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图大业29:招揽豪杰,变起相州

 昵称TiFNlDv4 2023-10-15 发布于河南

“六王事件”后,李穆和于翼两大家族的公开站队杨坚是一个重大的信号,标志着杨坚的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六王被铲除,以宇文皇族为核心的“保皇派”遭受重创,杨坚的心思此时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那些忠于北周朝廷的文臣武将对杨坚愈发不满,尤其是驻守各地手握重兵的北周忠臣们更是对杨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些人随时都可能会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讨伐杨坚,为了防患于未然,杨坚必须抢先下手。
拉拢李穆、于翼家族,争取关陇集团的支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就是要赢得民意的支持,这就要求杨坚必须对宣帝那些苛政做一个了结。


杨坚的应对之策就是一改宣帝的严苛暴政,上奏颁行《刑书要制》,废除了宣帝搞的严刑峻法,主打宽容牌,一下子便为自己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


在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秩序的同时,杨坚也不忘积极物色有才学,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经过他的寻觅筛查,还真让他找到了两位大才之人,分别是李德林和高颖。


这俩人曾经都是东魏(北齐)的臣子,后来因种种原因投奔西魏。


李德林本是北齐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是当时北齐有名的大才子,和另一位才子颜之推齐名。

周武帝灭齐,在进入邺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德林找来亲切交谈。回京时也不忘将他带回长安委以重任,自此以后,北周的很多机要政务都交由李德林处理。


李德林的盛名杨坚早有耳闻,在宣帝病危时他就曾派侄子杨惠去拜访李德林,征求他对局势的态度。
杨惠转达了杨坚对他的问候,说道:“朝廷命隋公总领文武军国之事,事关江山社稷,如果没有贤德之人辅助,就无法成就大业,今日隋公欲与明公共事,明公万万不可推辞呀。”


“朝廷赐令总文武事,经国任重,非群才辅佐,无以克成大业。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隋书·卷四十二·李德林传》


这李德林虽然是武帝从北齐挖来的宝贝,但在他死后,他的荒唐儿子宣帝对李德林并不重视,甚至非常冷淡,将其冷落到一边,这令李德林深受打击。
就在李德林躲在家里暗自神伤之时,杨坚的主动上门求贤令他颇为感动,对杨坚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面对杨坚的信任,李德林也表示愿意鞠躬尽瘁,为杨坚谋划大业。


感激涕零的李德林谢道:“德林虽然庸碌怯懦,但这颗诚心在此,若隋公不嫌弃,德林定誓死追随隋公。”
“德林虽庸芃,微诚亦有所在。若曲相提奖,必望以死奉公。”——《隋书·卷四十二·李德林传》

此时的杨坚面对强敌环伺的困境,身边却没有值得信赖的心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李德林的归顺无疑是一件大喜事。


宣帝驾崩后,杨坚通过宫廷政变登上了辅政之位,这场政变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刘昉、郑译二人。此二人绝非善茬,他们发动政变也不是为了给杨坚做嫁衣,而是企图自己掌控朝政。


因此这俩人便留了一手,在分赃阶段,他们主张以杨坚为大冢宰,刘昉为小冢宰,做杨坚的副手,至于郑译则拟任为大司马,掌握军权。


这大冢宰名义上是六官之首,是朝廷里的一把手,不过在经历了宇文护之乱后,武帝吸取教训,将大冢宰架空,空有虚名并无多少实权了,属于名重权轻。


如果大冢宰手里不掌握兵权,那就和其他五官没有什么区别了,地位几乎一致。


郑译、刘昉的操作很显然是效法当初的武帝,把杨坚高高供起来,却不给实权(尤其是兵权),郑译则牢牢掌握兵权,刘昉出任杨坚的副手主要是为了监视杨坚的一举一动。


这俩兄弟的配合行动确实威胁到了杨坚的计划,杨坚当然不会任由他们折腾,但这俩人毕竟刚刚帮助了杨坚一把,杨坚也不好公开和二人翻脸,只好去咨询李德林。


李德林微微一笑:隋公身为国丈,又是当今圣上的外公,手里握着静帝这张牌,你还怕郑译、刘昉二人的花招吗?


杨坚一时没明白什么意思,李德林进一步解释道:
“隋公应该自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不如此,则无法压众心呀。”


“即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隋书·卷四十二·李德林传》

李德林的话令杨坚茅塞顿开,对呀,老夫手里有皇上这张牌呀,想要什么根本不需要看郑、刘二贼的脸色。


在为宣帝发丧后不久,杨坚便以静帝名义下诏以自己为大丞相,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内史上大夫,刘昉为丞相府司马,李德林也正是进入相府,负责处理日常军机要务。


在此之前,北周实行的是左右丞相制,由汉王宇文赞与杨坚共同执政,如今废左右丞相,改为单一的大丞相,不难看出杨坚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个人事安排令刘昉、郑译二人极为不满,心中愤愤不平,满腹怨言。而杨坚则通过这个安排打乱了郑、刘二人的计划,成功避开了二人设下的陷阱,在夺权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除了李德林外,高颖也是杨坚挖掘的人才之一。


高颖,我们只看名字就能猜到来自于北齐故地的渤海高氏。

这高颖原本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人,当初高颖的父亲因罪逃离北齐投奔西魏,投入独孤信门下,独孤信对他非常器重,不但纳入幕府当了僚属,还赐姓独孤氏。


后来独孤信和宇文护矛盾激化,被迫自杀,高颖一家受到牵连。好在文献皇后出面给保了下来,高颖长大后曾投入齐王宇文宪府中。

高颖能文能武,在参与平齐后又追随越王宇文盛击败叛胡的袭扰,声名鹊起,引起了杨坚的注意。


在成功招揽了李德林后,杨坚又派杨惠去见高颖,希望能将其纳入门下。
高颖也是一个爽快人,见杨坚如此干脆利索,便拍着胸脯说:“愿听隋公驱使,就算大事不成,我高颖也不怕灭族。”
“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隋书·卷四十一·高颖传》

高颖的态度令杨坚大为喜悦,任命他为丞相府司录,成为“杨家军”中的又一员虎将。


此时虽然郑译、刘昉也在丞相府里行走,但这俩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并非杨坚的嫡系人马。李德林、高颖等人的加入为杨坚的嫡系输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他的心腹骨干力量。


至此,内有李德林、高颖,外有李穆、于翼、韦孝宽等人,杨坚握了一手好牌,路越走越顺,距离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这高颖不但自己效命杨坚,还为他推荐了不少人才,例如苏威、虞庆则等。


高颖、苏威、虞庆则加上杨雄并称为隋朝初年的“四贵”,其中两人都是由高颖举荐给杨坚,由此可见高颖的眼光之毒辣。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杨坚便加快了篡位夺权的步伐,在打掉“保皇派”宇文六王的势力后,杨坚迅速将自己的心腹人马安插进各个要害部门。


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他的亲属和心腹,比如他的堂弟杨弘就被留在他身边,委以重任;他的姐夫窦荣定被安插进皇宫禁卫军,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他的妹夫李礼成出任上大将军、司武上大夫。


还有家将李圆通、同族杨汪、旧部卢贲、独孤楷、元胄等人都被安插进宿卫禁军,握紧了京城皇宫的刀把子。


如此一来,杨坚的心腹死党掌控了京城的卫戍部队,而和他联盟的郑译、刘昉等人也严密控制宫中禁卫等各要害部门。


为了将自己的人马顺利安插进京城各部门,杨坚甚至矫诏,将担任京城最高长官雍州牧的毕王宇文贤处死。

扳倒宇文贤后,杨坚将侄子杨雄安排去做了雍州牧,牢牢掌握了京城的军政大权,为杨坚的一系列行动保驾护航。

通过杨坚一系列煞费苦心的操作,京城长安从里到外都被他牢牢控制。

杨坚将自己手中的三把利刃尽数抛出,用亲属故旧控制京城军队和各要害部门,用李德林、高颖、虞庆则等人在丞相府里处理政务,最后用郑译、刘昉这帮人控制宫里的动向。


做完了这一切,杨坚可以说已经稳操胜券,就剩下外地那几个不服软的北周忠臣了。
接下来就看谁先动手了,是平叛还是勤王,大戏即将上演。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十日,就在杨坚诛杀毕王宇文贤的当天,镇守邺城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反了。
尉迟迥的举兵拉开了北周历史上最后一件大事“三方之乱”的序幕。


所谓“三方之乱”就是指三路诸侯的起兵作乱,其一就是这位带头吃螃蟹的尉迟迥,另两位分别是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


三方之乱是北周保皇派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抗争,三路诸侯打着讨伐杨坚,清君侧的旗号,在三个月内相继起兵,一时间关东大地狼烟滚滚,烽烟遍及黄河南北,北方一片大乱。


除了三路诸侯之外,各地还有很多小股势力也纷纷起兵响应,面对汹涌而来的讨伐之声,杨坚差点没挺住。

好在杨坚经营了多年,早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会如此轻易就被吓倒。


各地诸侯起兵讨伐杨坚的借口除了清君侧之外,还有一个摆不上台面的因素,那就是不服。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篡位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手握重兵,并在旧王朝南征北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凭借崇高的声望和实力夺取皇位。刘裕、萧道成、陈霸先、赵匡胤都是这样的例子,唯独杨坚似乎是一个异类。

杨坚没有特殊军功,手里也不掌握军队,只是在风云际会之际,利用自己父亲留下的人脉关系,机缘巧合之下从孤儿寡母手中夺走了江山,这样的例子可以说绝无仅有。


正因此,古往今来很多史学家读到这里都禁不住为北周打抱不平,认为杨坚是乘人之危,确实算不上光明磊落。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斥责自己这位姨爷“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


显而易见,杨坚的上台充满了不光彩,这引发了那些北周忠臣的不满与不服,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元老重臣尉迟迥。


为什么会是尉迟迥打头炮?


无他,只因为此人资历太牛,是元老中的元老,而且还是外戚。尉迟迥是鲜卑人,祖先是北魏鲜卑别种,因出自尉迟部,故而以尉迟为姓。


尉迟迥的身份比起杨坚,那可尊贵多了,杨坚只不过是继承了杨忠的随国公爵位,其出身并不高贵。

尉迟迥的父亲是宇文泰的姐夫,娶了宇文泰的姐姐昌乐大长公主,尉迟迥为公主所生,贵为宇文泰的外甥,这是杨坚无法比拟的。


因为这一层关系,尉迟迥深受宇文泰的器重,早在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时就已经担任尚书左仆射,次年升大将军。

这一年,杨坚还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寄养在寺院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看到这里尉迟迥的资历有多老,应该明白了吧。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尉迟迥出兵伐蜀,一举攻破蜀地,以显赫军功受封益州刺史,坐镇蜀中,为宇文泰立下了大功。


“诏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以平蜀功,封一子为公。自剑阁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周书·卷二十一·尉迟迥传》


都督蜀地十八州军事,剑阁以南的军政事务全由他裁决,儿子封公爵,尉迟迥的威望如日中天,俨然一副西南王的派头。

那边,《大周日报》记者采访杨坚:废帝二年那年,您在做什么呢?
呃,这个,这个嘛,说来话长啦......
杨坚顾左右而言他,脸色很不自然。

那一年,杨坚十三岁,还在寺院里跟着尼姑智山师太浇水种菜呢。


尉迟迥哈哈大笑:“阿坚呀阿坚,你可真是自不量力,自取其辱,你说你拿什么跟老夫比?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居然还觊觎大位,我呸。”


坐镇蜀地多年后,尉迟迥奉命回京,出任四辅官之一的大前疑,不久转任相州总管,坐镇关东。


相州治所邺城是昔日的北齐国都,其地位之重要类似于明朝时北京和南京的关系。把尉迟迥放到邺城也是出于对他的信任,才将如此重要的军事重镇交给他。


出任相州总管这一年,尉迟迥已经62岁高龄,在古代真算得上高龄了。

而这一年杨坚才38岁,正值年富力强的壮年时期。这两人的履历拿出来一比较,也难怪尉迟迥会对杨坚辅政愤愤不平。


凭什么,姓杨的你算哪根葱!老夫南征北战之时,你还在庙里菜地捉虫子玩呢。
再说,都说你是外戚,老夫我也是外戚,凭什么由你辅政,论资排辈,你够格吗你?

这还真不是尉迟迥吹牛,他吧怎么说呢,勉强也算是宣帝的外戚吧。
勉强是几个意思呢?


这尉迟迥有一个孙女尉迟炽繁,天生丽质,后来嫁给了杞国公宇文亮的儿子西阳公宇文温。

这宇文亮是宣帝的从祖堂兄,有一次尉迟炽繁进宫参加宫廷宴会,席间被荒淫无耻的宣帝给发现了,散席后宣帝便借机奸污了尉迟炽繁。

宇文亮父子闻讯又怒又怕,气愤不过之下举兵造反,不久便被韦孝宽剿灭,宣帝索性将尉迟炽繁收入后宫,成为他那“五位皇后”之一。


对于此等丑事,尉迟迥不但不生气,反而暗中高兴。毕竟自己的孙女婿变成了皇帝,不比宇文温那小子强百倍。


从这个角度看,尉迟迥勉强算个“二手外戚”吧,没错,是二手的。


不过,尉迟老将军毫不在意一还是二,他这会儿一门心思要和杨坚玩命,在相州积极备战,联络各地诸侯,准备举兵讨伐杨坚。


杨坚,老夫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