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茅子” 老北京大部分院子里都有厕所,那时叫“茅子”。一般都用碎砖头砌的,都是露天的,里边放着马桶,那会儿叫“码子'。 有的只设女厕,有的男女通用,以矮墙上的腰带为标志,一见墙上搭腰带说明里边有人,一般茅子里只有一人方便的地方,那时专门有倒“码子”的粪夫,每隔两三天就来一次,用牲口拉着粪车,把“码子”里的粪便倒车上拉走。他们逢年过节时,收节钱,下雨天收酒钱,不给钱就给你个颜色看看,让你粪流满地。 当时的公厕非常简陋,也是用砖头砌的多半人高的矮墙,不少都是露天的,茅房里挖六七个坑,坑里埋上小缸,缸前用砖砌尿道,一砖宽的槽,缸是盛大便的,砖槽是流尿的水道。每逢夏天蚊蝇成群,粪缸里的蛆有数寸厚,爬得到处都是,让人无法下脚。冬天北风呼呼,厕内冷得邪兴,每去一次茅子,冻得全身生疼。 这些公厕,大都是粪场子兴建的,到时有人掏粪。这些厕所里还时常发生偷粪事件,大都在夜里,有人上厕所掏一桶粪背走,他们卖给农民做肥用,得些零钱,一但被粪霸发现,就免不了挨一顿臭揍…… 北京最早的旱冰场 上世纪90年代,北京滑旱冰的人很多,而且还相继开辟了几个旱冰场。北京从什么时候开始滑旱冰?北京最早的旱冰场设在哪里?1920年左右,有人仿照上海“大世界”的样子,在永安门里现在友谊医院附近,开办了一个“城南游艺园”。园里有京剧、梆子、莲花落、中国戏法、相声、杂技、评书、曲艺等演出场所。还有台球室和地球室。 此外,在园中空地上,建成了一个可容纳十几个人同时活动的旱冰场。这个旱冰场开放后,人们很觉稀奇,围观的人很多,但因票价太贵,一小时需银币一元,所以,下场滑冰的人寥寥无几。到了三十年代,北京的各业凋蔽,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游园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城南游艺园”就关闭了。在“城南游艺园”后,中山公园在现在西门内,也曾建过一个小旱冰场,但也因营业不振,时间不长而收场。从此,旱冰场在北京消声匿迹了。 老北京的吃水难 北京在历史上就是个缺水城市,过去北京居民生活用水都靠井水生活。清朝时北京胡同有一半以上有井。在《京师坊巷志稿》一书里,在有井的胡同都注明井的数字。如在东城南小街东侧的胡同中:大小雅宝胡同注明“大胡同井一”。十方院:“大院井一,小胡同井一”。大、小方家胡同:“大胡同井二;小胡同井一;东方家园井一。”等等。 北京所凿之井大都苦咸、涩,用此水沏茶,多么好的茶叶也喝不出香味来。人们用苦井水洗衣。有的井半苦半甜,叫二性水,人们用来做饭,只有极少数的甜水井,人们只有在饮茶时才饮用,一滴也不浪费,因来之不易。当时如果有一口甜井,就视为宝物、命根。北京的蜜罐胡同、甜井胡同等,就是因甜水井而命名的。 北京的自来水是清末出现的。1909年资本家周孝标及赵、杨、陈姓集资,聘德国技师在东直门设水厂,当时只是极少有钱人才能用上自来水,绝大多数居民们用井水。 北京以姓氏为井名的井都是私井,谁家用他井里水都要收费。有些水霸把甜水井视为奇货可居,任意剥削人民。解放后修龙须沟,第一次铺设的自来水管道,遭牟家井主夜间破坏,以垄断当地水价,因此他被政府逮捕。 老北京的鬼市 鬼本没有。因为人们传说鬼都在夜间出来活动,鬼的集市就是“鬼市”。 鬼市本名小市(晓市)。据清末人写的《京华百二竹枝词)记载,比德胜门小市更有名的是:“小市两街贯西东,平明买卖闹如蜂。万般故物杂真赝,准备收摊九点钟。”东小市在崇文门外,西小市在宣武门外。在小市上卖货的除“鬼市”说的三种人外,更主要的是打鼓的。打鼓的可分两类。一类腋下夹个蓝布小包,内包戥子和试金石,他们专收买金银首饰、古玩玉器、名人字画、硬木家具、贵重衣服等物。人们称他们为“打硬鼓的”。另一类,担两个竹筐,好坏物品都买,称他们为“挑筐的”。他们白天下街收货,第二天,天不亮去小市设摊卖货。 到小市来买货的主要是估衣铺、古玩铺、金银首饰楼等行业的人,提着风灯趸货。天亮以后,才有一般顾客光顾。打鼓的与同行人谈生意,一般使用手语和行话。手语就是两个人,把手缩在袖口里,互握手指讲价钱。他们的行话有:么(一)、柳(二)、搜(三)、扫(四)、崴(五)、料(六)、撬(七)、奔(八)、脚(九)、杓(十)等数字。 解放前,在小市上,确实经常出现卖假货骗人的事。但这些旧货摊,贫苦的百姓是离不开它们的。穿的戴的,以及家中使用的什物,都要从旧货摊买。北京解放后,小市取消了。可是那些打鼓的和其他旧货行的人,大多数成了物资回收公司和信托商店的骨干,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