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问到底:如何看待《红楼梦》里“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这句话?

 半佛肉夹馍 2023-10-20 发布于河南

:如何看待贾母说的这句话?这个现象在现代还成立吗?

答:这个问题下一大半都是最基本的阅读理解都及不了格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都出来当丘八战死疆场了,这家境能有多好?还能有个媳妇儿/情人在“春闺”里日夜想念?

看见白骨,一般人或觉阴森可怖或无动于衷。看完也就看完了。

但诗人用一句“犹是春闺梦里人”,拉近了读者和作者面前累累白骨之间的关系——这些腐臭着的,可都是你我一样的人啊;就好像你媳妇儿惦记你一样,这些白骨的背后,又有多少流泪的眼睛?

铁石心肠,读到这里也要被感化了。

可你要硬杠,非要一根一根骨头调查调查,得出一个“82.53%的骨头并没有个身在春闺的人惦记”,那就过于蠢萌了。

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为什么这张照片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很简单,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生而不平等”的可怕现实,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将来,这两个孩子,谁更可能给谁擦皮鞋?

请问,你打算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你是否觉得,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他们给你提供的特殊服务?

红楼梦里面,描述的正是一个类似的场景,以及面对类似场景,不同人物的不同解答。

我们先看原文。这是前因:

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

近些年经常有“某大腕逛公园/商场,保镖前呼后拥驱散路人/顾客”的报道。当然了,现在是新时代;他们这样做,普通人还是既敢怒又敢言的。

自然,敢怒敢言免不了你吃眼前亏。

而《红楼梦》那是古代社会。官大一级压死人。你再有钱有势,见了七品官也得乖乖跪下叫老爷。不然揍了白揍——揍完还得关起来。这叫冲撞长官车驾,找包拯也得打你个刁民的棍子。

贾家这可不是区区七品官。五品知府人家都没放到眼里。

同时,和现代女明星不同,官家的内眷可又敏感了一层。

别说“冲撞”了,敢偷看,当场打死你都是应有之义。

在这个背景下,突发状况出现了:

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

嗯,最标准的物理冲撞。

该怎么处置他呢?

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凤姐是媳妇,虽不方便出头,却还是场面人;宝钗等可是大家族未出阁的小姐;别说被人冲撞了,给不相干的看上一眼,在那个时代可都是“好说不好听”——因此才“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

知乎上恰巧也有个相关问题:《红楼梦》里的小姐丫鬟们怎么都不出来逛街?

你看,事情严重了。怎么办呢?

拿住打死,或者打半死丢进监牢——这才是那个时代的官法所支持的“正统”做法。

结果,贾母横插一手:

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注意到贾母的说法了吗?

1、快带了那孩子来

定性为“孩子”;儿童无知,自然算不得冲撞。

2、别唬着他

既然是“孩子”,自然得“别唬着他”——吓到了小孩子不好

3、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

很显然,“都是娇生惯养的”等于“(和我们家的孩子一样)都是娇生惯养的”;同时又“出身小门小户”,因此必然的“哪里见过这个势派”。

几句话,把事情定性为“吓到了没见过世面的穷人家孩子”,否定了“故意冲撞”这个认定,给了他一条生路。

4、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这句话,呼应了前面“娇生惯养”的论断。

小道士也有老子娘,老子娘面前一样是个宝贝。贾母自己都觉得“怪可怜见的”,可想倘吓坏了他,他“老子娘”该多心疼。

注意这几句是中文特有的一种说话方式;其中的每个短句和前后其他短句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整体上,这些短句错综相对,说的是一件事——“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其实接的是“小门小户的孩子”;“老子娘疼的慌”其实承的是“都是娇生惯养的”。

总之,贾母这一打圆场,就向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向去了。

那么,事情如何收尾呢?

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钱,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

孩子吓得不轻,只剩跪地上瑟瑟发抖了。以至于贾母问什么,他都“通说不出话来”。

贾母无奈,只好念了句“可怜见的”,吩咐贾珍“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上古”时代擦皮鞋的孩子和LV家的孩子的冲突,就此收场。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

它奇就奇在,作者那博大纤细的心灵是超越时代的。

在“官本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时代,他能超出身份的局限,意识到“(小门小户的孩子也)都是娇生惯养的”。

或者说,如果作者/读者意识不到小门小户的孩子照样是爹娘掌中宝;那么宝钗黛玉宝玉什么的,便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又有什么好可惜的?

红楼梦的主题是爱。

作者爱黛玉,爱宝钗,爱宝玉……爱凤姐,爱贾母,甚至于也爱刘姥姥。

爱他们的一切闪光点,却也不避讳她们的短处。

正因为作者那发自内心的爱,哪怕自身经历过抄家灭族的惨祸,哪怕自家闺阁之中那宝钗黛玉的原型结局凄惨;但曹雪芹的文字中没有一丝偏激。

他原原本本记叙一切。

唯有这种平静,作者的疑问才更为震撼人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贾府这些人,做到了几分?失却了几分?他们每个人的结局,合理吗?

事实上,他连这句话都没问。因为他脑袋里的问号,远不止这一点点。

他只是写出来,让你思考。

思考一个主上圣明、绝无大奸大恶之人的时代,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贵族家庭,一群聪明机敏的可人儿,遭遇为何如此之惨。

当你跟着他遍尝人生酸甜苦辣之后,你,又会想些什么?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可惜,这本书超过时代太多太多。以至于至今,号称人均985的知乎……

凄凄惨惨戚戚。

RECOMMEND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