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三备考专题一 第二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课程标准


图片

必修: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选必修: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和信贷的发展。


图片

主干点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

核心热考:列国纷争、华夏认同、铁犁牛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郡县制、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有教无类、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所属领域

春秋争霸

战国纷争

背景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

东方齐国、北方晋国、南方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①“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②“战国七雄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权力下移

奴隶社会趋于瓦解,国家趋于统一

(2)华夏认同

原因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加速;礼乐制度教化

表现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少数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工商业

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秦国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

目的

富国强兵

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结果

商鞅被杀,但是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深化认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所有制并未充分瓦解,从而形成了土地国有性质的井田制和千耦其耘的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走向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1)春秋:孔子和老子(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孔子

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秩序:克己复礼;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文化:整理五经;

言论:《论语》

道家

老子

唯物论:道为本原,天人合一;

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战国: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派别

代表

主张

性质

影响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提倡仁政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荀子

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平民,提倡节俭,兼爱、非攻,用人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即时练通小题]

1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  )

A.夺取天子地位 B.争当诸侯霸主

C.维护分封秩序 D.增强王室实力

解析:B 晋文公护送出奔的周襄王,并把作乱的王子带杀掉,从而政治上有了资本,以有功之臣的身份,对天下发号施令,可见晋文公此举是为了争当诸侯霸主,故选B项。

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解析:C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是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3(2022·宁德期末)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

A.君主专制 B.取信于民

C.重视农业 D.奖励军功

解析:C 商鞅认为百姓多种粮食,多耕织,国家就会富强,可知商鞅主张重视农业,故选C项。

4(2021·海南高考)《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解析:C 由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戒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全盘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由此可知,孔子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博爱节俭是墨家的思想主张,B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5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思想家提出是君主实行统治的权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德要由君出,德要归于君,以此构建了国家至上、君主至上的理论体系。该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B 材料强调君主应该掌握,国家至上,君主权力至上。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B项。

图片

能力提升


图片

图片

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与经济发展


图片

〔史料呈现〕

史料1

图片

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片

战国形势图

史料2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原先拥有一小块份地的国人和庶人转化成为小土地私有者,他们自耕自种,除一部分收入要交给国家外,产品都归自己所有。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史料运用〕

1) 观察史料1中的两幅地图,概括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答案]提示  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韩、赵、魏三家分晋;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北方出现长城。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

2) 依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

[答案]提示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出现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级。

〔提能升华〕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发展。

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源动力

1.经济根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逐渐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精耕细作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

2.政治动力: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思想理论: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4.民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


图片

探究点二 社会大变革中的变法与百家争鸣


图片

〔史料呈现〕

史料1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史料2

图片

〔史料运用〕

1) 据史料1,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具体史实,分析其各方面的影响。

[答案]提示  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政治方面,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力方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基。

2) 据史料2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家的变革之法有哪些。(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答案]提示  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尚贤。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集权。

3) 结合所学对史料2图示体现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

[答案]提示  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兴起。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造成混乱局面的同时,推动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思想上,百家争鸣。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加速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思想也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提能升华〕

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逐渐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政治因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不断。

2.经济因素: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这使得一些人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文化因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进而“私学勃兴”。

4.学术自由因素:诸子百家的士人虽然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出发,但是并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观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性恶”

人与自然关系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人感应”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图片

高考真题模拟


图片

1. [2022山东,1,3分]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出其思想特点是( A )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外儒内法 D. 崇德重法

[解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体现尚法的思想;“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体现存礼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尊法,但未体现敬天,排除B;外儒内法是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未体现崇德的主张,排除D

素养角度

本题以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为背景材料,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法家思想的特点,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准确提取信息,得出正确历史结论,体现出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命题预测

百家争鸣是高考命题热点,典型命题方向是选取儒、墨、道、法各家思想主张的材料,让学生判断其思想归属或思想特点,并进而理解百家争鸣的实质

核心价值

增长知识见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 [2022湖南,1,3分]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C )

A.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传播于诸侯国之间,各国统治者出于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这必然会冲击本国的贵族政治,C项正确;多个思想流派的出现及其思想的传播实际上不利于当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题干所述局面是诸侯国之间矛盾尖锐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引发诸侯国之间矛盾的原因,排除D项。

3. [2022湖北模拟预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此后,晋国、楚国都组织过类似的会盟。这说明( D )

A. 宗法制完全崩溃 B. 会盟能消除战争 C. 周王依附齐桓公 D. 分封制逐渐瓦解

[解析]材料显示在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晋国、楚国都组织过类似的会盟。这说明周天子权威大大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D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会盟能减少战争,而不是消除战争,排除B项;周王依附齐桓公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4. [2022山东青岛二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反映了当时( C )

A. 周王室衰微 B. 诸侯的纷争 C. 工商业繁荣 D. 文明的起源

[解析]据材料“'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这反映了当时工商业繁荣,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战国时期城郭布局,没有明确天子与诸侯间的等级及社会变迁,故“周王室衰微”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纷争的相关信息,且诸侯纷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中华文明起源于战国之前,排除D项。

5. [2022山西大学附中三模]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之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B )

A. 文化取向的迥异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学术观点的分歧 D. 生活态度的差异

[解析]儒家学派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项;C项是表象,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图片

随堂检测


图片

1. [2022辽宁葫芦岛一模]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 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 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 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2. 西周时期,家臣的主要职能是辅助家主管理家务。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封邑不断增多,因此家臣的职能已不限于家内,他们也能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这表明春秋时期(  )

A. 君主集权开始出现危机 B. 分封制原则被打破

C. 新的社会秩序逐渐孕育 D. 官僚政治得以形成

3. [2023山西大同调研]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到夏商

万国

万语

商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周初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 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 铁犁牛耕的使用 D. 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4. [2022山西临汾一模]春秋战国时期,除鲁国以外的诸侯大国的都城迁徙往来,变动不居,数量上急剧增多,分布范围上空前广阔。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迁都()

A. 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B.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交融

C. 加速分封制的瓦解 D. 增强了诸侯大国的实力

5.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 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

C. 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 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6. [2023豫湘名校联考摸底]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新兴城市不仅突破了西周礼制规定的“王城方九里”的限制,成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而且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该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铁犁牛耕技术日益推广 B. 各国极力推行重商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 D. 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7. [2022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生产、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

A. 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 B. 当时封建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

C. 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 D. 文物必须结合文献才能判断真伪

8. 据学者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四大货币体系。布币流通于黄河中游,刀币流行于齐,燕、赵刀布并用,楚以贝币为主。圜钱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在包括秦在内的广大地区铸造和流通。这表明( )

A. 各国货币形状由政府统一 B. 货币形制受区位环境影响

C. 货币代表当时青铜铸造业最高水平 D. 货币按一比一比例在各国交换使用

9. [2022山东济宁三模]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 )

A. 阶级立场的迥异 B. 治世理念的分歧 C. 道德修养的高低 D. 所处时代的不同

10. [2022山东东营胜利一中押题卷]学者冯友兰说,先秦诸子,教育门人都注重传授本门派的“一家言”。孔子虽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却传授弟子“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将他们培养成能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要求他们成为某一家的学者。据此可知,孔子(  )

A. 将诸子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 B. 具有实用、功利的价值取向

C. 代表“士”阶层的精神自觉 D. 用“有教无类”来指导教育

11. [2022四川泸州二模]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这种变化(  )

A. 缘于礼乐制的破坏 B. 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C. 体现了统一的趋势 D.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

12. [2022山东潍坊二模]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上述现象(  )

A. 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 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

C. 表明了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 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13. [2022湖南怀化一轮诊断监测]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  )

论述

出处

“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礼记·礼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A. 突出对政权的迎合和顺从,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

B. 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

C. 重视道德力量的感化作用,促使儒学逐步上升成为法律

D. 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

14. [2022山东聊城期中检测]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

战国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图片

答案解析


图片

1、A

[解析]周郑交质事件中,周天子和诸侯国互换人质,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郑庄公的行为违背了诸侯义务,这说明旧有的统治秩序受到挑战,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诸侯之间的争端得到有效解决,排除B项;周天子和诸侯地位不平等,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

2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春秋时期的家臣职能发生变化,由主管家务转向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说明旧的秩序在不断瓦解,新的社会秩序逐渐孕育,故选C项;君主集权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分封制的原则,排除B项;郡县制的确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排除D项。

3、[解析]由材料可见随着时代发展,众多氏族、族群、部落和邦国逐渐消失,语言方言也由多变少,秦代实现“书同文”,这说明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差异性逐渐降低、一致性增强,这是国家统一趋势加强的表现,故选A项;由材料不能看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排除B项;铁犁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材料中变化情况是从黄帝时代到春秋战国,排除C项;由材料中可以看出部落数量在变少,但无法得知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有何变化,排除D项。

4、 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都城迁徙,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阔,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迁都并不一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制瓦解无关,排除C项;都城迁徙并不一定会增强诸侯大国实力,排除D项。

5、[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农具系列,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日益出现,农业生产由大规模的集体劳作逐渐转变为小块土地的家庭劳作,排除B项;从生产农具种类无法得知生产分工的完整性,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阐述牛耕的推广,排除D项。

6、[解析]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新兴城市不仅规模扩大,而且成了商品集散地,说明当时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是城市兴起,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国的商业政策,排除B项;工商业经济发展不等于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排除C项。

7、[解析]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是据材料“有极多的经商吉日”可知,当时尽管“抑商”却并没有完全阻碍商业的发展,说明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故选C项;“商鞅变法”在材料中只是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出现,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也未涉及秦朝统一,排除A项;《日书》的流行不能说明迷信思想的盛行,也并未干扰经济发展,排除B项;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属于一手史料,其鉴别不一定需要结合文献,排除D项。

8、 [解析]根据材料“布币流通于黄河中游,刀币流行于齐,燕、赵刀布并用,楚以贝币为主。圜钱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具有一定独立性,且分布在不同区域,受区位环境的影响,货币的形制不一,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各国货币形状不是由政府统一规定的, 排除A项;青铜铸造成就灿烂,材料不能说明货币代表着最高水平,排除C项;“货币按一比一比例在各国交换使用”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且不符合常识,排除D项。

9、 [解析]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即认为抛弃观念中的仁义,百姓就能恢复仁慈善良,但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即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说明二者在治世理念上存在分歧,故选B项;老子和孔子都是先秦时期的贵族,不存在阶级立场上的差异,排除A项;理念的差异不能判定二人道德修养的高低,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晚期的人,排除D项。

10、[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诸子教育门人皆注重本门派的“一家言”,但孔子讲学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不计较自己个人与群体的所得所失,重视对社会整体的发展作贡献,这体现了“士”阶层的精神自觉,C项正确。孔子传授弟子“礼、乐、射、御、书、数”,并不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排除A项;将弟子培养为能为国家服务之人并非实用、功利,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国时期……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参战的阶层更加广泛,战争规模大而频繁,国家分配武器,这就需要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以便有效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排除A项;统一的趋势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D项。

12、B[解析]战国时期,道家、法家和儒家等纷纷借鉴其他学派,学派融合趋势明显,反映出当时在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诸子百家间思想的交流和借鉴,不能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排除A项;各学派间的借鉴和融合,不能说明社会阶层间流动加速,排除C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家等学派思想未适应这一需要,排除D项。

13、B  [解析]“人者,天地之心也”强调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强调了人的价值;“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意思是霸王之业的开始,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社会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如果自己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即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故选B项。关注个体在社会的价值作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关,排除A项。“人者,天地之心也”强调人的价值尊严,而不是道德力量的感化;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强调对统治者的行为约束与“人者,天地之心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示例 主题: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2分)

说明: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走向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并逐步发展,社会进入大变革时期。面对社会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实施变法,变法主要围绕废除旧土地制度,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方面进行。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提升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冲击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10分)

总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各国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2分)

图片

图片

点个赞,证明你还爱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