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 ![]()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风画(复制品) 大同市博物馆藏 01 壕无人性 漆屏风画与北魏最大的俑群 一位合格的“古偶男主”,必然有着优秀的审美情趣和雄厚的财力,今天的主角司马金龙也是如此。他的墓葬,即使被盗掘过,也仍有不少称得上绝对精品的文物。 ![]() 漆屏风画细节(复制品) 大同市博物馆藏 漆屏风画中的北魏画风 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以下简称为“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的石家寨村,在1965年11月的时候正式发现。 这个墓早期被盗掘的情况比较严重,不仅随葬品位置被移动,而且多数被破坏,有些甚至不能复原,即使这样也出土了文物454件。 ![]() 漆屏风画局部(复制品) 大同市博物馆藏 先来看一看其中的漆屏风画吧。 这组漆屏风画,是司马金龙墓室屏风的一部分。木板漆画出土时零散分布于墓葬后室,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五块。 ![]() 漆屏风画局部(复制品) 大同市博物馆藏 目前,山西博物院现藏其中两块,可以拼合;而大同市博物馆现藏较完整的三块残片。木板漆画上的绘画内容中,多为《列女传》《孝子传》等记载的妇女、忠臣、孝子、圣贤故事,带有浓厚的儒教色彩,是当时较为流行的题材。 ![]() 漆屏风画 山西省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漆屏风画珍贵的原因不仅在于题材本身,更在于它的画法。根据我国的一些画史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绘画发生质变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代有过很多出名的画家和名画,顾恺之就是其中的代表。 ![]() 漆屏风画局部(复制品)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司马金龙墓里发现的这些漆画,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画风与顾恺之的作品相近,面相已见“秀骨清像”的端倪。它的部分题材和构图与传顾恺之所画的 《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相同 ,从服饰特点上来看,这漆画又有点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影子。 由隶转楷的书体 除了画法,它的题记也可圈可点。关于漆画上的题记,就和他的墓志铭一起来说吧。司马金龙墓所出土的木板漆画上的题记,以实物形式展现了魏碑这一全新的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为探明魏碑书法渊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 漆屏风画细节 山西省博物院藏 在魏晋时代早期,书法的风格实际上和东汉一脉相承,以传统的篆书、隶书为主。到了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亲政,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以新书体为主的南朝书法开始在北方崛起,南北书风的差距逐渐缩小。 ![]() 漆屏风画细节(复制品) 大同市博物馆藏 到了司马金龙这里,他的墓铭题额也是阳文篆额“司空琅琊康王墓表”,这表明古体的篆书仍然是当时使用的书体。只是范围限定在了特定的、庄重的场合,而且流行于上层社会。 ![]() 司马金龙墓志拓片,可见篆书所写“司空琅琊康王墓表” 在墓志铭本身和漆画的题记中则变成了一种比较新的书体,既有用笔灵动,清俊劲挺的楷书写法特点;又保留着蚕头燕尾,舒展分张的隶书写法特点,这种书体是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书体。 ![]() 司马金龙墓志 大同市博物馆藏 漆画中的书体比起墓志铭的书体更偏向隶书,更具有转折毫芒的笔意,更能体现书法的笔锋运势;而墓志铭的书体则更偏向楷书,横平竖直,结构也不再扁平。 胡汉交融的秘密 不仅是这座屏风本身,就连用来固定屏风的柱础都是精品,一共有四个,底座上面有好几层覆莲纹,四个角上有四个奏乐的人俑,乐器是演奏西凉乐用的乐器,底座天圆地方,最下面四方底座的纹饰不仅有忍冬纹,还有跳舞的人,跳的是西域舞。 ![]() 屏风柱础 大同市博物馆藏 有关于北魏的石雕艺术,相信不需要过多赘述,有许多石窟和造像都是在这一时期雕凿完成的,美学价值当然不必说。不过在石雕艺术百花争妍的北魏,司马金龙的棺床和屏风柱础还能脱颖而出,这就说明它们可不仅仅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 ![]() 棺床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司马金龙的棺床棺床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板组合而成。前立面石板呈倒“山”字形,上部以波状缠枝四叶忍冬纹作长方形边框,中间雕波状缠枝忍冬枝叶及形态各异的伎乐童子和珍禽瑞兽。 ![]() 棺床花纹细节 伎乐童子均晃发,上身裸,被帛从颈后绕两时飘举,下身着犊鼻裤。所持乐器有锁、鸡娄鼓、排萧、琵琶、肇策、横笛等。 其下部三足间雕有水波纹壶门,三床足高浮雕四力士,力士身躯矫健,两侧足的力士呈半蹲状,反举双手作承托状;中间二力士反身相对,呈胡跪状,一手反托上部的兽牙,一手抓着兽面两边的獠牙。 ![]() 棺床力士细节 从这些题材中不难看出,其中天圆地方、珍禽瑞兽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汉元素,而舞乐装饰却又带着一股西域的味道,这是相当典型的文化融合型文物的特点。 ![]() 棺床伎乐人、力士与水波纹细节 这些石雕作品不仅美,还展示出了北魏民族融合的具体情况,两种文化和艺术风格互相碰撞,这才造就了司马金龙墓中石雕作品无与伦比的价值。 最大的俑群 为什么说司马金龙“壕无人性”呢?原因就在这些俑群身上。 ![]() 壮观的俑群 大同市博物馆藏 墓室的军团就是北魏军阵的缩影。队伍分为导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和甲骑具装俑等。士兵头戴兜鍪或鸡冠风帽,左手勒疆,右手平举兵器,整装待发。 ![]() 戴着鸡冠风帽的士兵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武士俑、骑马武士俑共计210件,占陶俑总数56%,陶马也占有相当比例。陶俑基本都穿着于骑战的胡服,是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而在墓中出土的全部450多件文物中,陶俑占了360多件,比例达到80%,是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 ![]() 步兵,看起来手里之前应该握着东西 02 司马金龙的一生 看过了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现在就到了揭开司马金龙人生谜题的时候了。 ![]() 司马金龙墓模型 其实司马金龙在史书中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传记,有关他的消息包括在他父亲司马楚之的传记里。 ![]() 司马金龙墓出土柱础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司马金龙,字荣则。祖上相当显赫,他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九世孙,父亲司马楚之是琅琊贞王,母亲是河内公主。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司马宝胤,死前官至中书博士、雁门太守。 ![]() 刘裕画像 司马楚之年轻的时候就很厉害,十七岁的时候家中遭逢大难,送父亲的尸首回去后正好赶上太尉刘裕诛杀宗室,他叔父和兄长都被害,只有十七岁的他逃了出来,归附北魏。 ![]() 司马金龙墓出土柱础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司马楚之这个人很聪明,也懂得善待自己手下的人。更有甚者看到军中的一头驴没了耳朵,他就知道柔然的军队即将兵临城下。 《魏书·列传二十五》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 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 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 司马楚之知道柔然探子探查过军队之后,就会割掉军中驴的耳朵作为证据。闻声知秋至,判断力非常强。 ![]() 北魏 石雕二佛并坐龛 大同市博物馆藏 这一家子可都不是等闲之辈,教出来的司马金龙当然也不会是池中之物。 在《魏书》和《北史》中都记载司马金龙“少有父风”,年纪轻轻就当了中散大夫,后来更是做过北魏献文帝当太子时的太子侍讲,后来承袭琅琊王的爵位,当了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后来又升做了吏部尚书。 ![]() 北魏 石雕供养龛 大同市博物馆藏 这一长串的官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让我们来一个一个看,琅琊王的爵位就不用说了。这个镇西大将军啊,是古代重要军事职官,也是四镇将军之一,掌征伐背叛、镇戍西方,这个官职的品级是二品。 ![]() 北魏 三眼神壁画 大同市博物馆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文献中没有关于一品的明确记载,所以二品就成为了实际上最高的品级。 而所谓的“开府仪同三司”就更厉害了,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没有实际的职权,是对功劳比较高的臣子做出的奖励,是对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 ![]() 北魏 石雕武士像 大同市博物馆藏 司马金龙在孝文帝太和八年,也就是公元484年去世。他一生娶过两位妻子,都是名门贵女,有四个儿子。不过最后他选择了与自己的糟糠之妻合葬,这才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这座合葬墓。 ![]() 北魏 珠串 大同市博物馆藏 试问这样一个家室又好,能力又强,财力也不弱的人,放在哪一部古偶剧里不是男主人设的天花板? 03 结语 对比这位琅琊康王,是不是我们的人生就有些单薄了呢?然而,并非每条鲤鱼都能一跃成为“金龙”,鲤鱼的一生也未尝不幸福快乐。金龙固然高贵,有珍宝环伺,但鲤鱼可以畅游山溪间,赏春花、食夏果、观秋高,享冬眠,也未尝不是完美的一生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