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无处不在,但是如今,物联网 (IoT) 设备可能比智能手机更常见,而且其中许多设备都运行蓝牙低功耗 ( BLE ) 技术。无论您是专门从事物联网、探索物联网产品开发机会的工程师,还是只是对物联网的工作原理感兴趣,了解 BLE 都会让您受益匪浅。在本文中,我们将熟悉 BLE 的各种数据传输方法,并加深对其性能水平的理解。 无连接数据传输无连接数据传输,也称为广播,是指针对广大受众而不是特定接收者或一组接收者的数据传输,这就像附近任何人都可以听到的公共广播,而不是私人对话。这些类型的传输的特点是能够同时到达多个接收者,通常称为多播传输。 BLE 提供两种主要的无连接数据传输机制:
无连接数据传输的优点 无连接数据传输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无连接数据传输的局限性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广播的优点,现在是时候检查其缺点以及如何减轻它们了: 安全问题 缺点:无连接传输传统上缺乏链路层加密。广告数据以明文形式发送,任何有权访问的人都可以读取。 缓解措施:蓝牙 LE
5.4 引入了加密广告,可增强安全性并允许使用 BLE 音频等特定配置文件进行安全广播。 缺乏传输控制 缺点:在无连接数据传输中,广播者和观察者设备不协商传输参数,例如信道、定时或序列。广播公司在主要频道上重复传输,要求观察者设备连续扫描这些频道(37、38、39)。这个过程,尤其是传统广告,会很快耗尽扫描仪的电池。 缓解措施:通过Extended advertising,此问题不会那么严重。 功耗和设计考虑因素 缺点:广播和扫描间隔(即设备在再次广告或扫描之前休眠的时间段)会显著影响功耗。设置这些值时必须小心。 缓解措施:设计人员通常采用不对称方法:电池受限的设备广播频率较低,而电池容量较大的设备扫描频率较高。这种设计选择既保证了用户的便利性,又不会过度消耗电池资源。 渠道拥堵 缺点:在传统广播中,数据直接在主要广播渠道上发送。如果每个广播事件最多发送 3 次广播数据包,则可能会发生拥塞,尤其是对于较长的数据包。这在密集的物联网环境中是有问题的。 缓解措施:扩展广播通过仅在主要通道上传输标头,并在 37 个辅助通道之一上发送实际数据来缓解这一问题。 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在无连接通信中,设备将消息发送到露天,希望它们能够被预期的接收者接收到。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代表了 BLE 设备更结构化的通信方式。图 1 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图 1.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过程。图片由 Nthatisi Hlapisi 提供 在面向连接模式下,数据传输分为四个步骤: 1.设备发现。 外围设备通过定期广播可连接的广播数据包来启动该过程。这些数据包携带关键信息,例如设备名称、提供的服务以及外围设备无线电支持的蓝牙类型。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央设备在扫描过程中快速识别和评估外围设备。 2.建立连接。 当 Central 发现它想要连接的 Peripheral 时,它会发送连接请求。该请求包括连接参数,例如连接间隔(数据传输事件之间的时间)、从机延迟(外设可以跳过的连接事件数)和监控超时(如果没有通信,则连接被断开的时间) 。然后外设可以接受或拒绝该请求。如果接受,则使用协商的参数建立连接。 3.数据传输。 连接后,设备可以通过已建立的链路发送数据。与无连接模式中的随机信道使用不同,面向连接模式使用指定信道来提高可靠性和效率。 4.致谢和控制。 当数据传输时,每个数据包都会被接收器确认。如果数据包未能到达目的地,发送者就会知道要重新发送它。此外,可以在设备之间交换控制消息以管理连接参数,确保链路保持稳定和有效。 该模式下传输的数据包的所有连接参数如图2所示。 图 2.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模式中数据包的传输和确认。图片由MDPI提供面向连接模式的优点
面向连接模式的局限性
来自家庭自动化项目的性能见解蓝牙 5的发布为物联网工程师带来了新功能,包括上面讨论的扩展广告模式。但最新的一定是最好的吗? Piergiuseppe Di Marco 领导的研究团队测试了新旧 BLE 数据传输模式,看看哪些功能在不同场景下效果最好。 图 3.模拟 BLE 智能家居。图片由IEEE提供 模拟场景研究人员模拟了一个典型的单户智能家居,尺寸为 12 m x 10 m,配备了 77 个物联网设备,包括窗户传感器、电灯开关和灯泡。此设置的核心是网关设备,它始终保持活动状态以管理数据流。与此同时,电池供电的传感器大多处于休眠状态,仅在传输或接收数据时激活。 该研究还考虑了现实世界的问题,例如不同的信号接收:在模拟中,每面墙壁使信号强度降低 6 dB,每米信号衰减 0.5 dB。 性能指标研究团队使用以下指标评估每种数据传输模式:
结果简而言之
哪种模式最好? 最终,选择数据传输模式就是使用正确的工具来完成工作。面向连接的模式是可靠的,并且扩展的广播提供了出色的电池寿命和对更长有效负载的适应性,但是,如上所述,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广播仍然优于较新的替代方案。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物联网工程师应该根据每个项目做出决定。 本文由EETOP编译自:allaboutcircuits |
|
来自: 毕杰lb7q1kq7p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