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不害初出茅庐为韩昭侯退敌,后变法强国,使其他国不敢轻易侵犯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3-10-13 发布于广东

战国三家分晋之前,韩国就是三家中最弱的国家。三家分晋后,韩国也是最弱的国家。

韩昭侯前期,韩国的政治混乱,法律、政令也混乱不堪,群臣吏民遇到事情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直到一个人出现之后,韩国开始强大起来,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这个人就是申不害。

1.初出茅庐

自从魏武侯继位之后,三晋一家亲的状态就不复存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任命庞涓为主将进攻韩国。

因为韩国的政治混乱,所以面对魏国重兵压境的严重处境,韩国君臣竟然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

就在这危机时刻,申不害审时度势,挺身而出告诉韩昭侯自己有退敌之策。

申不害本是郑国人,曾经是郑国的官吏,韩国灭掉郑国之后就自然成了韩人,做了韩国的底层官员。

韩昭侯一听申不害说他有退敌之策,就将申不害当做救命稻草,问他应该怎么做。申不害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去见魏惠王,向魏惠王示弱。

他告诉韩昭侯,魏国一直图谋中原霸主之位,以前都是鲁、宋、卫等国朝见他,现在您亲自朝见他,魏王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就会放过我们。

另外此举也可以让魏王更加骄狂,这样自然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魏国就会四处树敌,削弱他们的实力。

韩昭侯采纳了申不害的建议,魏惠王见到韩昭侯执圭朝见之后,果然心满意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重新恢复友盟。

申不害的才能让韩昭侯刮目相看,韩昭侯逐渐重用申不害。

公元前353年,魏国因为赵国擅自攻打小弟卫国起兵攻打赵国,庞涓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向韩国求援。

韩昭侯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咨询申不害。

申不害是小吏出身,他的法学也是注重术。他担心自己说的不符合韩昭侯的心意,影响到韩昭侯对他的看法,于是就故意设计让别人探路,他自己再出马。

申不害最后摸清了韩昭侯的心思,才向韩昭侯进谏应该联合齐国攻打魏国。韩昭侯果然很高兴,于是派军救援赵国,这也是第一次围魏救赵的战役。

经过几次之后,韩昭侯对这个能摸清自己心意的大臣更满意了,于是在公元前351年破格任命申不害为相国,对韩国进行变法强国。

2.变法强国

战国时的法家主流学派有三个,分别是法、术、势,代表人物分别是商鞅、申不害、慎到。

申不害虽然更重视术,但是并不是对另两个学派就不涉及。他的术是以执行法为前提的,法的目的是来巩固君主的权力的,总的来说就是将国家权力集权到君主手中。

申不害的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毕竟国家是通过大批官员来管理整个国家的。

于是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先向以封地自重的贵族们开刀,将其财富收为国有,废除其特权。这样不仅稳固了政治局势,还增加了韩国的国力。

在整治完刺头之后,申不害又开始对一般的官吏开刀,毕竟他自己就是小吏出身,所以他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

这大大加强了官吏的积极性,也清除了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吏,大大提高了国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韩国的政治一片清明。

政治上的问题解决之后,申不害又开始整顿军队。为了更好整治军队,他向韩昭侯自荐为韩国上将军。

随后申不害将贵族的私兵通通收为国有,与原有的国家军队混编之后进行严格训练,韩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对于治理一个国家重要的主要就是三块,吏治、军队和财富。对于战国时期,粮食问题就是国家的财富,于是申不害大力鼓励百姓多开垦,多种粮。

除此之外,申不害还非常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行业,韩国的劲弩在战国时是非常有名的。

经过申不害的变法改革,贵族特权受到打击,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韩国政治一片清明,国力增强,军队也变得强大,没有国家再敢轻易攻打韩国。

3.结束

申不害的变法虽然使得韩国强大起来,但是其将整个国家强大与否完全依赖于君主一人身上,这就使得他的变法成果并不能持续。

君主是无法选择的,一旦继承的君主不是明君,他又拿到国家的集权,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因此而衰弱,甚至灭亡。

所以尽管申不害的变法客观上使韩国强大起来,但是其却是有弊端的,从长远来说对韩国有害。

商鞅的变法则不同,它是靠法律来维持,只要这些法令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那么君主即使想改变它也很难,所以商鞅的变法更持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