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8年,河南一男子蹲在集市摊位前,上下打量一枚小巧的玉兔许久

 昵称tfKn5 2023-10-16 发布于甘肃
1978年,河南一男子蹲在集市摊位前,上下打量一枚小巧的玉兔许久,摊主以为大生意来了便说道:“这枚玉兔没有200元,我不卖。”接下来男子的话让摊主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1978年的一个夏日,江淮一带正值豪雨频繁,河水泛滥的时节。


一位叫赵涛的中年男子驱车前往邻近的一个小县城,他打算在当地的古玩市场走走,看看有没有发现值得收购的稀世珍宝。


赵涛已经在古玩界摸爬滚打多年,研究古代玉器是他的专长。


他自学成才,靠着对历史文物的独特鉴赏力,时常能发现那些被人忽视的瑰宝。


他的收藏里,不乏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的玉器珍品。


到了县城,赵涛来到了当地有名的古玩市场。


雨势渐歇,人们撑着油纸伞三三两两地在满是泥泞的街道上行走。


古玩市场里响彻着商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充满了喧嚣与躁动。


赵涛慢悠悠地逛着,时不时会在某个小摊前驻足看上一会儿。


在一处无人问津的夹缝中,他的目光忽然被一个模样古朴的玉雕所吸引。


那是一只打坐的小兔子,修长的耳朵微微竖起,双眼半睁半闭,似乎在凝视着什么。


“这是什么年代的玉器?”赵涛随口问道。


“就它?谁知道是什么年代的,我这里琳琅满目,您看看别的?”摊主漫不经心地说。


赵涛的目光依然黏在那只玉兔上,直觉告诉他,这枚看似简陋的玉器,极有可能蕴含着惊人的历史价值。


“要不您开个价,我看能不能收下。”赵涛试探着说。


摊主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开口就要200元。


赵涛并不着急应允,而是从皮包里取出一叠资料照片,指着其中一只造型极为相似的兔子对摊主说:“您瞧这张照片,这不正是你们这里的'孪生兄弟’么?据说,照片中的这件,是出土于唐代古墓的珍品。”


摊主讶然抬头,仔细瞧了瞧赵涛指的照片。


的确,照片中的玉兔与自己手里的如出一辙,但这一发现也让他更加惊疑:“先生,您该不会是在唬我吧?这破玩意,怎么可能是古董呢?”


赵涛微微一笑,从皮包的夹层里抽出一份鉴定书。


“您看这里,上面写的清清楚楚,照片中的这件,是经过权威部门鉴定的唐代玉器,它和您手中的这件,可谓是'隔山打牛,不相及’啊。”


摊主如遭雷击,他双手接过鉴定书细看,上面盖着正式的印章,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学术气息,不像是赝品。


他又重新审视手中的玉兔,目光如炬,总觉得这小东西似乎隐藏着无尽的奥秘。


“好吧,既然如此,我开个价,您看行不行?”摊主清了清嗓子,报出了500的高价。


赵涛沉吟片刻,从皮夹里数出票子,将玉兔买下。


眼见小巧的玉兔离开自己的掌心,摊主的心中顿时升起了难以言表的感慨。


见过砍价的,没见过要求涨价的,摊主有些懵。


但在赵涛的眼里,文物,就不应该被埋没,就应该展现应有的价值。


将玉兔妥善包裹后,赵涛便离开集市,返回自己的工作室。


接下来的日子,他开始了对这件玉器的全面考证。


通过化验材质,对比文献,赵涛很快就断定,这的确是一件可追溯到盛唐的珍品。


它生动传神的姿态,和细腻精巧的雕琢,都展现了那个鼎盛时期非凡的造诣。


经过层层推敲,赵涛渐渐发现,这小小的玉兔,其实饱含了盛唐时期的文化符码。


在唐人的心目中,兔子是长寿的象征,与天上圆月相关。


所以玉兔跟诗中频繁出现的“月”“仙”等意象息息相关,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它那栩栩如生的神态,也透出一种佛家艺术中的超脱和平静。


将自己的研究整理成论文后,赵涛的发现很快在学界引起了轰动。


大家都表示,这件小小的玉兔,为我们解读唐人的思想世界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透过历史的薄雾,一窥那个辉煌时代的真实面貌。


最后,赵涛决定将这件可遇不可求的国宝永久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现在,玉兔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它漫长的历史故事。


每当人们凝视它晶莹温润的表面,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盛唐文人的诗篇,眼前仿佛又重现了当年云雾弥漫的长安和洛阳的繁华盛景。


这一切,全都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


当初那个集市上的小摊主,恐怕至今还在回味,多年前那个落魄学者给他带来的惊喜与感悟吧。


而赵涛本人,则在这件玉兔的发现中,实现了历史学家的终极梦想——穿越时空,与逝去的文明进行深度对话。
#人物##历史##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