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絮语&课堂|半月回顾:孩子给你的,远远多过你能给孩子的

 艾密尔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在食堂,无意间听见孩子间的谈话。“大卫,你插队了。”“大卫,排队去。”“嘿嘿嘿。”
多可爱。
 
“双减”之后,中午不能做作业了,就利用这段时间读故事,每天读十到十五分钟。九月读完了《小猪唏哩呼噜》(上)。
某天,讲到小猪在逃离月牙熊回家的途中,遇上了大狼的三个崽,没人照顾,快饿死了。
“这个时候,你们是选择回家,还是救人呢?”
“回家。”“回家。”
大部分孩子都在说“回家”。
心瞬间一凉,现在的孩子这么冷漠啊。
说“救人”的几个小朋友站起来:“不救他们,他们就死啦。”“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小猪应该先救他们。”
对他们的回答很满意,想台下的小朋友“受教育”了吧。本打算点到为止,但是说“回家”的手仍然举得高高的,不肯放下来。不情愿地让他们发言了。
“小猪不会照顾狼宝宝,他回家之后,可以多叫点人回来帮忙。”
“小猪不会烧饭,留下来也没用,回家让爸爸妈妈过来烧饭给狼宝宝吃。”
“小猪一路上可以做好标记,到时候就不会不认识回来的路了。”
惊讶加感动,孩子们在设身处地思考这个问题。真惭愧,想错他们了。
薛瑞萍老师说:“孩子给你的,远远多过你能给孩子的。”通过这个讨论,感受到这句话的意思了。
永远要记住,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啊。
 
暑假重读管建刚《一线表扬学》,给自己加强心理建设,提醒自己少暴风骤雨,多春风化雨。真还挺管用。
每天中饭过后,老师都要把班级从食堂带回教室,一路上,队伍排得歪歪扭扭,看路边风景的,前后交谈的,推搡打闹的,玩得不亦乐乎。“XXX,掉队了。”“XXX,快点啊。”再提高点音量,仍旧无人搭理。
第二天,出发前告诉孩子们,如果能在20秒内,跟着队伍走到大厅,就去操场玩。超过时间的,直接回教室。队伍瞬间齐整了,随着老师的倒数,一个个都跟上来了。
第四天,队伍又消失了。直接在小操场上开练,走完半圈,走得好的留下来,和老师一起看,哪些人走得好,一圈圈,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几个也越来越好了。
 
班上有个皮大王。
短短几天,凡是来上课的老师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把他悄悄叫到办公室,和他做一个秘密的约定:以半天为界,只要没有同学告状被他欺负,就给他两朵小红花。他开心地答应了。
结果快放学了,小朋友又来告状了。
想着这样不行,韩老师说的,一定要想办法让皮大王、超级巨懒也拿到小红花,这样他才会有盼头,如果是零,没有什么可以失去,那他也就无所谓了。
皮大王上拓展课回来晚了,小朋友们都下去活动了,就安排他和其他几个人一起打扫卫生,完了给他发小红花,他开心极了。
第二天做练习册,向全班展示了他的本子:字迹端正、划线笔直、簿面整洁,“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本子吗?是XXX的。”小朋友“哇”,他也“哇”,好像不敢置信。
接下来的两天,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他的表现明显有进步。
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肯定会有反复,毕竟是孩子。我相信管建刚的话:“放大学生的优点,用优点去占领他们的心灵,缺点也就会一点点地消失。”
 
继续读童谣。
927日讨论《螃蟹》。924日第一次诵读。没想到隔了三天,我再将这首儿歌抄在黑板上,才起了个头,季煜哲很自然地就往下接,都背出来了。孩子的记性真好。
讨论持续了6分多钟,话题从老师的“喜欢螃蟹吗”,经由小朋友们的发挥,变成了“怎么和螃蟹做好朋友?”以及“做不成好朋友怎么办?”“怎么看待不是朋友的人?”
问:“喜欢螃蟹吗?”
戴嘉轩说:“喜欢,螃蟹好威风啊。”
王蓁蓁说:“不喜欢,我被螃蟹夹过,疼。”
田梓萱说:“还挺喜欢的,小螃蟹很好玩,如果小朋友怕手被它夹到,可以拿餐巾纸和它一起玩。”
施沛妍说:“我出去旅游的时候,在石头里找到了很多小螃蟹,很小,不伤人,我觉得如果我小时候就和螃蟹做好朋友,长大也不会伤我们呀。”
我说:“是呀,小螃蟹会不会和我们做好朋友,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把它当朋友,这只螃蟹会用它的剪刀去伤人,这是为什么?”
周梓萱说:“它没见过你,它觉得你是敌人,就用剪刀来剪你了。”
乐惟明突然说:“虽然小时候不伤人,但是长大了可能会跑啊,就不知道跑哪里了。”显然,他对老师刚才的引导产生了质疑。
我说:“你们下了课,不是也喜欢到外面跑吗?你们长大之后,不是也会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外面去吗?是不是和小螃蟹一样啊。”
张继丹接着说:“我觉得它们夹敌人是对的,如果不夹的话,它们是要被杀了给人吃的。”
我说:“是呀,危险来临,不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啊。虽然这只小螃蟹可能会伤人,但这是因为它要保护自己。像施沛妍说的,如果我们从小和它做朋友,它会和我们亲近。但也有可能像乐惟明所说,螃蟹最后并没有能和我们成为朋友,因为它们本就喜欢到处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这些性格没有好和坏,我们都要——”
宋承泽接:“尊重。”
我说:“是呀,课堂上,别人发言的时候,你们不讲话,就是尊重别人。”(真·职业病发作。)
 
928日读《半半歌》。读完一遍,孩子们哈哈哈地对视,笑倒一片。记着薛老师说的,要等孩子把这个兴奋的劲儿释放了。一张一弛,注意节奏,所以并不予以阻止。
最难的果然是第三声,“跑、板”反复带孩子读,纠正起来很费劲。
现在只要齐读,孩子们就会很自然地拍起手读。不是一个、两个孩子带着读,而是大伙儿不约而同的行为。
读得差不多了,问他们:“喜欢半半吗?”
蒋雨彤说:“不喜欢,我们和他的表现不一样的。”
王晞睿说:“不喜欢,他的鞋子都跑掉了,他再跑两步,可能要赤脚了。”
昝沁书说:“喜欢,因为他很搞笑。”
马韵萱说:“不喜欢,因为他上学迟到了,上学是不可以迟到的。”
其实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孩子们会那么认真地以现实中的行为准则去评判。说起“不喜欢”义正辞严,理由充分,说“喜欢”的,渐渐地,好像就有点底气不足的样子。
 
“既然你们认为半半的行为不合适,那我们来帮他改一改吧。” 我说,“第一句,是介绍他叫什么名字,不用改。第二句,起床刚刚五点半。接下来,鞋子穿一半,我们改成'鞋子穿好了’,后面该怎么改呢?”
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改好了,“脸儿洗好了。”“早饭吃好了。”“课本带好了。”
“都是'好’字,能不能换成别的字呢?”
“早饭吃完了。”“课本带全了。”“课本带齐了。”
“上学路上半半跑?”
王晞睿说:“上学路上慢慢走。”表扬了他,能用“慢慢”对“半半”,“走”对“跑”。
“光着一只小脚板。”这句话有点难,我把它留给孩子们。
马韵萱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快快乐乐上学去。”
 
把孩子们“编”的诗连起来读了一遍,再问:“你们是喜欢原来的,还是改过的?”
有的说,喜欢改过的。有的说,都喜欢。有的说,还是喜欢原来的。
杜励辰说:“还是喜欢原来的,原来的好笑。”
谭逸霖说:“不能改,他什么事情都做一半,所以(这个以字拖得很长)他才叫半半呀。”
谭逸霖发现了半半名字的小秘密,值得赞扬。这个时候,我也意识到,讨论过多了。赶紧打圆场:“你们觉得半半身上有缺点,但是也很可爱,是不是这样啊?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2021.9.10的教师节是今年最开心的一天。
近二十个毕业的学生回校探望老师,给我激动坏了。
还有很多家长、学生发消息来汇报近况。在中学里当上班长了,当上语文课代表了,很快就要当上小队长了,作文被表扬了,默写进步了……
由衷地为所有人感到高兴,仿佛得到表扬的是自己。
薛瑞萍老师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明明知道毕业的学生说“我会记得你”是一句假话,但自己愿意相信。读的当场就笑出声来,说我也是。
还有什么比这不是一句假话更令人惊喜的?
这是爱的回流。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关爱和温暖,让我感到做老师好值得,好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