喜欢的话,就订阅“东周往事”合集吧,也可以点击上面公众号链接,看更多的文章。 话说纪城之下一场大战,纪、鲁、郑战胜,齐、宋、燕、卫战败。这场战斗发生在周桓王21年。 这场战斗虽分出了胜负,各位国君的烦恼却并没有解除。 纪侯将鲁侯和郑伯接入纪城中,重谢并犒劳将士,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纪侯的弟弟赢季在宴席上对鲁侯道:“这次齐侯倾国而来,却大败而去,恐怕仇恨之心更加深重,两位上君能否为我国出个主意,也好保全纪国的社稷呀!” 鲁侯和郑伯都默然不语,齐、纪两国的仇恨已经不可调节,一时之间哪有办法?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仇恨,总能想到办法的,但齐国有图霸的心,也有图霸的实力,齐侯真正觊觎的是纪国的土地人口,除非纪国自己奋发图强,实力超过齐国,否则根本无法打消齐国的野心。 鲁侯勉强回应道:“现在时机不成熟,齐侯正在盛怒,以后有机会寡人再想办法。” 做国君的都明白天下大势,纪侯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纪国要想生存,就必须紧紧地依靠鲁国。当鲁、郑国君回国时,郑侯殷勤地送出30里,与两位国君洒泪而别。哭的戏码,可并不只是刘备会演的。 郑伯趁这次机会与鲁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以后,鲁、郑为同盟,宋、齐为另一同盟,两边呈势不两立的情势,见面便要找茬,无事也要生非。 到了周桓王22年,郑国栎城的大夫公子元去世,大家如果还记得,这位公子元,是先郑庄公时正卿公子吕的弟弟,在与周桓王的战役中立有大功而获赐栎城作为封地,相当于郑国境内的藩王,然而这个封地并不是世袭的。当公子元去世之后,郑伯便将封地收了回来,派檀伯前去驻扎镇守。 仍然是这一年,齐侯因为兵败纪城,极其愤怒,此时的齐侯年纪已经不轻了,这一气便气出了病。到冬天时病势加重,已然不治,于是将世子诸儿召到榻前,对诸儿留下遗言:“纪国是我齐国的世仇,你能灭了纪国,才能称为孝子。你袭侯爵之后,这就是你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如不能报仇,今后不要来见我!”齐侯说得严厉,诸儿郑重地答应。 齐侯又将公孙无知召到榻前,这位公孙无知是齐侯的弟弟夷仲年的儿子,夷仲年是齐侯的右臂,深受齐侯信任,兄弟二人感情很好,去年夷仲年去世了,齐侯答应照顾他的儿子公孙无知,这一年来公孙无知的一切待遇与世子诸儿是相同的。如今齐侯已在弥留之际,便将公孙无知交给了诸儿,嘱托道:“我一母同胞的兄弟只有这一个儿子,你要好好待他,我去之后,他的一切待遇都不要改变。”诸儿也答应了。 齐侯要交待的事情都交待过了,便瞑目薨逝。一切礼仪过后,世子诸儿在所有大臣的拥护之下,袭爵即位,成为齐国国君,这便是齐襄公。 还是这一年,宋公因为在宋国境内和纪城下两处兵败,损失颇重,内心痛恨郑国,于是将郑国之前送来的玉璧、黄金等财物分成数份礼物,分别送到齐国、蔡国、卫国和陈国,要求四国出兵,向郑国复仇。 这几个国家里,只有齐军有些战斗力,然而齐国新君刚刚即位,真的是公位都还没坐热,并不适宜大动干戈,更何况,齐国首要的军事目标,仍然是纪国,并不是为宋公复仇,所以齐国只派了少量车马,由将军雍廪带着,来为宋公助战。 这样一支联军看起来阵容不小,其实战斗力一般,郑伯便打算检阅军队迎敌。上卿祭足却反对:“主公且慢!宋国爵位尊贵,国力强盛,这次派出的军队数量很大,恐怕是宋军的主力,又挟着怒气,不能小看。倘若我国出师迎敌,不幸战败,恐怕郑国的社稷难保。即使侥幸得胜,则将与宋国结下深仇大恨,今后必将永无宁日。依微臣之见,不如避而不战,晓喻百姓们进入城市避难,命令各大城池坚守不出,谅那宋军必不能攻入城池,郊外的区域,就让他们去劫掠吧。” 祭足所说似乎有道理,祭足是个文人,自然是从政务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觉得这一战胜利了没有好处,失败的损失却是不能承受的,所以不战,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满足宋公的虚荣心才是上策。但是郑伯突与先郑庄公是一个性子,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文武双全,有野心、有魅力,敢下赌注,怎么肯受这种气!何况在郑伯眼里,这场战事的赢面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