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早逝“天才诗人”王芗远,从一首《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说起!

 夏欲诗文字坊 2023-10-14 发布于四川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21岁90后诗人王芗远近日离世,少年成名究竟是毒药还是解药?

2010年时,王芗远仅12岁,参加了广东小学生诗歌节期间,凭借一首参赛作品《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被该活动组委会在微博上张贴出来,被赞誉为“诗歌天使”,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

原创/王芗远

就这样,你出人意料地来了,就这样,星星还在发光

山就这样建起来了,水就这样干了,云就这样成了天的蒲扇

就这样,夏天的花开了,春天的花谢了

冷风就这样走俏了,就这样被空调电扇垄断了

就这样又十分怀念你轻摇的蒲扇,又十分怀念那冰雪的微笑

水渐渐热起来了,你渐渐来了,冬天是用来怀念你的, 这个季节是用来

怨恨和折磨你的,时间就这样把我抱起来了,就这样来了就走了

知了就这样闹起来了,风就这样冻起来了

附和你的风热了,反对你的风没了

你就这样,我就这样,你就这样出人预料地来了

春天就这样出人意料地走了,我就这样出人意料地长大了。

王芗远写诗似乎很喜欢用“出乎意料”这个词,满是少年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他形容自己能轻易走进写诗的情景,自然而然写出诗:“就像打游戏一样,我进入了那个场景,有一个情感在牵引着我往前,我就出人意料地写出来了。”

这首诗同时被多位知名文化人转发点赞:

著名诗人汪国真称赞“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好诗了!”

导演贾樟柯表示,“把孩子们写出来的美丽汉语存好。”

编剧陈秋平赞叹:“这哪里是个孩子,是诗歌的天使!”

与此同时,多个文化类节目(如凤凰网“雪夜漫谈”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网易读书”等)的邀请函像雪花般向他飘来。

这之后,他的主业写诗也在继续“突飞猛进”,继续参加各种专业级别诗歌比赛,获奖无数,加入作协,并出版诗集。

2013年,15岁时出版诗集《布袋里的信仰》。

2015年,17岁时出版诗集《她们这样叫你》。

1、对文字的敏感

他从小就是大家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

父亲是一名诗人,在父亲的潜移默化影响下,1988年出生的小芗远对文字格外敏感。

2岁时,给他几本绘本,他可以翻来覆去独自看上一个多小时。

到了小学二年级,王芗远开始顺理成章的发表诗歌和作文类的作品。并尝试写小说,第一次写了四五千字,第二次则写五万字。

六年级,开始大量写诗。

2、对环境的陌生感

而写诗也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写诗之外,王芗远的成绩一直比较优异,初中时顺理成章选择跳级。

然而不知愁的少年,也渐渐在不停变动的环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愁绪。

“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某一个人突然变得不一样,大家会觉得你依然还是你,没有什么区别。可如果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大家会因为你的不一样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陌生环境常常带给他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因为融入新环境本就需要时间,非常考验少年的适应能力。而自己“少年诗人”的明星光环,又无形中在他和同龄人之间竖起一道屏障。

在高三时,随着剧增的高考压力,王芗远陷入焦虑。

“高三的时候内心其实非常压抑的,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我也会逼着自己去写,就像是为了写诗而去写诗。”

一方面是突然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怀疑,写诗流于形式,很难再享受原本纯粹写诗的快乐,也特别害怕自己写的诗再难以保持以前的水准。另一方面,惧怕自己高考失利让大家失望。

也许,那是第一次,他感受到“盛名所累”带给自己的心理负担,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2016年夏天,王芗远以高分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

18岁的少年憧憬着自己被崭新环境接纳:“我现在最希望的是能有一个新的环境,在那里,我有一个全新的身份。”

那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处理与诗歌的关系:“不过我不一定学文学,写诗只是我的爱好,我不想把写诗这一爱好当成未来的全部。”

3、爱好广泛,却最终因抑郁自杀

一直以来,王芗远都在试图与诗歌保持一段距离。可能诗人的睿智和敏感早已让他意识到,诗歌是虚幻的。

他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孩子,除了写诗之外,他的爱好众多广泛。

初一时,王芗远开始学习吉他,后来又迷上了架子鼓,并一直延续到初三。王芗远每天中午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音乐,不是弹吉他,就是打鼓,要不就是看音乐视频,春节还迷上了桌球,每周都要玩几次。

他说他喜欢音乐,梦想做一个音乐人。他说对于诗歌和音乐,他有这样理解:

“一些小句聚拢了取暖,便有了诗;一些小话聚拢了取暖,便有了歌。”

大三时,在北大末名湖畔接受采访,王芗远进一步意识到诗歌缺乏使用价值。“从一般功利的意义上来说,诗歌几乎没有实际用途”。

但是王芗远也承认,诗歌,乃至人文艺术,可以帮助人完成从“感性见识”到“理性见解”的过程。“我相信诗歌揭示的是人类活下去的原因。”

他还反问道记者,“我们总要面对孤独,这时我们能不能独自支撑下来?”

也许,他一直没能找到自己在这个偌大世界的立足点。诗歌也没有把他渡到幸福彼岸。

21岁,王芗远在饱受抑郁症折磨之后,选择自杀。

一位天才诗人,就此定格生命。王芗远的诗仍然静静躺在个人公众号之中,愿逝者安息。

生命苦涩如歌,还好我们有诗歌。

诗歌不是囚牢,失去对诗歌的信仰才是。

喜爱诗歌是一种选择,但是不要以生命为代价。

诗歌纵然珍贵,但更珍贵的是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