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天承办公室 2023-10-18 发布于重庆

如果你掌握着权力。

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你只想把你的精力倾注于某一方面;或者,你想让其他人在前台,协调你认为你自己难以协调的局面。

因此,你就把你手中的权力移交给了别人,自己“退居二线”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那么,这样做的结局会如何呢?

一个字:“惨”

我们先说说,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吧。

西元前326年,赵武灵王15岁,他的父亲赵肃侯去世。

他当时所面对的局面就是,他们赵国南方的魏国国君魏惠王,欺他这个新晋国君年少,立即联合了秦、楚、齐、燕四国,以“会葬”为名,各带精兵,伺机谋夺他们赵国。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虽然,危机之下,是由他父亲的托孤之臣——肥义,来替他们赵国制定应对措施。

但是,肥义不是君主,无法对赵国上下发号施令,所有的号令,都要靠他这个15岁的新晋国君来下达。

所以,他这个新晋国君当时的表现如何,是直接关系到赵国上下的信心与士气;是直接关系到肥义所制定的应对措施,能不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而他这个年少的新晋国君,当时的表现是坚强而又果断,敏锐而又细致,强烈地震撼了所有当时来到他的对面,接受他的命令、或者向他表达“吊唁”的人。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这不仅使赵国上下增强了同仇敌忾的信心与勇气,更是使魏惠王,以及其他那些心怀不轨的各路诸侯,都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了他们最初的梦想。

当然,赵武灵王一生最伟大的成就,还是他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给当时岌岌可危的赵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服骑射”,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就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进行的一场对于军队服饰的改革。

而真实的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主要问题,都是贵族势力强大,抑制了王权,使得各个国家,都因为没有了王权的坚强号令,而没有凝聚力,所以,就都强盛不起来。

可以说,哪个国家加强了王权,有了王权的坚强号令,哪个国家就必定会兴盛、强大。

而当时的赵国,是在中原的北方,被韩国和中山国分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又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等游牧民族的部落和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

这导致赵国内部的矛盾,主要就是南方农耕民族的贵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贵族之间的矛盾——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所以,“胡服骑射”,就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她更重要的目的,还是要借此提高北方游牧民族贵族在赵国政治圈层中的比例与地位,来抑制南方农耕民族贵族的强势,以强化赵国贵族圈层对王权的拥护与服从。

那么,这样的改革,肯定就要遭到南方农耕民族贵族们的反对。

赵武灵王的本事,就是在于他能够让南方农耕民族贵族们无法反对,必须支持他的改革。

他亲自率领人数不多、但十分精锐的经过“胡服骑射”改造过的骑兵,由南向北,去进攻将他们赵国拦腰分成两个部分的中山国,而大败中山国的主力部队。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然后,他又率领部队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北部的代郡,一路如入无人之境。

他们又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渡过黄河,登上了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带。

一路上,他们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发生过多次战斗,无一败绩。

在这样先声夺人,用事实证明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必要性之后,他再召集华夏族和戎狄族两边的代表人物们开会,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迫使大家,没有理由不同意他的“胡服骑射”的改革。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那么,这个改革的结果,当然就不仅是提高了他们赵国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使他这个赵国国君的权威,也是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这就使他们赵国,因为国君领导力的大大提高,很快就成为当时除秦国、齐国之外,国力最强盛的诸侯国家。

于是,他们攻灭了中山国、赶走了林胡部落、消化了楼烦部落,成为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那么,他们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要趁着秦国内乱,吞并秦国,然后,向南去称霸中原。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他曾经亲自伪装成他们赵国驻秦国大使楼缓的随从人员,跟着楼缓进入秦国,去对秦国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以为日后攻秦所用。

可惜,就是因为他的不经意地对一个国家政权的形式,进行的一次不可挽回的错误性改变,就使得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因为,他要全心专注于激烈的对外战争,他就希望将国内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的太子去处理。

同时,也是为了防备他长期在外面带兵打仗,会遭到不测,那么,因为权力已经交给了他的太子,他就不怕因为他的意外去世,而引起国内的政局动荡。

所以,他就提前退位,立了他的太子赵何为新王,专门管理国内事务;而他自己作为主父,就专心于对外作战。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他的本意,其实并不是想要完全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是想以一种“二元政治”的形式,让自己“退居二线”,专管对外战争,什么时候需要的话,自己还是可以回到一线,接管全部的国家权力。

但是,他的想法很美好,结果,却是很糟糕。

因为,这种“双头怪”一样的政治格局,必然会导致两个头脑,相互争夺主导权,从而引起政治的恶变。

至于其中的具体原因,就是他有两个儿子——赵章赵何,都是由不同的母亲所生。

而他先是因为宠爱后妻“废长立幼”,以小儿子赵何为王——就是赵惠文王

后来,他又觉得对不起前妻及其儿子——自己的大儿子赵章,就又封赵章代郡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那么,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南,代郡在北,两地遥遥相对,赵武灵王的这一封赵章代郡的行为,就让人感觉,他这是很有一点要分家的意思。

而这时候的他的小儿子赵何——赵惠文王,已经接近了他自己当年登基继位的年龄,况且,也一直是以国王的身份,在丞相肥义的指导下处理国家政务。

所以,他的小儿子赵何——赵惠文王,也知道该怎么掌握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了。

于是,一场权力斗争,就此展开。

这样,本来是在一心图谋对外战争的赵武灵王,忽然就发觉,自己慢慢地,说话竟不好使了。

以前能够随意调动军队的权力,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剥夺了。

可是,他这时还是正值四十六岁的壮年,他有许多大事要做。

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剥夺。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就必须要夺回权力,重新由主父做回赵王

那么,怎样重新夺回权力呢?

赵惠文王四年,赵惠文王大朝群臣,公子赵章也来朝见赵惠文王,北面向幼小的弟弟称臣。

这种景象,就是“以大事小”

赵武灵王就以对这种场面不落忍为由,向丞相肥义提议,把代郡从赵国分出去,让公子赵章代郡建国称王。

然而,肥义以“国无二日,百姓方宁”为由,当面否定了他的这个提议。

不仅如此,肥义还立即将这个情况向赵惠文王报告,并且,分析了他这个提议背后的真正意图。

于是,赵惠文王这边,就开始严密地防范赵武灵王和公子赵章那边的所有行动了。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而那一边,赵武灵王在自己的提议被肥义否定之后,并不甘心,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公子赵章及其丞相田不礼

公子赵章及其丞相田不礼,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的支持与鼓励,肯定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而现在赵武灵王已经明确地站在了他们这一边,那他们当然就要奋力一搏了。

于是,赵武灵王以去沙丘选看墓地为名,让两个儿子公子赵章和惠文王赵何随行。

这就使得赵惠文王不得不离开他们防卫严密的国都邯郸,给了公子赵章及其丞相田不礼行刺赵惠文王的机会。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以及公子赵章,各自带着自己的随行人员,住在各自的行宫里。

期间,公子赵章的使者,冒充赵武灵王的使者,手持赵武灵王的令符,来请赵惠文王到他的父亲赵武灵王的宫中去议事。

经验丰富的相国肥义,立即怀疑其中有诈。

他叫赵惠文王与他们的侍卫队长信期加强防卫,由他自己先去探个虚实。

临走之前,他命令他们的使者做好准备,如果他一去不回,那就说明发生了事变,那就要立即赶去国都调兵勤王。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果然,相国肥义一进入赵武灵王的宫中,就被公子赵章及其丞相田不礼杀掉了。

公子赵章及其丞相田不礼,看到以赵武灵王的名义,都调动不了赵惠文王,就知道事情不是那么容易。

他们决定以快制胜,杀了相国肥义,再一次遣使去引诱赵惠文王,如果仍然不行,就立即发动强攻。

而这边,侍卫队长信期一见相国肥义没有回来,对方的使者反倒又来,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他立即拷打、逼问前来的使者,令其说出真相,得出了相国肥义已经被杀的实情。

于是,他立即派出他们的使者,赶回国都去调兵勤王。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几天后,掌管赵国兵权的赵成李兑,从国都赶到。

这边,由于赵惠文王的宫室高大坚固、防卫严密,公子赵章和其丞相田不礼久攻不下。

眼看着赵惠文王的救兵已到,丞相田不礼只好逃亡到宋国。

而公子赵章,则逃入父亲赵武灵王的宫中,指望赵武灵王能够救他。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公子赵章及其党羽被杀,赵武灵王的随行人员被赶出宫中,唯独赵武灵王不许出宫。

赵武灵王被困在宫里,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

在确定赵武灵王必死之后,赵成李兑才打开宫门,去收敛其尸。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那么,这场“沙丘之变”的后果,不仅仅是兄弟、父子相残。

它更大的后果,是强盛一时的赵国,不仅由此一蹶不振,失去了灭亡秦国、称霸中原的机会,反而在后来,被秦国一次次吊打,直至最终灭亡。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赵武灵王那个“双头怪”式的“退居二线”,所埋下的祸根。

所以,“退居二线”,不仅仅是自己一时放弃了权力,而是整个政治格局,由此改变。

我们再来说说,北宋最后一位支持“变法”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这个北宋最后一位支持“变法”的皇帝,也是因为传位于不支持“变法”的太子赵桓,自己“退居二线”,结果,就招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他们父子二人,以及整个北宋皇室,加上朝廷官员和官员家属14000多人,都成为了金军的俘虏。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那么,这位支持“变法”的皇帝,为什么要传位于不支持“变法”的太子赵桓,自己“退居二线”呢?

那就是因为,金国军队发动了对宋朝的进攻,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宋朝军队肯定是抵挡不住金军进攻的。

所以,宋徽宗就想迁都南逃。

但是,本属于对外战争的“主和派”的给事中吴敏,这时却反对逃跑,而推荐属于“主战派”的太常少卿李纲,担纲抗战。

李纲即奏上'御戎五策',说“非传位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

所以,宋徽宗赵佶,才接受李纲的'御戎五策'传位于太子赵恒,由太子赵恒继位为宋钦宗,主持抗战。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那么,属于“主战派”的太常少卿李纲,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了一个“非传位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的御敌策略来呢?

宋徽宗赵佶,又是为什么要采纳他的这个策略,传位于太子,自己甘愿“退居二线”呢?

这当然是由于,太常少卿李纲,和宋徽宗赵佶,都深深地知道,宋朝军队之所以不能打仗,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能打仗,而是因为“守旧派”们势力庞大,根系复杂,“守旧派”们不愿意打仗,宋朝军队就肯定打不赢。

如果能够通过传位于不支持“变法”的太子赵桓,让“守旧派”们来主持对抗金军侵略的大局,那么,“守旧派”们为了他们的利益,必定会全力以赴,抗击金军,这时,“变法派”们从旁协助,那宋朝军队就一定能够打赢。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但是,他们把“守旧派”们想得太好了,所以,就不但使自己蒙羞受辱,也使整个北宋蒙受靖康之耻,以至于灭亡。

在金军包围北宋的首都汴京后,李纲率军坚决抵抗。

金军难以破城,就向北宋提出:索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绢帛百万匹;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国,并以亲王、宰相作人质,才许议和。

李纲主张拖延时日,等待大兵四集,然后再议。

“主和派”们却不干,他们不允许等。

这时,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主动站出来说:“敌人必定要亲王出质,臣为宗社计,岂能辞避!”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但是,赵构去做了二十多天的人质之后,又被宋钦宗的另一个弟弟——肃王赵枢给换回来了。

而在这期间,由于“主和派”通过奸细邓圭,将宋军的情报透露给金军,导致宋军对金军的劫营失败。

“主和派”就以劫营失败为借口,撤销了“主战派”李纲、种师道的军权。

但是,金军再次攻城时,还是被宋军给击退了,他们只好按和议撤军。

金军撤退时,种师道命令他的弟弟种师中率部尾随金军。

李纲也密告诸将纵兵追击。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但是,吴敏、唐恪、耿南仲“主和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宋朝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追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种师道又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

可是,吴敏、唐恪、耿南仲“主和派”又以“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为由,驳回了种师道的建议。

种师道由此气愤致疾,不久就病死了。

李纲则被外调为河北河东宣抚使,最后又被放逐到江西。

那些前来营救开封的军队,则大部分都被“主和派”们遣返,或者解散了。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可是,本来是个软蛋、已经不顾“主战派”们的反对,接受金人所提和议条件的宋钦宗赵桓,在金人撤回去之后,又让原来的辽国贵族、现在的金国使者萧仲恭,带信给原来的辽国贵族耶律于都,让他们作为内应,协助宋朝反攻金国。

于是,这封密信就落到金人手中,引来了金军对北宋的第二次攻击。

这下,因为“主和派”们把支援开封的军队遣返,或者解散了,开封是真正的无兵可守了,当然就是保不住了。

于是,前一次作为人质被换回来的康王赵构,再一次勇挑重担,去金营求和。

但是,途经河北磁州的时候,他却被“主战派”的守将宗泽,给劝住了,留在磁州没有去金营。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这样,当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整个北宋宗室,就恰好只有他赵构一个人,既不在开封城里当俘虏、也没有去金营做人质,从而成为北宋宗室被金军全部俘虏后的唯一一个漏网之鱼。

然后,因为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作为北宋宗室唯一的一个漏网之鱼,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那么,除了宋钦宗赵桓让原来的辽国贵族、后来的金国使者萧仲恭,带信给原来的辽国贵族耶律于都,双方密谋反攻金国,这一点不合情理之外,这个赵构先是主动去作人质,被换回来,然后,又离开汴京去金营求和,从而成为北宋宗室全部被俘的唯一一个漏网之鱼,这一点是不是也有些反常呢?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而且,不光是这两点反常,还有更反常的。

在金军第一次进攻北宋的时候,宋微宗赵佶就要迁都逃跑。

“主和派”“主战派”是一致反对逃跑。

但是,在传位太子“退居二线”之后,太上皇赵佶,让皇帝赵恒在前面的“第一线”顶着,自己还是带领一些官员,南下到后方建立“第二线”去了。

而在金军第二次进攻北宋的过程中,从金军开始攻宋,到包围开封,这中间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南下逃跑过一次的太上皇赵佶,为什么不再一次逃跑呢?

这是不是很反常呢?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这个反常,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有人不让他逃跑,不准他逃跑。

就是说,在他和李纲满心希望,通过传位太子,招徕天下豪杰共同抗金时,他们所希望的那些天下豪杰,却利用他们的这个希望,做了一个大局。

通过这个大局,那些天下豪杰不仅要消灭所有的“变法派”,同时,也要狠狠地报复一下他赵佶这个让天下豪杰们看走了眼的“浪荡公子”,也警告后来的宋朝皇帝们,不要跟他们天下豪杰们耍花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不能不说到,他赵佶是怎么上位,怎么当上宋徽宗的。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宋微宗赵佶,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的弟弟。

他的性格,按照史书记载,就是“养尊处优、轻佻浪荡”

而正是因为他“养尊处优、轻佻浪荡”,属于“变法派”的当时的宰相章惇,就认为他“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但是,站在“守旧派”一边的向太后,则在曾布、蔡卞、许将等人的支持下,坚决要立他当皇帝。

而他当上皇帝之后,一开始,也确实是根据向太后的意愿,打击了一些“变法派”官员,任命了一些“守旧派”的官员上台。

但是,在向太后死去,他的位子坐稳了之后,他又一下子老母鸡变鸭,换了一副面孔。

他崇法起了他父皇过去的“熙宁变法”,提拔了属于“变法派”的蔡京上台。

“退居二线”?历史证明,那会很惨!

这能不让那些“守旧派”们愤恨吗?

他这明显就是欺骗啊!

所以,联系到这前因后果,我们就知道金军去而复返、二围开封是怎么回事了;也知道“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了。

那全部就是“守旧派”们为了报复他宋徽宗赵佶玩花样,欺骗他们“守旧派”啊。

然而,“守旧派”们为什么能够报复到他宋徽宗赵佶呢?

这就全在于他宋徽宗赵佶主动放弃权力,“退居二线”

他把他的政敌们想得太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