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战役遍地敌尸,为了活命8连4班做了个决定,最终让全员生还

 历来现实 2023-10-15 发布于北京

1952年10月,美军为打开通向朝鲜腹地的战略通道,调集重兵猛攻上甘岭,我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力抗击。

在长达数日的激烈拉锯战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上甘岭遍地尸体。然而就在情况危急时刻,91团8连4班的战士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最终奇迹般的全员生还。

1952年10月,美军调集相当于6个师的兵力,300余门大炮,170余辆坦克,对我军防守的上甘岭发起疯狂进攻。这是自朝鲜战争爆发以来,美军发起的兵力最为庞大的一次攻势。

上甘岭位于朝鲜东部,处在连接平壤和元山的战略要道上,它的东南是绵延的五圣山,西北则通向朝鲜东部腹地的平康平原。一旦它失守,我军的后方供给线就会受到彻底切断的威胁,因此这场攻势的意义非同小可。

当时的美国指挥官对于此次作战可以说是信心满满,认为在其强大的装备火力之下,不消片刻,即能迅速攻下志愿军阵地,取得战争胜利。

战场形势的确是非常严峻,当时负责驻守上甘岭597.9高地的是我军第15军所属的两个连,他们没有重型武器,除了占据了地理优势以外,别无其它。

在敌军30多万发炮弹和500多枚航弹的密集轰炸下,597.9高地上的防御工事被迅速夷为平地,人员也伤亡惨重。

与敌人源源不断的火力支援相比,当时的我军几乎没有应对策略,战士们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手中的钢枪和手榴弹,以及顽强的斗志。

尽管美军投入了海量的火力倾注,但是仍然有少数幸存战士仍在高地余部顽强抵抗,高举着密布弹孔的军旗进行反击,但没有一人选择后退。

当时的15军军长秦基伟一直在时时刻刻关注上甘岭的情况,眼看着上甘岭上的志愿军部队马上就要打光了,他立马意识到局势严重,请求距离上甘岭较近的东线司令部派遣援军。

东线司令王近山立即批准,命令驻守东线的第12军北上增援。

10月20日,12军91团的5000余名战士在团长李长生的率领下,从东线战场紧急赶往上甘岭增援。他们经过数日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上甘岭脚下。

刚刚来到战场,91团的战士们就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根据亲历此战的老兵回忆,当时整个上甘岭地上到处都是子弹,密密麻麻,甚至比子弹厂里的都要多,除此之外,整个山岭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土地,被炮弹炸的黢黑,与周围的几座山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更触目惊心的无异于是遍地的尸体了,美军的尸体,志愿军战士的尸体层层叠叠,散发出腐臭味,景象非常惨烈。

当时的战争尚未停止,美军随时有可能发起下一波次的进攻,此时的战士们来不及为牺牲的同志哀悼,立马开始构建起了工事和掩体。

然而正当8连4班的战士们想要构建掩体时,却遇到了困难:当时整个阵地上的土地都被炮火翻了一遍,泥土松软很难成型,这使得工事根本无法搭建。

没有工事就没法抗住美军的下一次进攻,一时间压力来到了班长李保成的身上。

望着遍地的尸体,班长李保成紧锁眉头。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用尸体来堆砌防线。

李保成的提议一出,大家都陷入了沉默,当时没有“侮辱尸体”的概念,但是出于最基本的人性,用尸体来修阵地的做法未免让人难以接受。

“我知道这样做有点残忍,但目前也只有这种方式能迅速建成防线了。”李保成解释道,出于对于牺牲战友们的尊重,最终众人决定只用敌人的尸体来修建,自己人则要妥善安葬。

最终,在经过艰难的抉择之后,8连4班的战士们开始了行动。

当时天色昏暗,很难通过肉眼辨别敌我士兵尸体,但是8连4班的战士们大多都是老兵,单凭衣服的手感置顶一摸就能够轻松分辨身份,如果摸不出来也可以通过身高、面型判断敌我:大鼻子的是美军,小鼻子的是同志。

借着微弱的月光,8连4班的战士开启了一场浩大的尸体搬运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搬运敌人尸体堆砌成墙,同时保护自己战友的遗体不受亵渎。

虽然此前经过急行军赶到阵地时已经筋疲力尽,但是为了能够保住高地,战士们还是一忙就是整整一夜。

终于,当第一缕晨光破晓之时,一道以敌人尸体堆砌而成的约2米高的防线拔地而起,再夯上一些泥土填补缝隙之后,就形成了一堵沉重而坚固的防线,成功切断了敌军的视线。

“伙计们,干得好!”看到这一幕,班长李保成十分欣慰的称赞道,有了这组防线,他们就有资本与美国人再战斗下去。

11月2日黎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于上甘岭高地发起了新一轮进攻。他们先是调派20余架飞机猛烈空袭我军阵地,然后派出一个营的地面部队试探。一时间无数炮弹从天而降,爆炸声不绝于耳。

此时的8连4班的战士们早已进入战斗准备,他们穿过尸体防墙的狭窄洞口,伏在以尸体筑成的壕沟后面,悄悄架起机枪瞄准,伺机反击。

随着敌军地面部队迫近,我方战士们已经做好了射杀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副班长蔡兴海喝道“别冲动!”制止了众人的举动,原来少量的步兵只是敌人的诱饵,而在步兵的后方,真正的主力是一支装甲部队,正在集结,随时准备进行新一轮轰炸。

果不其然,战士们顺着蔡兴海所说的方向看去,在美军一个营的轻步兵后方,有大批坦克火炮在就位。

看到这一幕。李保成应声命令:放弃攻击这支步兵,回到壕沟里面去!

等到战士们刚刚在掩体中藏好,敌人的炮火就砸了过来,这一轮炮火极为凶猛,我军的防线在地动山摇中几乎要崩溃,所幸这些用尸体修筑的壕沟还算坚固,整场袭击当中,4班战士无一人受伤。

这轮炮火轰炸之后,眼看着志愿军阵地上没有了动静,美军终于放心的派出了步兵对阵地进行扫荡。

此时的战士们已经回到了射击孔前,宛如一支支蓄势待发的利刃,静静的等着敌人进入射界。随着敌人大战步兵,已经进入到了射程之内,班长李保成大喝一声:“给我上!”

顷刻之间,无数子弹向着敌人射了出去,迎头痛击还在阵地上搜查的敌军,随着弹幕的泼洒,敌人应声倒地。虽然此时我军人数极其劣势,但是战士们同仇敌忾,个个倍受鼓舞,誓死捍卫阵地。

眼见着敌人越来越多,慢慢的,我军的火力已经无法压制对方,就在此时,战士蔡兴海突然间脑子里蹦出了新的战法。

当时我军使用的土制手榴弹爆炸需要4-5秒钟,这段时间足以被敌人反扔或躲开。

而如果拉线以后捏在手里1秒的时间,那么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就会大大减少,而如果再大胆一些,捏在手里2秒钟的时间,那么就能够实现空中爆炸,最大范围的杀伤敌人。

想到这里,蔡兴海立马试了一下,伴随着手榴弹在空中爆炸,周遭几名美军当即毙命!

看到这一幕,蔡兴海十分兴奋,“同志们,听我命令,我们改用'空爆’战术!”蔡兴海喊道,“拉环后再过1-2秒钟再扔,让它在敌人头顶上爆炸!”

听到这句话,几名战士不由得皱了眉头:扔出去的炸弹,拉环一拽就是几秒钟引爆的时间,扔得这么晚不是找死吗?

但是,出于对战友的信任,人们还是照做了,果不其然,在采用了空爆战术以后,我军成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战后总结中,蔡兴海将这一方法提了出来进行讨论:蔡兴海认为,只要掌握好时间,不但不会伤己还能够对敌人造成最大的杀伤,“我算好了,正常甩臂一拐就是2秒!”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李保成立即组织战士进行练习,果不其然,经过一段坚持不懈地训练,战士们很快就掌握了“空爆”的时机。

第二天美军再度发起进攻时,利用“空爆”战术,我军战士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遭遇重创的美军这下被彻底的打懵了,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志愿军的胆子为何这么大——要知道,当时的志愿军装备是极其低劣的,很多土质手榴弹爆炸时间并不能统一稳定,如此战术,说是自杀式袭击也不为过。

但是,凭借着悍不畏死的勇气,8连4班不但用了出来,还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屡屡重创美军,使其伤亡惨重,这一点不可谓不神奇。

在经历了数日的鏖战之后,上甘岭的枪声终于逐渐平息,战斗结束了。

此时的8连4班的战士也纷纷从壕沟里爬出,互相确认着战友的生死。

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军近乎疯狂的火力轰炸下,8连4班的战士居然全员生还,全军之中,仅有3人轻伤,这在过去一周的血雨腥风中,无一人死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人心的胜利。

“同志们,我们创造了奇迹啊!”李保成激动地大喊,泪水模糊了视线。

战后,志愿军司令部对8连4班进行了通报表扬,并重点推广其战术。

纵观整场战争下来不得不说,战士们的随机应变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扬,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能够出现这样的情景,与自红军以来我军就采用的“军事民主”离不开关系,所谓的军事民主简单言之只有两句话:第一是官兵平等,第二就是广集智慧。

每场战斗结束以后,红军内部的班、排、连都会进行研讨会,讨论此次作战中的不足与问题,在这里,战士们也能够分享推广自己琢磨出来的优秀战术,久而久之,部队的战斗力的和战场灵活度,自然越来越强。

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战争年代,无论是对付国民党、侵华日军、亦或是美军,我军的武器装备都是极度劣势的。

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我军的作战意志和单兵能力,都是前者远远不能及的。

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些智慧经过多年的凝集,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不可阻挡。

在朝鲜,美军所面对的不是单单某支部队,某个人,而是自1927年以来,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经验和智慧,这也是为何,在上甘岭,志愿军一个班能够抵挡美军数次进攻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乔潮. 上甘岭战役.《CNKI》,1990

韩卫国. 伟大的战役 永远的丰碑——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60周年.《CNKI》,2012

严肃. 上甘岭战役的真相.《VIP》,2010

万京华. 新华社记者与上甘岭战役报道.《CNKI;WanFang》,20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