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北京大杂院

 颐源书屋 2023-10-20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北京大杂院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很难确定,其间有着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作为帝都,北京在元明乃至清中叶,在其城市居住史上是没有大杂院的。大杂院大约起源于清末民初。

  大杂院,顾名思义,首先是大,其次是杂。“大”指的是面积,而“杂”便是指各种成份的居住者。

  元明及清中叶,北京居民所居院落多为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三合院、小院,甚至是王府宅门。到了清末民初,所居院落从一个血统、一个家族、一个家庭逐渐演变成了多家族、多家庭的混居院落,于是前所未有的大杂院出现了。如果给大杂院下个定义,那就是:大杂院是多户集居的院落。

  造成大量的三合院、四合院成为大杂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清顺治入关以来,作为国都的北京一直实行着“满汉分居”的政策,即满人在内城、汉人在外城。这种居住政策一直持续了近260年,旗民们在满汉分住的政策下过着兵民合一的生活,其住宅旗房多为单家独户,八旗子弟兵在城内自守一隅,统一按旗管理。即使清末大批汉族官宦随着社会的发展相继在内城中购置房产,但其深宅大院也同样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居住,不曾有过几户家庭同住在一个院落中的现象。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郊大量人口涌入城内,造成北京房屋的奇缺。而失去俸禄的旗人家庭为了生存和摆出旗人昔日的体面架子,不得不将自己的祖产出租给他人,以收房租求得生存。有的将全部房产典押出去,最后连自己家的老宅子也守不住。民国期间,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走马灯地换,北京居民生活大多贫困。到七七事变后,北京的居民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房东不得不将自己的空房逐步出租。先租自己不愿住的东南房,再租西房,最后连耳房都租出去了。更有甚者将前院划出租与他人,一个大院子改成了若干个小院,最后房主能将自己的房子卖与数家,自己也成了他人的檐下客。原先租别人的独门独院,住不起了,从租大院改租小院,从租几间房改租一间房,居住条件逐渐降低。一所好好的四合院从最早的一家族、一家庭逐渐发展到了两家三家……。家族疏远、关系复杂、习俗各异,大杂院俨然是一个五行八作聚集在一起的小社会。

  解放以后,北京市人口急速膨胀,随着四合院原来的四五家的子女相继成家,院内增至到十多户。这十几家共住一个院子,但不能共住一个房间,不能共使一个厨房,不能共同使用一块存物的地方。到了“文革”期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泥瓦匠和木工活,纷纷划地为界,盖小厨房,盖子女住的小屋。

  1976年唐山地震后,余曾做打油诗:一九七六七二八,半夜三更哗啦啦;清晨出门四下看,家家都把小棚搭。

  一时间,四合院内东一间、西一间,各式各样。困难之时,北京人也能想出办法,人们因陋就简,原来院中由十字甬路而划分的四块花圃地带盖起了四五间小屋。人口的增长、居民求生存的做法,终于使北京古老的四合院、三合院、王府、大宅门逐渐地在北京地图上消失。而群居的大杂院却像雨后的杂草一样,乱烘烘的杂乱无章拱出了地面。

  当我们今天走在城内街巷胡同中时,您会看到挤占街道的简陋房屋,您能看到敞亮大门,金柱大门,甚至连庙宇的山门都被砌上,改成了人们的屋室。当您看完外观而进入院中时,那二尺宽的小径,弯弯曲曲,脚下是坑坑洼洼的泥地,而头则不时地碰着晾衣服的绳子,甚至是低矮房屋的房檐。

  四合院是老北京居民建筑艺术的标志,不过,我们对后来的大杂院又有着割舍不断的、极深的感情。大杂院里的北京土语,大杂院里的儿歌,大杂院中的邻里关系,大杂院中的儿童游戏、冬季取暖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回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