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九回隐藏了很多青少年的秘密,也许你会吓一跳:这些在校的孩子,包括本来很优雅的贾宝玉,竟然也满口粗话。成长中的青少年,都会有学好或学坏的可能,而这个好与坏都是大人判断的。《红楼梦》中有很多青少年语言,几百年以后读起来依然活泼生动。《红楼梦》第九回可以作为全世界青少年文学的典范。 贾宝玉一直在女子堆中长大,身边全是女人:祖母、妈妈、身边的丫头、林黛玉、薛宝钗。他非常需要同性玩伴。做父母的有时候不了解孩子碰到同龄同性的朋友的那种快乐。贾宝玉碰到一个跟他一般大的男孩子很开心。而且秦钟长得漂亮,也很可爱,是个很出色的男孩。 青少年是个有趣的年龄段,他们开始长大,开始重视美,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家长能换角度了解小男孩。男孩子的发育期性征比较明显,他会好奇,这个年龄的男孩子,讲十句话有八九句都跟性有关。女孩子的世界不像男孩子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九回是很了不起的现代文学作品。 上学之前,贾宝玉来见他的父亲贾政。贾政教训他说,不要读诗经古文,先把四书讲清楚,背会才最要紧。明清两代,人们读书就是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才能做官。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是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实际考试的时候,四书远比五经重要。比如考秀才先有县市。县试考五场。每场都要根据四书的内容写一两篇8股文。五经很少考,或者不在前三场考。前三场一般就能决定考生的排名。所以贾政让宝玉先把四书背熟。贾宝玉听完爸爸的教训,就和秦钟去学校上课。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这种同性关系的描述。比如,薛蟠对蒋玉涵的追求。贾琏玩弄自己的小厮等等。不只是红楼梦。古代小说中,常有所谓断袖之癖的描述,再比如龙阳之好等描述比比皆是。这些就成为男同性恋的代言词。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关系的态度十分宽容。对于男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有点见怪不怪,明清两代按照官方的规定,官员不能嫖娼。那会儿戏子大多都是男的,很多官员就包养个戏子。古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儿育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宗族的力量非常强大。一个男人即使和别的男人有关系,也得结婚生孩子,不影响传宗接代,所以社会对这种男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不加禁止。 宝玉和秦中很亲密。他俩又跟私塾里的香怜,玉爱关系暧昧。两个人到学堂以后,却不守本分。有一天,老师贾代儒不在,由他孙子贾瑞代理,学童之间因为利害关系起口角,激发了原本的矛盾,于是演变出闹学堂的事端,暴露出一帮子孙不堪的一面。这是贾府末世子孙的集体堕落。 宝玉上学前去,要向长辈辞别,这是注重礼节。宝玉的父亲贾政事先特别嘱咐跟随的大仆人,还批评宝玉到学堂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真是知子莫若父。不曾想实际情况更糟,整个学堂完全斯文扫地。 贾府的私塾属于义学,由有官爵的族人捐款维持。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能力读书的子弟而成立。可以为家族培养更多的人才。可惜贾府到了末世,精神高度沦落了,去求学读书变成交友取乐。学堂里有各种利益情色的纠葛,甚至出现混乱失控。文具变成武器,满场乱飞,彼此动起手来,连宝玉的小厮都加入战局,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惊动外面的大仆人李贵,赶来哄劝、压制才勉强停战,把风波平息下来。 薛蟠虽然不在场,却是争端核心。他们如此精神低落在于品德崩坏。贾瑞之所以领导无方,就是因为品行不端,没有办法以身作则,不负众望。所以说起话来毫无分量,他也牵连在利害关系里,根本无法客观处理。 回目上恋风流情友这五个字,从秦钟的所作所为来衡量,秦钟谐音情种应该是一种反讽,暗喻他的风流情不配真正的情种。末世子孙集体沉沦不堪。难怪宁荣二公会感慨说,他们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承家业的。在这场混乱里,只有贾兰始终维持着清醒克制,不参加混战。 闹是男孩子的典型特征。于是出现众少年恋风流、起嫌疑、闹学堂等情态,顽童们闹得好不热闹。幼年好问、好动,七岁八岁狗也嫌,过了十岁瞒过天,渐入少年。少年是人生大变化,大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人品性的决定性阶段。对成年而言,少年是个叛逆期:不像儿童年那么依从,也不像成人那么理性。闹学堂是少年的典型案子。打打闹闹,不可理喻,乃顽童少年。胸无天壤,言无轻重,行无南墙,恰同学少年。情窦初开的少年,少不了一个闹字。茗烟扯起喉咙大声吵闹是明闹,助拳者的小动作,背后混闹是无理取闹,薛蟠没出场到处胡闹,宝玉不依不饶,闹得霸道,金荣家回家跟他妈闹,是委屈之诉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