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和前面一课的《古诗三首》在内容上有很紧密的联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小孩子学种瓜,但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也学耘田除草、也学搓麻纺线,但都学不好,因为他还在“未解”的认知层面;萧红也是,祖父戴草帽、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她都跟着学,也都学不好,和学种瓜的童孙很像,虽然做不好,但还是愿意学着做各种事。 《村晚》写草倒映在涨满春水的池塘里,好像长在池塘里一样;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好像就浸泡在水中一样。就好像草想长在岸边就长在岸边,想长在水面就长在水面一样;山和落日想在地上就在地上,想在水中就在水中一样。牧童想怎么骑牛就怎么骑,想把笛子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想吹什么音就吹什么音。《祖父的园子》里也是,我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丢下黄瓜就丢下;想追蜻蜓就追;想采倭瓜花就采;想捉蚂蚱就捉;想洒水就洒;想睡觉就睡……太阳想照在哪儿就照在哪儿;花想开就开,鸟想飞就飞,虫子想叫就叫,倭瓜想往那儿爬就往那爬,黄瓜想开花就开花,想结瓜就结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想往那儿飞就往哪儿飞;云彩想上天就上天,想落地就落地;我想睡觉就睡觉……到处都充盈着自由的气息。 课后还有一道题,是通过景物的自由,表现作者内心的自由。《呼兰河传》虽然是小说,但自传色彩比较重,基本可以看作萧红对童年的回忆。 课文内容并不难,所以讲完之后,做一个推断,“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坏的童年用一生治愈”,萧红长大以后会快乐吗? 开始学生会觉得萧红长大后一定特别快乐,但有些读过《呼兰河传》的同学说到呼兰小城的人们生活得并不好,他们很受压迫,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和有二伯都很悲惨。 学生开始意识到,生活在同一地方,别人的生活悲惨,并非统治阶级的萧红一家自然不能幸免。萧红在园子里那么自由,她必然与那个世界格格不入——那个严重压抑女性的社会,怎能容得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女性呢? 事实上,萧红走向社会以后,参加学生游行、逃离家庭、躲避未婚夫、状告未婚夫一家、旅馆欠钱、逃脱、生下孩子送人、写小说揭露日为统治、东渡日本、回国写作……31岁就在香港病逝了。 童年的自由让她到社会上依然无所拘束,随性而为——然而这样就真的快乐吗?显然,她的自由让她不受社会的压迫,处处反对压迫,任意而为,甚至不负责任,所以自然处处受到排挤。 但童年的自由也给了她不惧一切险阻的胆识,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直率自然,她走出园子,走出她的保护伞,好像一朵温室中肆意成长起来的野性的花,面对陌生的世界,依然不减那种自由的野性。虽然注定不能长久,但却给这世界留下了无比灿烂的篇章。 萧红长大后会快乐吗?看似不那么好的生活,也许萧红恰恰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个当下最畅意的选择,她不属于那个时代,但她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我愿意相信,她会一直快乐!因为她一直追求她喜欢的一切! |
|
来自: 新用户3207Q4O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