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100篇:教研有感∣又一篇论文转化为一节优质课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10-17 发布于广东

又一篇论文转化为一节优质课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近期,我市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有一个教育交流协作的项目,单位要求每个教研员选两名教师前去,其中一名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南朗街道云衢中学的刘予清老师有心得到这次上课的机会,并且想根据我的论文设计成一节课。由于要求上一节中考复习备考课,我就把此前写成但一直没有发表的论文《基于学科大概念的中考文学类文本复习策略探究》推荐给她,为这节课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当前的中考文学类文本复习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个人觉得最大的有两点:一是教师很注重知识点的复习,但不太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教师倾向于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复习,一节课只复习一个知识点,变换不同的文本进行训练,这就降低甚至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基于此,我认为可以尝试转变复习思路,例如建立以学科大概念为统摄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体系;在复习时以文本为载体,整合各种知识点,力争做到“一网打尽”;在对文本透彻解读的基础之上,重在建构、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体系等。我描述的其实是一种很理想化的思路,这样的思路究竟能否落地,能否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我心里也没底。

刘予清老师仔细研读了我这篇论文,并进行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即先提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体系,包括文本内容、文本形象、文本语言、行文思路、创作手法等五个层面的内容,这是一个融合了文体知识和中考考点的框架。然后以广东省2023年的文学类文本《桂圆》为蓝本,请学生标记出难懂的地方和写的特别好的地方。在解读文本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命题,并说说命题的角度和依据,最后是拟定答案。

设计好课之后,就进行了第一次试讲,效果不太好。一是在学生没有读懂文本的情况下,直接把知识框架抛给学生,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二是《桂圆》文本比较长,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三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命题、拟定答案和说明命题意图等一系列任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进行了教学环节的调整:一是先指导学生读懂文本,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二是替换一篇稍微简单的小说,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三是将拟定答案作为一个“缓冲环节”,学生可以先不写下答案,可以口头说说答案和命题意图。调整之后,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很多,但还是存在着一些磕磕绊绊的地方。在科组长邓琴老师的指导下,这节课又进行了如下调整: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带领学生读懂文本。然后请学生七嘴八舌说说小说的考点,接着展示小说阅读的知识框架,最后请学生分组命题,即每个小组从不同的层面命制一道题目,限时8分钟。完成之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试题展示和汇报。这些意见,都被教师采纳了。

正式上课的时候,刘予清老师围绕《雨夜灯光》这篇文本进行讲解。第一个环节是“我读小说”,学生读完之后思考:作者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主人公“马灯男人”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即读懂小说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落实“写什么”,明确文章所写内容;二是紧抓“怎么写”,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三是思考“为什么写”,挖掘作者写作意图。第二个环节是“我知体系”,教师请学生自由说说小说的考点,接着呈现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并请学生识记该体系。第三个环节是“我出题目”,即针对命题层面,合作命题,并进行小组展示。在展示环节,本节课的亮点呈现出来了,因为学生命制的题目相当有水平,对文本难点、妙点的把握非常精准,有的题目与中考真题高度相似。当然,教师最后也特别提出:命题的目的不在于成为命题专家,而在于精准把握中考考点,建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体系。

评课的时候,我提出了这节课的“三个着力于”:一是着力于文本知识体系的建构,便于引导学生获得整体性的知识,或者说对某一类文本进行大概念上的理解;二是着力于逆向训练的复习方法,即教师的复习教学思路要进行转变,不能总是“做题-讲题”和“讲题-做题”。这种指导学生命题的方式,本质上还是对考点的复习,但教学形式改变之后,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复习效果会更好;三是着力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复习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成为一个符号或者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上,学生合作命题并展示试题、答案和命题意图,就是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当然,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知识体系五个层面是什么关系,例如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描写与主题的关系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学生在展示题目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这道题还有其他设问方法吗?这也可以训练学生答题的灵活性,不至于只会生搬硬套,胶柱鼓瑟。

就这样,经过创造性的设计转化,一篇论文经过了刘予清老师精彩的演绎,最终成为一节质量高、有创新的复习教学课。此前游晗昕老师、温莹莹老师都根据我的论文,成功设计了写作课和阅读课。对我来说,看到自己辛苦写成的论文,能够转化成为实践行动上的课堂教学,我真正感受到了教科研的价值。虽说教科研应允许纯粹理论研究的存在,但如果所有的教科研成果只是不落地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经常说教科研成果要进行转化,将论文转化为课,就是成果转化的很有价值的形式。当然,这种转化是很艰难的,论文讲究的是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化的话语方式,而课堂教学重在将知识和其他内容设计为学习活动,并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呈现出来,这就需要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取舍、改编,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合宜与否,教学环节的恰当与否,等等。期待我更多的论文能够被转化为课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