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①太阳辐射能 ②重力能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四、各种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描述 1.风化作用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是使岩石发生破坏和改变的各种物理或机械(热胀冷缩、冻融)、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称为风化物。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地貌) 2.侵蚀作用 水、冰川、风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切割、礳蚀、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①流水侵蚀: 形成v型谷。主要发生于较湿润地区。主有形式是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②流水化学溶蚀 喀斯特地形,也称岩溶地形,形成的基本条件是石灰岩广布及湿热的气候。过程: CaCO₃+H₂O+CO₂=Ca(HCO₃)₂,形成溶洞、暗河、峰林、孤峰、石柱,钟乳石等地貌。 ③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地貌就是风力和风沙对地表物质、基岩的吹蚀和磨蚀后所形成的地貌。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例如中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距海远,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昼夜温差大,且植被覆盖率低,风大沙多,所以风力强盛。 风蚀蘑菇: 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其主要形成原因为风力的侵蚀作用。 ③海水侵蚀 海蚀,是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所形成的一种作用。常见的有:海崖、海蚀凹璧、波蚀棚、海蚀洞、海蚀门、海蚀柱,如遇地形抬升还会形成海蚀阶地等海岸地貌。 海蚀柱:一种是海滩受蚀后退后,较坚硬的蚀余岩体残留在海蚀平台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种是海蚀拱桥受蚀,拱顶下塌而形成海蚀柱。 ④冰川侵蚀 冰川和它所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地面进行掘蚀和磨削作用叫冰蚀。如冰斗、冰川U型谷、刃脊和角峰等地貌。北美五大湖,挪威峡湾海岸,欧州北部湖泊或波状地形都是冰蚀作用形成的。 冰斗: 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 刃脊和角峰 ⑤风化与侵蚀区别 如果岩石被发生变化或破碎,但停留在原地,它被称为风化。如果风化岩石的碎片被移走,它被称为侵蚀。 五、搬运作用 1、概念 岩石受风化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转移到另外地方的作用。 2.流水搬运 包括推移、跃移、悬移和溶移(溶解质搬运)等,将岩屑、土壤和水溶性物质搬运到下游。 3.流水搬运能力的影响因素 ①流量; ②流速; ③地质条件(岩性质、风化程度、地质构造、土壤厚度、干燥度及疏松度、地形落差); ④植被覆盖率; ⑤人类活动。 4.风力搬运 ①概念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 ②风的搬运能力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方式也不同,以悬移、跃移和蠕移为主。 六、沉积作用 1、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①冲积扇 a形成过程 河流从山地谷口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搬运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的一种扇形地貌。 b冲积扇堆积物上游向下游由粗到细,分选性好。从垂直分布上,湿润期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颗粒大,干旱期沉积颗粒小。 c冲积扇的规模及演变影响因素 (1)沙砾源; (2)气候及气候变化(降水、气温、温差); (3)地形(落差、流速、搬运能力); (4)地质(断裂、风化)及岩性、土壤性状; (5)植被覆盖率; (6)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 (7)冲积扇在演变过程还要考虑沉积速率与侵蚀速率的差额。例如在温带或湿润地区,降雨和洪流频率高,侵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则阻碍了冲积扇的增长,湿润区冲积扇的水流把沉积物多半都搬运到冲积扇范围以外去,也阻碍了大冲积扇的发育。 h受构造变形或邻近冲积扇增长所限制的冲积扇,其形状产生变化。 ②洪积扇与冲积平原 a洪积扇 干旱区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处形成洪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在山前断裂活动的盆地,洪积扇具有很大的沉积厚度。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则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b冲积平原 是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冲积平原能堆积很厚的冲积物。冲积平原上的河流,河道宽浅,两岸泛滥堆积带常高于河间地,形成天d堤,天然堤溃决后使河流改道,在低洼地又常积水成湖或为沼泽。 ③三角州 a河流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和缓,加上海水的顶托,流速变慢,悬浮在水中的泥沙沉淀下来,泥沙越积露出水面,形成三角洲地貌。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b影响三角洲形成及演变的因素 (1)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为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C.内陆河口三角洲 注入内陆湖的河流在河口沉积形成内陆河三角洲。特征是区域内水网交织,沼泽密布。大多不利于航行。水流缓慢。含有许多腐殖质、无机物,水中的易燃气体较多,尤其是甲烷。在洪水期,三角洲会扩大几倍之多,但面积仍受内陆湖限制。 ④河漫滩 a概念 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b河漫滩成因 是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容易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七、沙源地分析 1.坡地---河流中上游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坡度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迎风坡;多暴雨;断裂带岩层破碎;风化及侵蚀作用强;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泥沙入河多。 2.滩地—河滩;边滩;海滩;湖滩;+风力大或海潮顶托。 3.沙漠—气候干旱;蒸发强;昼夜温差大;风化剧烈;风蚀强烈;风力大;搬运作用强;人类活动过度干扰;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地表裸露;植被稀少;古残丘分布多。 4.风力搬运、沉积过程注意地形(走向、坡向、封闭度或开阔度、狭管效应)因素影响及风力(大气环流、热力环流、季风的风向的大小及变化的影响;植被覆盖影响;沙土颗粒大小、沙土含水率影响。 5.人类干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用水;过度建设;过度开矿;围湖造田;破坏植被。 八、风沙动力分析 ①盛行风: 风力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九、风力沉积地貌举例 —新月型沙丘 ①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 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 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 ②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 (1)缓坡、陡坡。新月形沙丘的缓坡,即为风向的迎风坡;(2)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个尖角),顺着风向延伸;(3)沙丘凸出的方向,即为迎风坡。③新月型沙丘的成因 新月新月形沙丘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④新月型沙丘等高线图⑤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原因为:固定沙丘因为静止不动,所以不存在沙粒的搬运,形成弧形层理构造。而流动沙丘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 十、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十、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9-地理(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