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能言善辩、力行节俭闻名于世。他的忠君爱民、敢于直谏、机敏善辩、节用俭朴的言行事迹和情操,不但使他生前在世时就在诸侯和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而且在他身后数千年里还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晏子使楚”、“踊贵屦贱”、“二桃杀三士”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典故,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 2500多年来,晏子的思想事迹得以广泛传播,世人皆知,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一部有关晏子的著作,这部著作叫《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晏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流传至今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子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晏子与同僚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表现晏子思想品德的言行事迹。外篇两篇内容较为杂乱,主要记叙了晏子的各种各样的言行事迹。虽然《晏子春秋》一书自古至今影响巨大,读者众多,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对于《晏子春秋》的作者及其成书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对《晏子春秋》一书作者和成书时间及其流传过程的有关史实记载加以理顺归纳,以飧读者。 一、《晏子春秋》一书的书名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晏子春秋》一书就已流行于世,并读过这部书,因此,他在为晏子立传时说,晏子的言行事迹在《晏子春秋》这部书里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因此,在立传时就多说了,只是记几件书中没有记载的晏子的轶事。 司马迁是西汉前中期人,他写作《史记》时据晏子去世已400余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晏子春秋》这部书“世多有之”,但没说明《晏子春秋》作者是谁,也没说明这部书的成书时间。 在司马迁著写《史记》60余年后的汉成帝时,有一个叫刘向的著名大学者,奉汉成帝之命带领其他文臣学者一起为朝廷校理宫廷所藏的古今图书。在刘向校理的这些宫廷所藏的古今图书中,就有《晏子春秋》这部书,不过,刘向在校理《晏子春秋》时将之改称《晏子》。 刘向在校理图书时,态度非常认真,每校理一部书,首先广泛搜求该书的各种版本,相互对照,选定该书篇目,然后去除重复;再顺理篇章,校对文字;最后缮写誊清。 刘向每校完一书,都写一篇该书简明的内容提要的奏章上报汉帝,向皇帝陈述该书的书目篇名、著者生平思想、图书内容、学术价值及校理过程。 刘向校理好《晏子春秋》后,在向皇帝上奏的《晏子叙录》的奏章中是这样说的:“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臣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银雀山汉墓《晏子春秋》的出土,使《晏子春秋》一书自唐朝以来是否是伪书的争议尘埃落定,《晏子春秋》是一部真实的记叙晏子言行的先秦著作。综合竹简刻写和流通等多种因素考量推测,《晏子春秋》一书成书时间应该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时期较为妥帖。 二、唐朝时期,《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开始发生争议,争议首先是由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引发的。 柳宗元认为《晏子春秋》不是晏子或晏子的后人所作,是一部伪书,是齐国的墨子之徒假借晏子的名义而作的。他说,刘向、刘歆、班固等人将《晏子春秋》的作者定为晏子,将其列入儒家是不对的。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受到很多人的赞同,受柳宗元这一观点的影响,使《晏子春秋》一书在先秦诸子典籍中的地位严重下降。尽管在此后的《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中兴书目》等典籍中,仍将《晏子春秋》一书列入书目,但文人学者对该书的认可程度一直不高。这种情况,一直到清代才有所改观。以孙星衍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认为柳宗元将《晏子春秋》定为伪书,列入墨家是不对的。孙星衍的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晏子春秋》一书再度引起人们是重视。期间,不少的文人学者对《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吴德旋、管同等人就提出《晏子春秋》是六朝人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将《晏子春秋》列入史部,将其定为史书。 近代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对《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高亨先生提出《晏子春秋》一书的成书时间是战国时期,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或久居齐国的人。吴则虞先生则认为《晏子春秋》一书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淳于越等齐国文人学士在秦国编写的。 1972年4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有《晏子春秋》内容的竹简102枚。经过整理发现,这些竹简上刻写的内容与现存版本的《晏子春秋》有关篇章的内容基本相同。据考证银雀山汉墓是西汉前期的墓葬,而这些竹简的刻写一定在该汉墓筑成之前。 通过这篇向皇帝上奏的《晏子叙录》我们知道,刘向在校理《晏子》这部书时,除依据朝廷皇室图书室所藏的《晏子》十一篇外,还参考了另外的三个版本十九篇,其中太史收藏的五篇,刘向收藏的一篇,杜参收藏的十三篇。最后选定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从字面上来看,刘向校理《晏子》这部书的篇目与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的篇目是完全吻合,但不能确定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就是刘向校理《晏子春秋》的版本。 刘向去世后,刘向的儿子、大学者刘歆继承父业,继续为朝廷校理图书。刘向在世时,曾把校理各部书后向汉帝所写的奏章叙录汇集成一部书,书名叫《别录》。后来,刘歆把《别录》各奏章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七略》一书。 在刘歆编著的《七略》一书中,他将刘向《别录》中的《晏子》改称《晏子春秋》,并将其放在诸子略中,说:“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至于刘歆为什么将《晏子春秋》由八篇改称七篇,据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是刘歆将书中的《外篇》上、下两篇合为一篇了。 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艺文志》时,将《晏子春秋》放在儒家之首,说:“晏子八篇”,并在书中注明说:“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善与人交,有列传。”从班固自注来看,《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是晏子,是不言而喻的。 在记载隋朝历史书籍的《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为:“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 在记载唐朝历史书籍的《唐书·经籍志》中,记载为:“晏子春秋七卷,晏婴撰。”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以前,大多人认为《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是晏子,既然该书的作者是晏子,那成书时间不言自明当是春秋末年。 三、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于《晏子春秋》的作者及其成书时间大体上有五种说法和观点。 第一种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晏子本人。 第二种认为《晏子春秋》是齐国的墨子之徒假托晏子之名而作。 第三种认为《晏子春秋》是六朝人作的伪书。 第四种认为《晏子春秋》是秦在统一六国后由齐国的淳于越等齐国人在秦国编写的。 第五种认为《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的齐人所作。 通过有关史料挖掘和专家学者论证,第一、二、三种说法和观点与史实不符。如第一种说法之所以说与史实不符是因为《晏子春秋》所记述的一些人物活动是晏子去世后发生的,因此,作者不可能是晏子。至于第二、三种说法已被有关史料所证明是错误的。第四、五两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完善,存有阙疑。 笔者认为,《晏子春秋》一书不是在短时间内由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在长时间内由多个人完成的。因为晏子作为春秋晚期名重诸侯齐国名臣,平日的言行不但被齐史官所记述,这一点从《左传》一书有许多有关晏子的言行记载可以看出,而且他的有些事迹也广泛流传于民间。从晏子去世后的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一些追慕他言行主张的人把这些史官所记述的史料和民间传说汇集起来加以润色,就形成了《晏子春秋》最初的一些版本。创作之人不同,看到的史料和听到的传说也就不同。加之,他们的个人思想各有偏重,写作风格迥然有异,编排方式千差万别,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版本。这一点是符合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晏子春秋》这部书“世多有之”的说法的,也与刘向在校理《晏子春秋》这部书时,收集到的《晏子春秋》竟有四个版本、三十个篇章之多的史实是相符的。在刘向对《晏子春秋》进行校理后,《晏子春秋》才最后定型成书,流传后世。 本文作者/岳德成
山东高密晏子文化研究专家 本文画像/晏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