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城,驻足观望,一条条老街,一处处老宅,一棵棵老树,一幅幅老画,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人们经常说:一座城门楼,是历史;一段古城墙,是历史;一条小巷子,是历史;一块青石板,也是历史。的确如此,古城一般是指历史文化名城,既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而又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也就是说,古城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时建筑,古城风貌是古时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积淀的实物反映。古城分布有建筑遗址,同时也有各种民俗商品以及各种特色饮食。
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归属于葫芦岛市管辖,在葫芦岛的西南部,在辽东湾西岸,居辽西走廊中段。东南濒临渤海,西南依六股河与绥中县相邻,西北与建昌县接壤……据导游介绍,兴城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珠联璧合,形成了北方沿海风景旅游区独特的风姿。
兴城古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辽圣统和八年(990)始称兴城。宣德三年(1428)明政府在此设卫建城,赐名“宁远”。天启六年(1626)和天启七年(1627),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古城又称之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民国三年(1914)重新启用兴城之名,并延用至今。
兴城古城为陕西西安古城、湖北荆州古城、山西平遥古城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之一,当游客漫步其中游览“打卡”之时,就可以感受到其古城不一样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兴城古城历经了岁月风霜与烽火战争的洗礼,走过了570年沧桑的历史,像其它几座古城一样几起几落,几度兴废,又几度翻修重建。时至今日,古城内大街小巷的商铺依旧保存了五百多年前的模样。假如走遍兴城古城,就仿佛翻阅一部泛黄褪色的春秋史书,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个个熟知的古代名人,都站在街巷里对你微笑致意……这座古城既古朴而又现代,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弥漫在蕴含旧日光阴的砖缝瓦隙中,现在已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每年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深入探究。
兴城古城每一段斑驳的城墙上都布满了风雨侵蚀的痕迹,每一条街巷都记录着岁月的匆匆与更迭,每一个牌坊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每一座老屋都承载着许多光阴里的故事,仿佛还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历史与沧桑……行走在这样悠久而又宁静的古城中,感觉生活的节奏倏然慢下来,复杂的人事瞬间变得如此简单,无论是迎来送往的古迹名胜,还是人群交织的繁华街巷,无不散发出古城浓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韵味。
导游解说到,兴城古城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高8.8米,周长约3200米,城墙基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石块,中间夹夯黄土。城的四角均有角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东南角台建有魁星楼一座,并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即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门外有半圆形瓮城。门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楼,有坡形砖砌登城马道。东南西北十字大街相交于古城中心。南街中段有两座气势雄伟,巧夺天工的石牌坊。文庙座落在古城内东南隅,西北隅有城隍庙一座。钟鼓楼位于古城中心,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显得威严壮观,气势巍峨。
兴城古城在明朝时期曾是北方古代军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大将袁崇焕就驻扎在这里,指挥能征善战的勇士们一次次击退来势汹汹的八旗军……天启六年(1626)一月 ,清太祖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十三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大军,围攻宁远(兴城)城,终未叩开宁远孤城的大门,后传说他身负重伤而败退。天启七年(1627)五月,清太祖又率兵八万围攻宁远城,再败于城下,史称“宁远大捷”。兴城古城是五百年前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漫步在古城南大街,放眼望去,只见前方矗立着两座雄伟壮观的石坊。据导游介绍,这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1611—1644)为表彰当时镇守辽西的大将祖大寿、祖大乐兄弟卫明抗清的功劳,为他们建立的旌功牌坊。这两座石雕建筑艺术瑰宝犹如一曲“凝固的音乐”,其激昂的旋律时刻回荡在古城内外,总是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南坊距离南门100余米,北坊距离钟鼓楼近200米,两坊相距约85米,均为岩石料雕琢而成,造型都是仿木结构牌坊,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两棵石柱的南北各以一对巨型石狮相抱,拱背侧首,东西相对凝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石坊上刻有汉字近300个,记载着祖氏四代人的官衔、题字者的姓名及楹联内容。石坊上雕刻着人物、花卉、鸟兽等,雕工精湛,技艺超群。
钟鼓楼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为都督焦礼所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天启年间(1621)再次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拆除。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原址上重新修缮,将钟、鼓合为一楼。钟鼓楼基座平面为正方形,高如城墙,下砌通向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均为大青砖砌成。只见楼座上有两层阁楼,歇山卷棚顶,四周围廊,每面六柱五间,楼板为木制结构。内部辟为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展出“红山文化”时期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骨针、陶器、刀币等出土文物。并架设一面巨型牛皮大鼓,直径约2米有余,国内也十分罕见。楼内还有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蜡像馆。蜡像经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人物表情丰富细腻、栩栩如生,好像正在向人们宣布“我与此城(宁远城)共存亡”的决心。西北有一个函洞小门,沿石阶可以上下。站在钟鼓楼之上临风眺望整个兴城,远处的首山松柏长青,威武险峻,近处的古城幽雅独特,古典风韵,数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兴城古城内东南有一座东北地区保存最古老的文庙,文庙也称孔庙,为旧时祭孔之所。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由当时辽东都指挥刘斌创建,此后在明景泰、成化、嘉靖年间均有重修历史,至少民国以及当代也都曾经投资修建,可见兴城文庙在当地一直生生不息。文庙分为内外院,内院曲径树下有“千秋仰圣”之卧石,以表对先贤圣人孔子的敬仰和怀念,东侧古树参天,红墙绿地;西侧则是碑林,南北长廊内均为碑文,中间建造一处亭子,周围立有诸多石碑。文庙内建有棂星门、泮桥、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还有植物奇观古柏育桐、卧桐成林。
将军府位于兴城古城东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始建1926年,由住宅与花园两部分组成,具有典型近代东北地区上等官绅宅院的建筑风格。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还有郜家住宅、郜家花园、郜家大院等多种称谓,建筑风格独特又体现了简洁大方,采用中西合璧的元素风格的四合院。经馆员介绍,其主人郜汝廉曾是张学良的部下,东北军第十一师师长。1928年,郜汝廉解甲回乡后在此处居住至1947年。兴城解放后,宅邸曾作为县委办公地和学校,现大院内门廊两侧还布置有“郜汝廉将军生平事迹展”“兴城近代军事将领展”等。在将军府东侧有一幽静的小花园,名为“么园”,园内古木参天,假山叠立,幽静雅致。
古城内还有兴城蓟辽督师府,由著名明清史专家阎崇年所书“蓟辽督师府”的红色牌匾,光彩夺目。大门两边镶有对联:“奉天命运筹帷幄督师辽蓟,凝众心浩气凛然镇守关东。” 一侧的石碑上刻有蓟辽都师府简介,蓟辽都师府,是明朝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其前身为总督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九月,驻蓟州。天启二年(1622)九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将蓟辽督师府建在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宁远总兵吴三桂奉召勤王。行前吴三桂下令火烧宁远城,蓟辽督师府也随之付之一炬。2000年,兴城市为了全面展示兴城的历史文化,又重新修建了蓟辽督师府。
袁崇焕纪念堂,是纪念明末爱国将领、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场所。袁崇焕为广东东莞人,万历47年(1619)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他为官11年,7年是在宁远生活和战斗的。当时,他指挥宁远军民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其中“宁远大捷”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十大战例之一;他所创立的关宁铁骑,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常胜军之一;他本人成为一百位影响中国历史人物之一,可以说是兴城造就了袁崇焕,同样也是袁崇焕成就了兴城今天的历史地位,使兴城永载青史,扬名中外。
兴城古城以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和民俗文化,不仅赢得了影视界的青睐,更是当之无愧的“百年品牌”,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剧组纷纷前来古城取景拍摄,给兴城又凭添了几分鲜活的生气和迷人的色彩。在这里先后拍摄了《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济南战役》《吉鸿昌》《九龙醇化炉》《荒唐王爷》《远东阴谋》《老大的幸福》《袁崇焕》《单程车票》《山村女法官》《武士》等影视片和风光片20余部。
一条古街,在人来人往之中留存了诉说不尽的风云故事,一座古城,在潮起潮落之中写尽了繁华依旧的沧桑历史 。古城既充满现代气息又带有恒久魅力的古朴,处处洋溢着古老文化和人文气息,让人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近年来,兴城古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以及摄影家、画家来此地采风写生,都可在古城体验别样风情和寻找创作灵感。历史在古城中无处不在,古老的城池,古老的街巷,古老的楼台,古老的庭院,历经风雨沧桑的一砖一瓦,一石一墙,一草一木,一花一土,或者在某个瞬间,或者在某个角落,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古风的味道,这正是兴城古城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