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图大业34:最后一击,走向大位

 昵称TiFNlDv4 2023-10-20 发布于河南

大象二年(580年)秋,平定三方叛乱胜利庆功大会在京师长安隆重召开。
会上,大丞相杨坚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指出此次平定三方之乱,全赖上天护佑,将士用命,这才成功剿灭了所有反贼。
当然他最感谢的还是尉迟迥本人。
此话一出,全场愕然。
大丞相这是喝多了吧,怎么感谢起尉迟老贼了?
杨坚摆摆手,莫急莫急,诸位且听老夫慢慢道来。

杨坚认为尉迟迥对他有大功,理由如下:


其一,在京师态势扑朔迷离,极其复杂的关键时刻,尉迟迥贸然举起反旗,这就迫使那些首鼠两端的官员们,必须做出抉择,等于是逼迫他们表态站队。
那些忠于北周的大臣,如果他们支持号召勤王救驾的尉迟迥,那杨坚就顺手把他们打入尉迟迥死党的名单。
别忘了杨坚手里握着静帝呢,谁是北周的代表?静帝才是,不是他尉迟迥。
尉迟迥替杨坚做了一件他想做又不方便出头做的事,逼迫百官选边站,从此泾渭分明,再也没有了模糊的中间地带。
这个结果正是杨坚梦寐以求的。

其二,尉迟迥挑起的这场战争,给了杨坚清洗异己最好的借口。
杨坚以剿灭叛逆的名义,大肆搜捕那些暗中支持尉迟迥,拥护周室的官员。并在战争中历练了自己的队伍,为新王朝的建立积蓄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尉迟迥起兵不但没有挽救北周,反而帮了杨坚的忙,使杨坚的势力更加强大,北周朝廷再也控制不住他了。
而尉迟迥等人的兵败被杀,也极大地刺激了杨坚篡位的野心,加速了他篡周建国的步伐。

在这场战争中,杨坚以静帝名义下诏讨贼,他讨伐的其实都是打着匡扶北周社稷的各路周军。因此不管杨坚如何辩解,都无法掩饰他的真实目的。


其实这时候的杨坚早已身不由己了,时代的洪流推着他往前走,由不得他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众多世家大族都把宝押在他身上,即便他想当北周的忠臣,那帮贵族都不见得会答应。


再说,当初关陇集团的贵族世家之所以决定支持他,其前提条件无非就是他的篡周代立,好让各位股东在新朝里继续分红。


我们兄弟都入了股,你这会儿说你不想干了?你觉得合适吗?

“时周代旧臣皆劝禅让。”——《隋书·卷四十七·柳机传》


“皆劝禅让”,你瞅瞅,大伙儿可是都挑明了,这气氛都烘托到这个程度了,大哥你若再不篡,你说你好意思吗?


甚至连一般不干涉政事的独孤夫人都坐不住了,她派亲信李圆通去见杨坚,提醒他你如此迟疑不决,如同骑在墙上,无法下来,你要三思呀。

估计是夫人的鼓励给了杨坚勇气,使他下定了篡周的决心。
篡周是大事,牵涉到关陇和河东各大家族的切身利益,不可不谨慎。为了慎重起见,杨坚首先要取得各家的支持,他首先派人去找他最信任的李穆、于翼二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明确支持。


前面说过,李穆和于翼是杨坚的两大忠诚盟友,不等杨坚的使者开口,这俩家便亮出了底牌,上表劝进,请求杨坚早日登基开国。

这两家的态度令杨坚非常满意,接下来就是做其他家族的思想工作。


就在这关键时刻,尉迟迥发动了叛乱,三方之乱爆发。这个突发事件逼迫朝中百官必须在杨坚和尉迟迥之间做出选择。
杨坚身后有静帝,支持杨坚就意味着支持北周朝廷。而尉迟迥远离京城,盘踞邺城起兵造反,虽然打着匡扶社稷的旗号,但毕竟手里没有静帝这张牌,一开局就处于劣势。


如果有谁支持尉迟迥,那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是尉迟迥的同党,你想在心狠手辣的杨坚那里,还会有活路吗?
这场三方之乱让杨坚欣喜不已,他借尉迟迥等人的手逼迫百官必须表态站队,也省去了自己费心费力甄别考察的功夫了。


三方之乱平定后,眼看大局已定,那些此前没有表态的世家大族纷纷向杨坚表忠心。
这其中包括北魏皇族元氏、长孙氏、源氏、弘农杨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河东薛氏、柳氏,以上这些都是原北魏的豪门贵族。


再一个就是北周的豪门大族,比如陇西李氏、安定梁氏、昌黎宇文氏、昌黎徙河豆卢氏、武川宇文氏、代北贺拔氏、乐浪王氏、扶风窦氏、京兆韦氏、王氏、武功苏氏、东垣韩氏等等。
这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后来都出现在开皇十七年(597年)颁布的开国功臣名单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源自武川集团的代北军事贵族和关陇河东集团,基本上都倒向了杨坚一边,这二者的结合孕育诞生了后来著名的隋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北周王朝,也是这两大集团合作的产物。如今历史再一次轮回,似乎证明北周的统治基础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这里还有一点,当年北周的建立并没有山东汉族豪强集团的支持,毕竟那会儿山东的汉族豪强都是北齐的支持者。如今,北齐早已灭亡,北周统一了原北齐的辖区。


那帮山东汉人豪强看到杨坚的强势崛起,纷纷选择投靠这位未来的政坛新星,因此杨坚的基本盘里不但有武川嫡系、关陇集团、河东贵族,还有山东汉人豪强。


如此豪华的阵容,杨坚想不成功都不行。

三方之乱平定后,杨坚加快了篡周的步伐。


当时各地的平叛战争陆续结束,杨坚开始试探各地封疆大吏的真实态度。并州总管李穆、幽州总管于翼已经表态了,接下来杨坚将目光投向了刚刚平定王谦之乱的益州总管梁睿。


梁睿是个厉害角色,杨坚非常忌惮他,这要篡周必须要搞清楚梁睿的态度,于是他派名士薛道衡前往益州拜见梁睿探探口风。

梁睿,安定乌氏人,父亲梁御曾是西魏的太尉。宇文泰执政时,曾以功臣子弟的身份将梁睿养在宫中数年。可以说梁睿对北周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这一点和王谦非常相似。


宇文泰是把梁睿当亲儿子看待的,不但让他和自己那些儿子一起游玩,还一起学习,妥妥的干儿子一枚。

北周建立后,梁睿长期镇守新安(今河南新安),那里距离北齐控制的洛阳不过数十里的路程,是北周对抗北齐的最前沿。梁睿坚守新安,常年和北齐厮杀,后追随齐王宇文宪出征洛阳,颇有战功。


杨坚执政后,派梁睿入川,代替王谦为益州总管,走到半道,听说王谦造反,遂起大兵镇压。


消灭王谦后,梁睿坐镇益州,俨然一副西南王的派头。梁睿此人声誉极佳,为人恩威并施,在百姓中间的威望非常高,远近之人没有不佩服的,这一点令杨坚颇为忌惮。


“睿威惠兼著,民夷悦服,声望逾重,高祖阴惮之。”——《隋书·卷三十七·梁睿传》

薛道衡到益州后,梁睿知道他是杨坚的人,不敢怠慢,设宴款待。


宴席上,薛道衡密劝梁睿向杨坚上表劝进,指出天下人心都已归于隋公,将军不可不察。


梁睿是个聪明人,虽然他对北周有感情,可王谦不比他更有感情,结果呢?事到如今,满朝文武皆已倒向杨坚,不愿屈服的就是尉迟迥、王谦的下场。梁睿思来想去,也只能上表劝进。


益州方面也正式表态了,杨坚非常高兴。
梁睿不但是打仗的好手,还是不可多得的军事理论家。入隋后,他先后上了平陈策与防御突厥之策,得到了杨坚的赏识。


梁睿的聪明还体现在他的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虽然隋朝建立后,杨坚给了梁睿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对他非常尊重。

但梁睿自己清楚,他毕竟是前朝重臣,如今又手握重兵,镇守益州天府之国。他的主子杨坚又是出了名的猜忌残忍之君,为了自保,梁睿几次三番上书请求卸任回京。


最终杨坚同意了他的请求,回到长安后,杨坚在皇宫接见他,给足了面子。梁睿回府后便称病不出,整日关在家里看书,不与朝中大臣有任何私下交往。
梁睿觉得这样还不保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甚至想到了前辈们用过的招数——自污。


大肆收受贿赂,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巨贪”。了解历史的人估计马上会想到另一位自污的牛人,那就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梁睿八成就是模仿高长恭的,但他似乎忘了高长恭的计谋并没有成功,最后还是被后主毒死了。


梁睿这种行为很快便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有官员上书弹劾他,杨坚下令有司调查。消息传出后,前后上书为梁睿鸣冤的官员多达上百人。

杨坚派人调查问询,梁睿心中恐惧,便主动请求到大理寺去领罪,但杨坚似乎并没有打算惩处他,而是好言宽慰。


就这样担惊受怕了十几年,开皇十六年,梁睿陪同杨坚前往洛阳,不幸病逝在那里,终年六十五岁,有惊无险,顺利退场了。


继梁睿之后,各地的总管、刺史纷纷上表劝进,有的甚至还密劝杨坚诛杀宇文皇族,以绝后患。这些献策的人都得到了杨坚的赏赐,说明这些话都说到杨坚心里去了。

万事俱备,只欠禅位这最后一哆嗦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