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诗歌的宣泄、陶冶与教育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15 发布于北京

昨天跟孩子们聊诗歌,谈起诗歌的起源,我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人们内心有所想法,出于本能的要说出来;有时候,说已经不能满足宣泄情绪的需要的,一般人就会骂出来;当骂无法抒发相应的感情的时候,摔一摔东西,便可以把情绪宣泄出来。骂是发出声音,摔是做出动作——声音和动作所含有的意义是一种环境性和传承性的,就像无论多么愤怒也不会用吐火罗文骂;多么愤怒也不会摔宝贵的事物。因此当某些声音或动作可以抒发情感,并且文雅恰当地抒发情感时,就会被保留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这声音就是诗歌,这动作就是舞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作也”,正是如此,诗歌让人们的表达“发而皆中节”。因此,此时的诗歌,兼具宣泄和陶冶的作用了。这样诗歌表达情感的真,改善文辞的美,就综合形成引导人兴发积极情感的善了——诗歌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

一条主线是文艺表达。为了更加含蓄,诗歌越来越通过所见之景营造渲染之境,因此写景的诗歌便逐渐成为主流,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逐渐越来越由于其与最初产生这种情感的地方联系,而成为某种情感的代表。人们写诗也开始关注达特定情感的景物,后人把这成为意象。而之前发生过的事、或著名的事物,也可以作为典故流传下来。比如菊花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意联系起来,成为田园归隐的代名词,表达的是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梅花具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格,表现出诗人的坚贞不屈、高洁、正直坚强的人格白云常用来比喻归隐的闲适与幽寂,浮云和浮萍也喻漂泊游子,表现出诗人的羁旅之愁;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特别是在中国古诗中,常常出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愁……

另一主线是诗教,由于诗歌真善美的特点,《诗》便成为教育的文本,如一些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表达了温柔敦厚的思想感情。例如《蒹葭》这首诗,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和人情,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珍惜时间的思考。诗歌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句中的“伊人”代表理想中的人,而“在水一方”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不是通过激烈的言辞或过于直白的方式表达,而是通过含蓄、委婉的描写,体现了温柔敦厚的思想感情。

此外,咏歌、舞蹈的教育作用,还体现在耕织文化与技能上。如一些生活常识、文化常识、农耕时令也被编为各种口诀、小令,帮助人们记忆;“童孙未解供耕织”,当孩子们还不具备耕织能力时,通过学习一些舞蹈、游戏,来完成向具备耕织能力的过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