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系中发现超致密小行星,密度令人吃惊,科学家:那里或存在未知元素

 魅力科学君 2023-10-13 发布于四川

我们的地球是一颗岩石行星,其平均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5.5克,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最高的,但这种“称号”只是在“八大行星”这个范围之内,实际上,太阳系中有很多小行星的平均密度都比地球更高,其中有一颗编号为“33 Polyhymnia”的小行星,其密度更是高得令人吃惊。

“33 Polyhymnia”是一颗在太阳系中发现的超致密小行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其直径约为54公里,如此大的“个头”,使得这颗小行星早在19世纪就被发现,不过由于观测水平的限制,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也只是知道有这颗小行星存在而已。

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小行星的观测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根据获取到的观测数据对“33 Polyhymnia”的密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这颗小行星的密度居然达到了每立方厘米75.28克左右,这大概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3.7倍。

(↑想象图)

如此高的密度是令人吃惊的,尽管在太阳系之中,这样的物质密度其实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太阳内部的物质密度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以至于其核心的物质密度,甚至可以高达每立方厘米150克左右,但问题是,太阳内部的超高密度,其实是太阳自身强大的重力压缩造成的,如果天体的质量不够大,就不可能形成如此高的密度,即使质量大如木星,其核心的密度也只有每立方厘米25克左右。

显而易见的是,像“33 Polyhymnia”这样的小行星,其自身的重力是不可能将其压缩至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75.28克的超致密状态。

另一方面来讲,在已知的118种元素中,即使是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其密度也才每立方厘米22.59克,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所有已知的元素中,任何元素都不可能在没有重力压缩的情况下形成如此致密的小行星。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33 Polyhymnia”应该是不可能具备如此高的密度的,所以这就成了一个谜团,甚至有不少人都认为,这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不过根据近日发表在《欧洲物理杂志Plus》 上的一项新研究,一个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团队,对“33 Polyhymnia”的超致密状态给出了理论上的支持,该团队的科学家认为,这颗小行星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密度,或许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未知元素。

此次研究是以“稳定岛理论”作为基础的,简单来讲,该理论认为,当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或中子数等于一些特定的数字时,就会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即使它会衰变,其“半衰期”也会特别漫长,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存在很长的时间。

这些“特定的数字”也被称为“幻数”,它们分别是2、8、20、28、50、82、126、138、154和164,在已知的元素中,氦、氧、钙、镍、锡、铅等稳定元素的质子数或中子数分别与前6个“幻数”相对应。

(↑已知元素的半衰期图)

可以看到,根据“稳定岛理论”,一些比已知的118号元素更重的超重元素是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的,其中最重的元素,其原子序数可以达到164,也就是其原子核内的质子可以达到164个,为方便描述,我们不妨将这种未知的元素称为“164号元素”。

在此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一种被称为“托马斯-费米模型”的原子模型,研究了假设中的超重元素的原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由“164号元素”构成的固体结构,其密度范围在每立方厘米36-68.4克。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托马斯-费米模型”是一种基本近似的粗略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实际测量的误差,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密度范围其实已经与“33 Polyhymnia”的超致密状态很接近了,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这颗超致密小行星,应该是主要由“164号元素”构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可以想象的是,假如后续的研究表明“33 Polyhymnia”真的是由未知元素构成,那么又会出现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这些未知元素又是怎么来的?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相关论文:LaForge, E., Price, W. & Rafelski, J.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ultradense matter. Eur. Phys. J. Plus 138, 8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