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为医圣张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本方的研究,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有无表证,只要辨证为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均可用本方加减。在临床中发现,用五苓散治疗泄泻或便秘,具有很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医家认为:五苓散的病机是气化不利,水津不布,凡水津亏损所致小便不利者,不能使用本方。
如吴昆曰:“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针对这种观点,笔者就“泻下伤津,小便不利”能选用五苓散治疗的机理,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五苓散证本身就存在损伤津液的因素:
汗出伤津者,如“发汗后大汗出”(《伤寒论》71条),“发汗已”(《伤寒论》72条),“汗出而渴”(《伤寒论》73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伤寒论》74条,伤寒中风多有汗出,加之发热六七日不解必伤及津液);因下而伤津者,如“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伤寒论》156条);病霍乱吐下伤津者。
如(《伤寒论》386条,将五苓散用于霍乱病,尽管古代霍乱与现代霍乱不尽相同,但其吐泻并作,必定会引起津液不足)。皆以五苓散治之可为其佐证。
第二,从五苓散的药物组成来分析:
一方面通过泽泻配伍健脾的白术、茯苓,既能健脾,促进水湿运化,又能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通过分利法,实现了“利小便,以实大便”,也体现了张子和“陈莝去而肠胃洁”的治疗方法。
如理血剂生化汤的治法是化瘀生新,依据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同样,用五苓散治疗泻后局部津液不足,可称为“浊液不去,新津不生”。
另一方面,方中的桂枝温阳化气,既能促进水津四布,又能恢复肾的气化作用而止泻,化气行水,润燥通便。
便秘一症,临床常见三种类型:一是肠胃积热,方用承气汤类;二是传导无力,用补中益气汤类;三是气化失司,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用五苓散类。
用五苓散治疗便秘,尤其要注重询问患者的小便情况: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
量少次数多且尿少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有的患者以便秘就诊,虽然存在小便不利的表现,但已经习以为常,或者认为小便不利与便秘没有关系。医生如果不问,患者是不会自己讲小便情况的。
此外,还需注意患者的舌象,以提示水湿之象的淡胖舌为使用要点。
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来看看仲圣平台师友五苓散医案举例。
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运用范围颇为广泛。此外,如消渴,小便不利,因水邪内停所引起的心下痞满,水湿停于肌表所引起的自汗、盗汗以及风湿疼痛等证,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