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为北京城以西地理区域的泛称,既包括北京城西部石景山区等平原地区,也包括北京大西山与西山后面的张家口地区。石景山区位于京西之地,地处北京西山与北京小平原的交界地带,是北京城至北京大西山的过渡地区,也是京西古商道上的交通枢纽之地。 京西古商道历史悠久,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是连接北京与冀晋蒙等地至关重要的商路,承担着商贸运输及文化交流等职能。但京西古商道并不是单独一条路,而是一个由大大小小数十条交织在京西地区的商路共同构成的道路体系,辐射范围约上万平方公里。京西古商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芦潭古道(南道)、玉河古道(中道)、西山大道(北道)及各个支路。如果说京西商古道像人体内血管一样,将北京城与外部地区紧密连接起来,石景山地区就相当于是离北京城最近的一段供血大动脉,承担起了京西古商道中的交通枢纽作用,为北京城提供源源不断地活力。 (京西古商道线路图) 一、京西古商道的发展历史 京西古商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对外交流发展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京西古商道上曾出土商代窖藏贝币、战国刀币及汉、唐以来历代钱币,说明京西古商道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京西古商道成为官道的时间不晚于唐末,经过辽金时期的不断发展,到了元、明时期,京西古商道已发展成熟,元代著名散曲大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便是对京西古商道的描述。京西古商道规模在清代达到鼎盛,清朝廷曾多次拨款整治修缮古商道。千百年的时间里,一批批商队驮着物资往来于京西古商道上,为北京城内居民源源不断地提供地生活必备的煤炭、木石和其他货品。 (近代京西古商道上商队) 二、石景山地区在京西古商道中的作用 石景山区是首都西大门,由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便是京西古商道上的交通枢纽之地。自辽、金、元时期北京成为都城以来,北京大西山及永定河流域就成为了北京城市建设与生活的燃料、建材及部分食材的生产基地。大批物资经石景山地区运抵京城,石景山地区成为京西古商道上的重要节点。 京西古商道的一大作用就是将大西山地区所产的煤炭运往京城。自隋唐时期,人们就发现北京大西山地区富含煤矿,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京城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京西古商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商贸活动最活跃时,每天有几千匹骆驼、骡马途径石景山地区,在京西古商道上往来行走。 明代《宛署杂记》卷五《街道篇》详细记载了京西古商道运送煤炭进京的线路:路线起点为门头沟三家店,途径石景山区的五里坨、高井村、模式口等村落,向东再行八里到田村,然后经过八里庄,一直东行至北京内城西侧的阜成门下。 (1886年北京城及郊坰图上用大字标明三家店至阜成门的途经村镇地名) 三、石景山地区京西古商道沿线的重要村落 京西古商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景山地区的发展,绵延的古商道串起了石景山地区诸多村镇。这些村镇曾经因古商道而繁荣,形成了以运输服务性商业为主的商业体系,村镇内遍布造车厂、大车店、餐饮等商业店铺。 石景山区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古为京西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期磨石口有千总镇守,原有围墙环绕,现仍留有部分墙基。历史上模式口街道上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为了接待古道上来往的客商,街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大车店、旅店、杂货店、铁匠铺、药店、酒馆饭铺等。模式口在清末至民国最为兴盛繁华,在京西一代享有盛名。石景山区麻峪村是玉河古道与永定河渡口的水陆交会点,麻峪村南北向主街曾是一条古商业街,村南口往东经高井、模式口可达京城,往南沿永定河东岸经庞村可至卢沟桥。北辛安镇旧时亦是京西古商道必经的繁华大镇,历史上的北辛安拥有石景山地区最早的商业街,清末民初素有“三里商街”之称。五里坨村是石景山区最西端的一个村落,紧挨门头沟三家店地区,旧时有两条古道至五里坨会合,一条出经模式口达阜成门,另一条从香山碧云寺达五里坨,因此五里坨地处两道交汇处,成为商贾集散之地。 (驼队经过模式口过街楼) 在过去交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京西古商道上只能依靠畜力驮运物资,在那时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便是骆驼,骆驼载重可达千斤,京西古道就留下了“驼铃古道”的美称。为服务于京城的物资供应,石景山区的模式口、衙门口、北辛安、五里坨等京西古商道沿线村落,历史上都有骆驼店,石景山地区也成为京西最大的骆驼集散地,经济繁荣一时。如今在石景山区,一些京西古商道沿线地区还保留有历史风貌,其中以“驼铃古道”——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最为出名,如今骆驼已是模式口的重要物化形象。 (在1936年英文版《北平风俗地图》上可以看到来往于京西古商道上的驼队)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管委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