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系列 书 目 提 要 近日以读《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一书为日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书目的提要稍加理董后摘录于此。自渡顺便渡人,觉得有帮助的朋友,麻烦点个在看和转发,在此先行谢过。 一 《晏子春秋》,又名《晏子》。旧题周晏婴撰,然所叙皆晏婴遗事,当为后人摭集其事迹而成。 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间。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代已广为流传,1972 年于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晏子》残简一百二十枚,与今本有关章节内容基本一致。经汉刘向校订,并增叙录一篇。 现今存有明清时刻本。明刻本有凌氏“得于国学”而点校的朱墨印本、李氏绵眇阁刻本(清采入《四库全书》)。通行本有清乾隆中镇洋毕沅刻《经训堂丛书》本、清光绪元年(1875)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湖南长沙思贤讲舍本等、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1954 年版《诸子集成》本等。 晏婴(公元前585—前 500),字平仲(一说谥平仲;又说平为谥、仲为字),春秋末期齐国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其父弱(桓子)为齐卿,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以节俭力行、品行高洁、善于应对而闻名诸候间,为当时名卿贤士如晋国叔向、郑国子产所称许。其生平事迹在《左传》、《晏子春秋》、《史记·管晏列传》等多有记载。 《晏子春秋》主要记载晏子与齐灵公、庄公、景公之间的对话。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并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分为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为重而异者、不合经术者两篇。 二 《晏子春秋》以君臣对话形式所表达的主要是有关国家政治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人物晏婴本人的,但至少是齐国后学中某一学派的政治理想以及对于国家统治和种种社会问题的观点。这些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书反复强调的为君之道是“薄身厚民”(《问上》),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 在“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何如”章中,强调“古之盛君”的为君之道是“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也。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在《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章,又指出贤君“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不从欲以劳民⋯⋯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景公问富民安众》章中,又指出君主“节欲则民富,中听(注:听狱得中也)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 基于“重民”的思想,本书对于君臣关系也鲜明地提出君臣共为社稷民众的观点。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章中,庄公被崔杼所弑,晏婴不畏危险,往哭庄公,称“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此语亦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另外在《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章,又称忠臣之行是“不掩君过”,在《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如》章则主张“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并指出君主临国莅民有三患:“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以君臣同欲,而百姓无怨也。”(《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惠何也章》)又以社鼠、猛狗比喻佞臣嬖幸为治国大患(《景公问治国何患章》)。 三 《晏子春秋》在法律方面也有很多议论。 主张统治者不可滥用刑罚。“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章》)“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章》)并主张君主亦应守法。《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章》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劝从其教也。⋯⋯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 本书继承了春秋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提出“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外篇》)。 “天道”和“人道”都只是一种必然之道,并无神的主宰。尤其社会政治,〝德厚可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诸侯戴之以为君长,百姓归之以为父母”(《内篇谏》上)。从“天道自然”又推出“生之有死〞,“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太君公至今尚在,而君安得此国而哀之?”(《外篇》)反对祭祀祷寿:“维以政与德而顺乎神,为可以益寿。今徒祭,可以益寿乎?”(《内篇杂篇》下) 本书议论社会政治问题时,表现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比如《外篇》认为“和”与“同”是不一样的概念,主张“和”是对立面的统一,“和如羹焉”,各类食物经烧煮而和为一体。因此“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清浊、大小、短长、庆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当作疏)以相济也”。 四 《晏子春秋》的思想相当丰富,其观点部分倾向儒家,如君臣的相对关系、重礼等观点与儒家思想接近。然而其主张节俭、节葬、非攻等等思想又相当类似于墨家,外篇《仲尼之齐欲封节》一章同于《墨子·非儒》。《汉书·艺文志》将本书列入儒家,至唐柳宗元始疑本书系墨子齐国门徒所作,唐宋时多将本书划为墨家(如《文献通考》)。清学者章学诚亦主此说,而《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其由子部转列史部传记类。 清以来学者对《晏子春秋》一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卢文弨《晏子春秋拾补》、王念孙《读晏子春秋杂志》、吴汝伦《晏子春秋评点》、叶昌炽《晏子春秋校》、陶鸿庆《读晏子春秋札记》、刘师培《晏子春秋斠补定本》、于省吾《晏子春秋新证》,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骈宇骞据银雀山汉简撰《晏子春秋校释》等。 |
|
来自: 小夏ho78b993zg > 《古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