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领域“形式主义”的12种表现丨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3-10-1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教育是务实求真的事业,需要求真务实的专注。然而千奇百怪的形式主义,正加重学校负担,折腾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成了“副业”,非教学事务成了“主业”。

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主要在三个层面:教育行政管理层面,过多的检查、考核和任务干扰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管理层面,唯经验、唯教条,导致管理低效甚至僵化;教育改革层面,缺乏有效创新,形式大于内容。

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呼吁对中小学减负,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务实精神,给学校一片自主的天空,给老师一间从容的教室,给孩子们一张充分的课表。


图片
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检查和考核名目繁多,过度留痕

学校常常要接受来自各级各类单位的评比检查,迎接督导检查、调研考察任务繁重,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

而检查过程不乏重留痕、轻实绩,“实干”要材料、照片证明,以考核检查代替现代学校治理。有校长表示,为应付各种检查工作,学校不得不专门增加行政岗位。同样一套材料,为了迎接不同部门检查,需要做成好几份。

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和规范检查评比事项。比如,同类事项可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开展;尽量简化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表格数据材料检查。


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指令性任务

近年来,各种名义向中小学强行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指令性任务,此起彼伏,甚至还有“涨粉”“推销”等活动和工作。

有学校表示,每年要收到上千份文件。有时,除了转发相关部门的通知,还要下载APP、竞赛答题、点赞投票和关注公众号等;不但要做,还有截图收集。

当学校成天被各种摊派所折腾,一来影响教学事务,二来则会以应付形态对待非教学任务。很多非教学事务任务还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多了,也就学会了形式主义。

不少校长呼吁大幅削减部门摊派任务,非教育教学直接相关任务,原则上不得硬性规定教师完成,从机制上保障教师专注本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各类“进校园”活动影响教学任务

各类“小手拉大手”进校园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但是,有些“进校园”项目,只重形式,不问效果。有些项目要求有计划、有方案、有备课、进课堂、有评价。因为周课时数是固定的,各科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计划,一旦占用,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

对各类校园创建、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需要相关部门规范把关、整体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如中小学课程已有类似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融入教学安排。

图片



图片
学校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可开可不开的会议

调查发现,学校会议的一般现状是:教师觉得会议多、收获小、浪费时间不值得。归纳学校会议的常见问题,大多集中表现在:参会人太多;“会”而不“议”;拖沓,不准时;细碎,主旨不明;信息传递多,价值不大。

走向高质量发展,学校会议需要一场“极简主义” 。减少信息传达会议,老师们的反感情绪会立马舒缓。而创意发掘会议有利于促进学校工作,可以适当增加。决策决定会议和工作推进会议,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适时召开。

开会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学校可以坚持几个原则:少开会,精心备会;少一些信息传达,多一些学习研究;坦诚沟通,优秀想法至上;紧扣学校核心价值观。


流于形式的总结计划

开学和期末,老师们最忙,忙于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撰写各种计划和总结。但有时候,计划和总结只重形式,导致“年年如此计划,年年如此总结”。

学校发展需要的不只是计划和总结,更需要对照计划和目标检视行动,在复盘中萃取价值、共享经验,形成行动闭环。这样才能既看见方向又看见结果,既关注长远目标又关注关键结果,既定性又定量,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为了写教案而写教案

关于写教案,有的学校要求严格,比如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缺一不可。更有学校将教案撰写情况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

很多教师为了应对教案检查,为了教案而教案,每天要花上很多时间,用上不少功夫去写教案;甚至从教参上、网上,乃至往年的旧教案上,去抄教案,拼凑教案。

教案只是老师的一个教学指南和备注,在要求教师写教案上,应该因人而异,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传统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也可以做适当改进,应该允许多元化的备课方式存在。

图片



集体备课成“集体办公”

有的集体备课已经跑偏走形,甚至衍生成了一种折腾老师的又一形式主义。比如,规定教师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不能迟到,不能早退,按时刷脸打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动弹。有的地方对学校集体备课情况,还要检查考核,量化评比。

集体备课不是备课组长一个人唱独角戏把所有课都备好,或把整册教材按单元分给教师,再把交上来的材料简单拼组给大家,而是需要一个凝聚集体智慧的备课过程。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是要制度化、规范化。主备人要按照计划提前做好精心准备,集体研讨时思路要清晰,依据要合理,分析要透彻,听取意见时要有诚心和耐心;参备人要认真发现问题线索,积极发表意见建议,不搪塞、不敷衍。二是要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把集体备课过程看作教学方案的论证过程,让每位教师成为备课的主角。


繁多而少有落实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职称评审时的硬性要求。

从科研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到最终的课题验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一线教师每天忙于教育教学,少有精力来研究课题,只能疲于应对。以至于不少课题资料很完整,却没有真正研究的东西,只为了职称而申报,为了结题而结题,很难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失去了课题研究最初的意义。

让课题真正发挥价值,学校教科研需要完成新的转向——从课题研究走向问题解决,也即是将基于课题总结而来的“文档式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能解决问题、可迁移场景、可便捷应用的“产品”,推动学校项目研究重心从理论化、套路化、唯上的课题研究,转向校本化、现场化、真实的问题解决。所以,学校里“人人有课题”,不如“人人有产品”。

图片



图片
教育改革中的形式主义


课程建设重数量、少“灵魂”

开发课程很容易,入脑入心却很难。尤其是重视什么就要开发什么课程、为开发而开发的做法,使得课程创新缺少“灵魂”。

课程开发“形式主义”表现为:以“多”取胜,课程 “膨胀”“臃肿”,有的课程仅有粗糙的课程纲要,没有目标体系、内容框架、实施途径、课程评价;课程结构设计浮于表面,课程成为充“门面”、供“展览”的摆设,说和做两张皮。

今年,教育部先后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坚持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

科学打造“一校一策”学校课程,一要以核心理念为引领,确立课程建设的总体原则;二要以育人目标为指向,明确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三要以课程架构为逻辑,建构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四要聚焦校本化实施,建立课程特色实施策略;五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课程评价综合体系。


课堂教学眼花缭乱、有形无神

从教走向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课堂改革的趋势。但抵达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堂改革容易走向另一面,即形式“花哨”,人声鼎沸,过于炫技,而忘了目标,导致学生一片茫然。

课堂的花哨体现在:一是学习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眼花缭乱,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二是讨论泛滥,一些简单问题都要特别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三是盲目分组,未作精心设计,学生一头雾水。

课改越是走进深水区,越是直逼育人核心,遇到的问题也越复杂、越棘手。这时,要抓课堂的两个核心,即给孩子学习的工具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阵地,从表现走向思维,从浅层走向深层,从关注输入到关注产出,让每一堂课都能汇聚美好、预约生成、遇见成长。

图片



学生评价“轰轰烈烈走过场”

学生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如果不指向学生综合发展,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容易变成评价分数,过程性评价也可能走向形式主义。

比如,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有没有按时到校上课,有没有遵守课堂纪律,而把学生的发展丢到一旁;依靠穿戴设备和图像设备,对每个学生的行踪进行全方位、全时空的跟踪监控,数据缺乏必要的结构;教师给每个学生进行主观评价、撰写评语,增加大量工作。

评价改革,就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好的学生评价,是启动每个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方向感,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动力系统”;是坚持儿童立场,尽最大可能将成长报告制作和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是拉开距离,进行“遥距观察”,适度等候,延迟评价,而不是当场评价或即时评价。


仪式感形式大于内容

科学的仪式教育可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但如果仪式太过花哨,甚至变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攀比,就跑偏了。

比如,越来越多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时费尽心思折腾仪式感,“用力过猛”,开学仪式感成了各学校攀比的新花样。

教育是朴实无华的奉献,仪式感的真正主体应是老师和学生。仪式感不能变成形式感,更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真正有效、有意义,能被学生铭记的开学仪式感,应该是充满“教育味”,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动场景。

仪式教育的设计,要既重内涵,也重形式;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既重价值,也重情感;既重统一,也重个性;既重自由,也重秩序。在具有两歧性的张力中,发挥仪式教育的力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各位同仁,在您眼中,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还有哪些表现?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丨小新君
责编 | 张凯
美编 | 张天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