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班主任的大实话:最伤害孩子的,是父母的亏欠式教育

 富书 2023-10-13 发布于北京


精读妈说: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守护者,灌溉着孩子长大,注视着孩子离开,而不是捆绑着孩子偿还。

作者:应景儿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昨天,同事玲姐跟我抱怨:


“才刚开学,女儿说要换一副眼镜,又得花好几百。”


我宽慰:“孩子估计是看不清,才会要换的。”


玲姐皱了皱眉头,一边叹气一边数落:

“我跟她爸每天省吃俭用,一分钱不敢乱花,一副眼镜抵得上半个月菜钱了。”


“辛辛苦苦供她上学,就指望哪天考个好学校出人头地。”


谈到孩子时,父母大抵都爱展示自己的“辛苦付出”,并表示希望得到对等的回报。


如同宣誓:我的付出都是为了你,是你欠我的。


不禁想起一位任教30年的班主任说过:


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家长不要把生活的情绪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这非常伤害孩子。” 


常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尽管他们倾其所有,但加上为了孩子这个前提,就已经宣判孩子亏欠者的身份。

父母的亏欠式教育,是一种家庭暴力

豆瓣高分台剧《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里,讲了一个让人窒息的故事。


女儿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妈妈一直引以为傲,在众人面前更是言论:


“养孩子就是一项投资,只有孩子读书好,才是父母投资成功。”


女儿周末去补习班,妈妈给女儿拿计程车费时也不忘叮嘱一句:


“这些钱都是省吃俭用下来的,好好念书,不然就是不孝。” 



甚至用自己的一生的“牺牲”,来质问女儿:


“我和你爸爸都是什么身份,我好歹也是留美博士,为什么放着教授不做?” 


“如果不是生了你们,我现在早就是博士了。” 



女儿实在不堪父母的精神压迫,从自家阳台一跃而下,留下那句:“整个世界,都没有人爱我。”

父母还在痛心疾首:“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有什么错?”

殊不知,是父母亲手把这场养育当作了交易,葬送了孩子。

父母把所有的付出,如同清单一样,一一记录了下来,时刻警醒孩子。

像点击小白鼠一样,让孩子一刻不敢松懈。


债台高筑的父母,让孩子承受着最亲的人给予的亏欠感。

负债累累的孩子,内心的痛苦无处可说。


如同这一段,抖音视频:外地上班的女儿,难得回家吃顿晚饭。          


刚上桌,妈妈就逼问女儿工资多少,见女儿迟疑,便命令:          

“以后你每个月工资要上交一半给我。”          

顺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账本,上面详尽的记着女儿长这么大的每一笔开支,小到一根棒棒糖,大到上学的开支。   

还有妈妈永远挂在嘴边的那两句:

“爸妈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你一定要考个好成绩回报我们。”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听到妈妈的话,女儿最爱的饺子瞬间索然无味,心里不由得腾出一种负罪感:


“要是没有我,父母也不会这么受苦。”


网友一语道破:“
感觉太强的负罪感,不是因为爱来到世上,更像是还清父母的债而来。


是啊,家本该是最有爱的地方,但有些孩子却不是被父母疼爱长大的。


在父母眼里养育孩子,是一笔可以置于案头讨价还价的账单,胁迫着孩子如数偿还。

     
孩子从小生活在亏欠的惶恐中,就是父母施加的家庭暴力,可想留有的爱所剩无几。

那些感觉亏欠父母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有网友分享故事:


璐璐终于如愿考上大学,本想填报感兴趣的设计专业,可爸爸极力反对:


“学教师多好,以后是铁饭碗,你要是学设计就是跟我们作对。”


璐璐无奈放下志愿表:“我考虑一下吧。”


没想到,凌晨1点,妈妈坐到璐璐床边,熬红的双眼夹杂着泪水:

“我这些年腿脚不好,你爸爸一个人赚钱养家,里里外外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都是为了你。”


“我们砸锅卖铁地供你上学,你就这样不懂事?”


璐璐自觉亏欠父母太多,为了让他们放心:“我听你们的。”

后来,璐璐考上了研究生,妈妈得知以后,苦口婆心:


“我们辛苦拉扯你这么大,有多不容易,你爸爸最近身体也不好了。”


璐璐看着妈妈花白的头发,感觉每根都是为自己添上的。


璐璐又一次放弃读研,回到老家。


为了让父母开心,她早早地结婚生子,在生孩子那天,她告诉闺蜜:


“我根本不是我自己,我已经抑郁好多年。”


一边向往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一边被拖回现实的泥潭,是皆因父母用那把名为“亏欠”的枷锁,早已禁锢住了孩子:


“你的人生就是父母付出所有换来的。”


心理治理师海灵格说:


“孩子犹如家庭的保护神,会自愿地做出一些自我牺牲,以换取拯救与父母的关系。”

     
亏欠感把孩子锁在一个无法逃出的牢笼里,懂事的孩子只能试图偿还父母,但没有终点,只剩下绝望淹没掉自己。


奇瑞在《奇葩说》里,讲述一段自己的童年:


小时候跟姥姥一起去超市,特别馋橘子罐头。


他低着头看向地板,不敢看货架上的罐头,但实在没忍住,伸手摸了一下。


姥姥看见走了过来,犹豫了一会,还是买下来了。


回去的路上,姥姥嘀咕:“这瓶罐头七块九,抵得上我们一顿饭钱了。”

他埋头很快冲回家,那天的罐头却吃出了记忆中的苦味。


慢慢长大了,通过努力,早已摆脱了当初不富裕的境况。


但是身边的朋友关心他,他不敢接受。


哪怕生病,他会告诉自己:“不严重的,还是不要去医院。”          
         
因为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我不配被爱。”

可能无意的一句抱怨,就给孩子关上了一扇窗。

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失去了阳光的照耀,躲进亏欠感的黑屋子里,不断地否定自己。

不值得被爱,也学不会爱自己,可能是孩子过不好一生的罪魁祸首。

做孩子的守护者,是父母最大的自觉


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科胡特认为:“羞耻感是人类最深刻,最顽固的一种感受。”

孩子因亏欠而产生的羞耻感,会侵占他们内心,让孩子不能自拔。


父母掌控着孩子的亏欠情绪,稍有不如意愿,就会随时被提及。


这样的父母,是该好好改变一下了:


1、有界限的爱孩子


随着时代的变化,孩子的认知和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要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不要一股脑的把自己认为好的,全部“奉献”在孩子身上,这样反而会变成孩子的困扰。

      
要适当的退出孩子的世界,给予孩子一部分自由的空间,爱孩子不是全部,而是掌握适度。

 
有界限感的爱,才是爱子心切的父母们最需要的修行。


同时不要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重心,不要一味尽情的投入爱,要学会好好爱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只有充实丰盈的父母,才能跟孩子建立松弛,舒畅的亲子关系,才不会把生活的不如意施压到孩子身上。


2、平等地看待孩子


父母应该思考一下,与孩子的恩情逻辑: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权利,而是某种角度父母为了满足自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


所以孩子对父母无所谓亏欠,就像胡适写给儿子的信: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
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父母不应自诩赐予者的身份,而是蹲下来平等的看待孩子。

在同一视线与孩子对话, 给孩子朋友般的陪伴。

3、允许孩子不完美


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孩子终究是要长成他自己的模样,不是父母意识掌控的产物。


孩子犯错、不听话、没考好、想远去,都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个个站点,再正常不过,父母要先从内心里接纳孩子,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

是人就会有得有失,何况孩子,避免事事追求完美。


不要轻易给孩子打分,也不要苛求孩子100分,孩子会长成各种姿态,哪怕不是父母心中的姿态。

写在最后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已是这世间最美的缘分。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守护者,灌溉着孩子长大,注视着孩子离开,而不是捆绑着孩子偿还。

    
长成两棵并肩的树,相互依偎又各自生长,是父母能给孩子最稀罕的爱。


点个在看,愿父母和孩子都能顺应四季生长,各自两厢安好,成就彼此、两不相欠。

作者简介:应景儿,富书专栏作者,一个左手抱娃,右手执笔的80后老少女,愿用文字分享养娃的欢喜与忧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