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墨泉·京阿彌 看了你发来的图片。你认为此人对《黄帝内经》中《玉版论要篇第十五》的认识,可谓是高论了。在学习《黄帝内经》中已经是非常用心了。此段话如下: 然而此段文的见解,望文生义生的不对。这种望文的解释都是无法指而导之《黄帝内经》的。如果他的认识是符合《黄帝内经》天道的,《黄帝内经》早就破解了。《黄帝内经》的医理普及了,还能有中西医的论战吗?还能有反中医的事件发生吗? 在全中国,不管是新中医,还是老中医,还是百岁的老中医,有谁能说出一种成形的、能进行正理传承的、能准确看病的中医理论。都说崇拜《黄帝内经》,都是忽悠,有谁能用《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运六气”来解释人的病理。都承认天地间有“五运六气”的存在,“五运六气”又运转不起来。“五运六气”没运转起来,难道就会用《黄帝内经》的三部九候的方法,诊脉看病了吗?“五运六气”没运转起来,难道就能解释《黄帝内经》中,《玉版论要》里讲的揆度奇恒的道理吗?就能解释《从容》的色见吗?就会明白奇恒之方法?文人总是自己望文生义,丢人显眼,自行暴露。正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医理不及,己所不胜,侮而乘之,都是自己招来了被西医的戏弄,反中医事件的发生。自建国以来,有哪个医院,哪个名堂,是通过用中医的医理考试合格成为名副其实中医的呢?《玉版论要篇第十五》都是依照十篇大论中讲的五运六气地运转方式写出来的。文中的中心思想只告知后人,在中华大地上行医,不管在任何地方看病,首先要揆度奇恒。所谓揆度奇恒,就是用诊脉的方法,看五色脉的变化。这个中心问题,是中医看病,诊病,知病的首要问题。诊脉是CT机,诊脉是B超,诊脉是X光机。所有医疗仪器的科学办法都还没有达到用手指诊脉的科学高度。在《至真要大论》中说,“百病的始生,------,以之化之变,余锡以方(士)式,而方(士)式用之尚未能十全”。诊脉的医理可是彰显到了《黄帝内经》的所有章节中。 因为在中华大地上,以《蚩尤大战》的地方为中心,把中华大地分为五大方向区域,五运六气的运行,总是顺着五大方向区依次运转,脉象应司天在泉真气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气转而不回。人的气血,总是上应司天在泉的气而随着流动,同样是转而不回。五运的气在运转中随时令有盛衰的不同。人的气血同样是合于天道循行,也跟着天道有盛衰的变化。比如《气交变》中说:岁木司天太过,是风气流行,湿气受克。岁木太过,是在说风气司天时的寸脉为弦脉太过了,厥阴经脉在流动中,气血感召了风气,厥阴经脉的阳气同样会盛起来,在流动中,同样是阳胜阴湿衰,叫脾土受邪。气血走到肝脏,魂气必胜,走到脾胃,意气受邪。应在人身,“民病飱泄食大减,体重烦冤”。五运的更治,都是这样上应天的时间。《气交变大论》中讲的气太过,都是同理。 古人在画的五运六气运转图中,五运的气是中华大地上四时的真实的春夏秋冬。而发来的文中却说是“误认为”。在他们看来,春天到了,天下皆春,中华的五方,都是春。夏天到了,天下皆夏,中华的五方,都是夏。长夏到了,都是长夏。秋天到了,天下皆秋。冬天到了,天下皆冬。这是错误的理解。中华的五方,把气数看成是一样的。这不是无知,而是对《黄帝内经》中讲的天道只望文,没有联系到实际中。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在一年的365天中,即,在24个节气中。《黄帝内经》中告知的是中华大地分成了五大区。坎方为冬令区。艮震巽方为春天春令区。离方为夏天夏令区。西南坤方长夏区。兑乾西方为秋天区。这五大区中,天地间的气候各自都有一个寒凉温热恒定气数值。五大地区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大气候,各大区都是承了天的命令,气候的气数各自都保持着自己的气候,而且都是固定的,年年如此。书中叫方伯。在气的运转中,位明,气用的多少,化治的盛衰,都要同其化。寒热温凉的阴阳气至艮震巽方都要同,风温春化同。寒热温凉的阴阳气至离方都要同,热熏昏火夏化同。寒热温凉的阴阳气至坤方都要同,云雨昏明长夏湿化同。寒热温凉的阴阳气至兑方都要同燥秋烟露秋化同。寒热温凉的阴阳气至坎方都要同寒气霜雪冬化同。 天气的时间至此,五运六气之化,换气的盛衰都是正常的现象。时令到了春天,所谓天下皆春,是天气奉了天的命令至五大区,各区阴阳气都要从着春令的温气,春温的阳气至离方的夏地风温被被气承同样增气,春温的阳气至长夏方,风温被湿气承同样减气。春温的阳气西方,风温被燥气承同样更燥,春温的阳气至坎方,风温被寒气承同样阴凉。在一年中,五大区各有当令之时。叫因天秩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天有因时之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世间万物,生长化收藏,都要从气的根本生长,顺者昌,逆者亡。再往细说就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气,书中说的不是望文瞎说,而是人生的阅历必须随着这样看。 在气运转中,用五季来说明事件的变化过程,在《黄帝内经》中,总是用千言万语,来发明创造名词来解释,不望文生义也不行。五季,在五运六气图中,五运的气是五气经天图中五色的气,即丁壬青色的炁带;戊癸丹色的炁带;甲己黄色的炁带,乙庚白色的炁带,丙辛黑色的炁带;在气的变化中和气在人身的变化中,叫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成形,气布而藩育,气终而象变,其至一也;在医理中,叫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气是人身经脉的根,经脉是苗,所以根苗的名称又是一致的,五季的气又说法成了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和太阳;五季又叫,生、长、化、收、藏;再看人生的过程中,又叫生、长、壮、老、已。再细说,又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总之对春夏秋冬这五大时间段,真实的理解,运用和扩展必须熟练,都是真实的运用。不是望文生为“误认为”。 行奇恒之法,必须从太阴开始,行,所不胜,则逆。行,所胜则顺。从则活。这话一点不差。但是看文生的义思不对。所谓奇恒的意思。在五运六气的运转时,日气,即时间的运行总是带着余气,日气行满一日为12个时辰,100刻为一日。不到一日的零头为余气,为奇。申子辰日,行满一日的余气,为1刻,下一日从第二天的早晨寅时的初刻开始。巳酉丑日,气行满一日的余气,为25刻。下一日从第二天巳时的初刻开始。寅午戌日,行满一日的余气,为50刻。下一日从第二天的申时的初刻开始。亥卯未日,行满一日的余气,为75刻。下一日从第二天的亥时的初刻开始。所以,遇到六甲日,甲子始于少阴,始于零,为始于少阴气位的开始,不加气。也是始于丙寅时的水下一刻开始。遇到甲申日,甲辰日都要加1刻,即为加余气,日气进一步至少阴气位的中间,即中工,也是至早晨寅时的中间(4刻11分)开始,都指的是,日气从寅时开始。因为要揆度气的转动,揆的是阴气或阳气的开始时间,白天是阳,有阴哪是阳中阴。夜间揆的是阴,有阳那是阴中之阳,所以揆度阴、阳。看的是余气的零头,只能从早晨寅时开始,只能揆度气的零头走到何气位,何时辰,何时辰的何气处,即气位的上工的时刻,中工的时间,下工时间。当把日气加到早晨寅时的上工,中工,下工时,即甲日是加到了甲子少阴中工,十气的第三气丙寅的气处。在《天元玉册》中,叫把日气下积到了,或累积到了,天的何气位。同理:把六丙日的气下积到少阳的气位,遇到丙寅、丙申日,日气在庚寅时,下积到了甲申少阳的气位。日气始于零。遇丙辰戌子午日,加余气,日气至庚寅时甲申的中工。六戊日加余气,至甲寅时甲寅厥阴的中工。六庚日加余气,至戊寅时甲戌太阴的中工。六壬日加余气,至壬寅时为甲午阳明的中工。总之,揆度日气从哪个气位开始,都要从早晨寅时开始。如果不知道《黄帝内经》中这个天道,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办法知道五运六气到底是从哪儿开始,运转到了哪个气位,都是无法推导,无法找到气的。 在中医界,中医在一日中诊脉,一日之中你也只能在两个已知的气位,即通过已知的两条经脉开始推导其它的经脉,是不是正常脉象。所以说,司天的气是当其位当其时寸脉的脉象。人迎脉是当其时寸脉前的标准脉象。这样的脉象在寅时卯时是清、是浊,即是阴,是阳,在寅时卯时体现的最明显,所以书中说,饮食未进,又是每日,气血运行终始交换之际,阴阳脉的沉浮最容易分准。如,古人在调人身阴阳不平衡时,用《子午流注法》举例。甲日下加到人身的少阴经脉,不管是正化还是对化,首先是从甲日的丙寅时甲子少阴经开始,在当日,零头的奇恒之位,即甲戌时开始行针。也是按照书中说的“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位,余因论之。”如果没有甲日必须从平旦定气,天下还有何人能知道“甲乙丙丁-------壬癸”这十日之内,还有何理论,何依据,何办法行针是扎到了气血流动的气头上。四时的诊脉方法,如果不知道先立其年气,找不到六六之节中司天在泉的气位,不知道那六十天中司天在泉真气是阴还是阳,中医是怎样知道诊到的寸脉是正常脉象,是无病的脉象,或是有病的脉象。揆度奇恒,是用手指先摸到,感觉到,就是看到了经脉的沉浮。看五运六气的运转,是用眼睛揆度到干支代表的炁带交到了何气位。共同的地方都是通过气至寅时、卯时来推导气位。这样的认为理解《内经》,才是以经解经的正常天道,其他的望文生义都是谬论。 关于行所不胜逆行,逆行则死。哪是指司天的气为寸脉。寸脉失了守。就像司天的气失了守,不能统帅天周气正常运转一样。才出现邪气贼气统帅社会,灾气丛生。用揆度奇恒的方法,在气运转中可以直接看到。 如 注意:这是在北政年,五运六气的运转逆时针旋转为正转。当气走到芒种时,天地间的气是上升的,用图1来表示。是用少阳的夏令在上,来定位。当气候的时令走到“中气夏至”的标气,乃至本气的侯气时,运转图,是用图2来表示。少阳的夏令在下,来定位。 这就是说,太阴司天是天上。在人,是头部一方。在泉是下部一方。太阴是寸脉的真气,中气的时令是湿气,寸脉是沉脉。太阳是尺脉的真气主气。 用气运转指而导之:在中气的时令,日气走到本气戊寅日。是戊日的火气在太阳寒气在泉主气下降的时间,寒气外淫于内的,而后时至的火气,先时交在了厥阴风的气位。是去的太早的气,戊火是少阳火,在太阳之后。又先时来,且至的太早,交在了太阳在泉的左方,前方风的气位。风的气在本,而戊寅火也交在本,火气为过气,再加运气有余,先时至厥阴的中工,两寅相并,戊寅的气走到了甲寅时甲寅厥阴风气的下工,所以戊寅始于寅时末端,在卯时初。 当日气戊寅再行至癸亥时,日气戊寅还是交在了癸亥甲寅厥阴的气位,有余气,又有戊癸合,又有寅亥合,即天合,地合,还有风火相生。生成的气在亥时末端见到了 丙戌。 寒气行于地,火的气应该是少生、少化,不生、不化。但是在厥阴本气的气位,风火相生,又是多生,多化,使行于地的、主天周的真气寒气,大减。是火气热气伤了寒的真气,在本气位下有太阳寒气主气。因为微小的热气必消寒气,生成的寒气最大就是一个平气,所以寒气只能用平气丙6戌表示。更糟糕的是生成的寒气,在风火的作用下已经离了位,丙6戌换位至少阳的上工。即本气位,寒气又被火治。司地的寒气被火气塞住,无法运转。只有后退,为逆行,想保持寒气,但是,天周是火气盛,寒气气极从火化,变成了辛酉。再逆行五步一右迁中又同阳化变成了辛1酉。成了不及的气,换位又至厥阴的上工,即本气之上。又正是风火正盛的气位,寒气在消亡,不可能在在泉的作用下使气上升,只能再退行,在消亡中变成丙申。换位至阳明的下工,阴寒的气入了里,气在内,为寒气在消亡中入了里,因火炎上,寒气最大为平气,为丙6申。可是,申是对化,是虚气。阳明的气位是阳气燥气盛。又同阳化。寒气再逆行,在同阳化为辛1未。总之,在当其夏至之时,在当其位,在泉的寒气主管大地之位,司天周的寒气无法回复正常运转,在天地间自然是炎热在南方和西南方。 如果此时,这要是发生在人身中,正是《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里讲的,“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也”。这都是在太阳寒气主气之时,反而成了贼气巨阳主气造成的。人的气血汩汩流动,像气运转一样,在泉的真气寒气,发生了倒转,当然必亡。伤寒论!伤寒论!《 热论篇第三十一》里,就是这样通过诊脉,揆度奇恒知其巨阳热气走到何经脉,讲解伤寒论。这不是望文乱生我义。而是天符气之义。当知道了寒气逆行,而且在运行中又交在气位的上工,在人身之表。交在人身的下工,是邪气入了里,到底用什么汤药,自然也就知道了。 拄其间 202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