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转换法则,不是洛伦兹就是伽利略,而后者是错的,所以有速度限制。”这样以结果回答问题的解释我不能满意。 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1、为什么能量是量子化的 2、为什么单个光子携带的能量和它的频率挂钩 3、为什么存在惯性 4、为什么力和反作用力必须一起出现 等等等……可谓车载斗量。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相反,这些问题并不是科学的研究目标。 或者说,科学有可能偶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科学不以寻求这类问题的答案为目标。 甚至可以说,这样提问题,和科学的研究思路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这也是很多答主认为这类问题无意义的一个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需要先从更为基础的东西谈起。 1、当我们要表述一样事物时,首先必须取得一些基本共识。 不然我说的是牛头,你对的是马嘴……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就没法正常进行了? 所以,首先我们得先确定,你说的牛头是这种动物的头: 绝对不能错到这种动物的嘴上: 如果搞错了,那么除了有可能在浪费大量时间后,发现“双方认知存在差异、需要建立统一认识”之外,没有丝毫价值——反正随便你们谈什么,肯定全都是牛头不对马嘴。 很明显,不仅是牛头和马嘴要有明确定义,谈论中用到的每个词都得达成确切共识。不然照样会捅出漏子。 在这点上,各大流派并无多大争议。 2、那么,如何才可能达成共识? 有一派说,世界是非真实的。我睁开眼,世界就被我想象出来了;我闭上眼,世界消失。 你看,你有办法和他达成共识吗?你不过是人家想出来的东西而已。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是人家想象你在思考所以你才以思考的样子和人家对话…… ——甚至你看他闭眼装神棍儿的样子可气,捅他一刀,他也会想“这是我的实验,我想试试我可不可以想象自己被伤害”…… ——你看,你甚至永远都别想在人家面前证明自己也有脑子。 ——你就是杀掉他,证明世界没有因他而毁灭,他也不会知道了。 ——然后还会有其他人,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人家的想象。 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和那些不想和你达成共识的人达成共识。 另一个流派。 他们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他们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你看,只要愿意相信,我们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达成共识——哪怕是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这种屁话。 数学和科学在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 它们既不是“不肯和任何人达成共识”,也不是“通过文字游戏就能达成一堆共识”。 它们“假定某些元知识肯定正确”,然后以这些“假定正确的元知识”作为基础共识;之后就不再引入其它任何东西,仅依靠这些共识来研究/探索世界。 举例来说,欧几里得几何学就只依赖五条公设; 再比如说,科学说,数学说得对,但是如果每个人扔石头都是抛物线,那么我们也得把“石头扔出去后走抛物线”当成共识——换句话说,可以把“大家都可以做实验验证”并且“验证正确”的东西也当作共识。 ——然后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剖析这样的一组组“实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拿这些“被总结的联系”(定律/理论)引导人们发现或者发明更多更有趣的东西。 3、达成共识的方法决定了基础概念和研究手法,然后决定了它的可探索领域 很明显,一旦像数学和科学这样明确限制了“达成共识的方法”,那么它们就不可能任意搞出什么东西了。 事实上,何止是“不可能搞出任意的什么东西”,数学和科学的研究者甚至都不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了——你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再好,也没法拿它来证明“林志玲有没有爱上我”,对吧? 类似的,诸如神存不存在、宇宙创始之前是什么、存不存在真理、找出哪怕一条真理等等问题,也全都不可能被数学/科学研究了。 ——所以玄学总有办法解释一切,而科学常常连最为司空见惯的平凡事物都无法解释。 然而,这样“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干”的学科,在探索特定领域时却意外给力。 看!凸透镜会放大图像!为什么?放大图像的规律是什么? 你看,这么没意思的研究,能搞出什么?骗经费吧?砍了吧? 但是没想到,这么一研究,显微镜有了,望远镜出来了;瘟神失去了权柄,嫦娥搬出了月宫——最终,就连上帝都不得不把天堂搬到宇宙创生之前。 ——你看,科学是没法事先知道自己能搞出什么的。 ——当年它要知道自己能把上帝赶出宇宙……还有人敢研究吗?火刑架都给你准备好了,文火哦。 ——你说要证明上帝存在?你准备拿什么当立足点?乱找立足点可不是科学哦。 ——你说牛顿那时候怎么不研究量子力学?压根没有任何探测手段,连基本概念都没法建立,研究个毛! 类似的,为什么存在速度限制、为什么存在惯性等等,科学不可能拿这种大而无当的东西当研究目标砸入大量资金;但,倘若在探索原子核内部结构或者观测宇宙的过程中,拿到了足够的证据,这些证据又恰好被人发现可以拿来解释这类问题,科学并不会禁止——然而,除非这种研究可以引导着发现新的、其它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否则即便提出来了,也只能当成一个无法验证的假说而束之高阁。 换句话说,我们或许会碰运气解决它,也许永远无法解决它;但无论如何,除非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图景,否则科学绝不会为这种科目立项。 说的更准确点,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或者叫“求真”。 很多时候,知道了某种东西“是什么”、某某现象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很多“为什么”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之类(注意这个直接研究“为什么”往往是白白劳民伤财;但先点了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几何学”的技能点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没法直达目标,通过求真四处探索、继而撞大运解决问题,这是科学的局限性,也是人类能力所限)。 这也是后来科学能把宗教打得满地找牙的原因。因为它们的信口雌黄实在太多了,恰好被“较真”的科学克制。 但,必须注意,能解决很多“为什么”并不等于能解决所有的“为什么”;更不等于可以改变研究目标,从“求真”变成别的什么玩意儿。那就不再是科学了。 因此,科学绝不会研究“为什么存在速度限制”;但它可以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真的符合实验事实吗”、“速度增加质量真的随之增加了吗”、“速度增加时间真的变慢了吗”、“物质落入黑洞的过程究竟是怎样呢”、“引力波真的存在吗”、“黑洞合并过程的细节”甚至“有人提出了质量起源假说,LHC的实验数据能否支持它”等等问题。 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很可能可以给出非常精确的、关于“为什么存在速度限制”的答案;但也有可能,我们还需要“求”得很多很多的“真”,才能摸得到这个问题的边缘——甚至于,我们永远不可能回答它(这只是个可能而已,我希望这不是真的)。 总而言之,科学只能研究和回答“关于某些实在性的东西,究竟真还是不真”的问题,并不能解答所有问题(比如著名的“车库里一条看不见的、喷着没有温度的火焰的龙”问题,科学不光不会研究它,还对提出者满是鄙夷呢)。 ![]() 举例来说,从来没有人是冲着“我要发现万有引力原理”这样宏大的目标行进的——凡这样宣布的,不是骗子就是妄人——相反,科学家们是通过解决“看起来应该可以解决的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无意闯进经典力学殿堂里面的。 请问理论科学家是如何提出自己的理论的,难道只是自己的猜想吗? 因此,回答题主的问题:目前科学界的确有很多猜测;但这些猜测因无法证伪而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真正“有理有据”的只有两种,一是根据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光速不符合叠加原理,换句话说光速不变(然后推导出洛伦兹变换/相对论乃至闵氏空间);在这个体系里,光速不变地位相当于公理(所以反过来拿它们的结论去证明光速不变就成了循环论证)。 二是麦克斯韦方程: 图片引自:孙研: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 这个方程你可以理解为,电磁场的相互转换就好像空气中的声波一样,通过动势能转换而传播。但和声速由空气弹性系数以及空气分子平均质量决定不太一样,决定它传播速度的是真空介电常数和真空磁导率——而真空介电常数和真空磁导率是两个定值;既然它们是定值,那么光速当然也是定值。 同时,现代物理已经把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力统一,且认为万有引力也能和电磁力统一(但实验所需能级太高,太阳系大的加速器都难以完成实验);既然粒子间相互作用都是(统一后的)电磁力(归根结底是电磁波),那么粒子间相互作用的速度上限自然也不可能超过光速了(不过,如此一来,为何粒子速度会低于光速、为何会有“质量”就成了新的问题。标准模型的“希格斯粒子”就是为了解释质量起源问题而提出的,且已经在LHC中发现其踪迹 希格斯场_百度百科)。 当然,这只是把问题推远了一步而已。因为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回答“为何真空介电常数/磁导率是定值”以及“真空介电常数/磁导率为何一定要是这个值”——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尚无法回答(我知道有一种“真空衰变论”,认为真空也有许多不同能级,不同能级上的基本物理规律不同;它或许能解释为何真空介电常数/磁导率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但这个理论无法证伪,甚至无法令人信服的把真空能级和真空介电常数/磁导率拉上关系,所以只能束之高阁)。 既然谈到这里了,不妨多说点。 其实下面这些内容,是我在本问题下另一个答主那里的回复。当然了,反驳了人家的论点。所以这人可能有点不乐意,选择性的把我的回复删的只剩一条。 既然人家不乐意看,我又不想这些东西石沉大海,那么还是放自己回答里吧。 从哪里谈起呢……咱还是先看两篇科普文吧: 引力波很简单,只需要你先搞明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科技袁人 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讲引力波 | 袁岚峰 这两篇文章先存心里,咱从牛顿时代说起。 牛顿力学那时候,我们其实对时空没什么认识。 基于我们自身的经验,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第一,时间和空间毫无瓜葛;第二,空间是平坦的。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提出了运动的线性叠加原理。这就是所谓的“伽利略变换”。 再后来呢,我们发现了“电磁波”;电磁波有一点很特殊,它是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转换——现在我们知道,它和声波不太一样;但在当时,它类比于声波是很恰切的:声波是压缩空气产生的弹性势能和构成空气的分子/原子的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而电磁波是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 因此,所有的波都可以用一些结构非常相像的公式描述出来。而这种相像也使得人们自然而然的猜测……就好像声波依靠空气传播一样,电磁波依靠什么传播呢?当然是一个可以在其上激发电场/磁场的东西啊。 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叫它“真空”或者“时空”;而当时的人叫它“以太”。 “以太”看不见摸不着;“真空”不“空”,它充斥着以太;至于真空……那就是平坦的空间而已,是无需讨论无法研究的背景。 既然电磁波的承载物是“以太”,那么“以太”的性质又是什么呢? 这就引出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声波的承载物是空气;那么当我们相对于空气运动时,声速自然会和我们与空气的速度差叠加;那么,我们的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话……会不会出现光速和我们地球的速度叠加现象呢? 当时的科学家自然而然的认为,这种事嘛……还用说吗,肯定一下子就把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测出来了!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结果是……光速不变。 这下可麻烦了。要么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这显然太荒谬了);要么……可能性就多了。 一大堆解释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脱颖而出。 他抛弃了“以太”假说,以“相对于所有参照系,光速不变”为基本原理,加上“所有惯性系里物理规律一致”,创造了狭义相对论。 请特别注意“相对于所有参照系,光速不变”这一句。 很多人相信,借助麦克斯韦方程就可以直接推导出“光速不变”,这是错误的。 如果你了解经典物理,就知道在同样的温度、压力下,声速也不变。 但这个“不变”是相对于波的承载物(介质)的(对声波是空气,对电磁波就是“以太”);(按照常识来讲)有承载物,就有速度叠加;“相对于所有参照系,光速不变”实际上否定了光的承载物“以太”——麦克斯韦方程可没办法否定“光有承载物”(事实上,后面我们将会看到,我们还会把光的承载物找回来,只是现在把它改名叫“时空”)。 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完成之前,真正能给那时候的科学家暗示的其实是“波粒二象性”,尤其是“物质波”——但是这个暗示太隐晦,跳跃性太大,以至于没人能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之前抓住它(事实上,哪怕是现在,都还没法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当然,“统一”和“抓住暗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此,以太和相对论的根本矛盾并不是“光的传播需不需要介质”,而是“这种介质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和其他物质如何交互”——牛顿力学觉得以太和海水和空气差不多,只是比空气更看不见摸不着而已,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平凡的,把我们的“常识”推广过去就完了;而相对论则认为“时空”是一切物质/能量的承载者,它和其他事物的交互是我们前所未见的,遵循极为特殊的规律。 总之呢,狭义相对论出乎意料的把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了,我们叫它“时空”;时空的性质(运动的叠加不服从伽利略变换,而是服从洛伦兹变换)决定了信息传播有一个最大速度——或者说,基于“光速不变”构造出来的“相对论时空”具有一个性质,这个性质就是“光速是信息传播的最大速度”。 爱因斯坦并未就此止步。 他敏锐的发现,“引力质量”总是等价于“惯性质量”;换句话说,重力场和加速度场同源。 这个发现证明,时空是有结构的——真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空间本身也有某种“物质性”,也可以被改变、被“扭曲”。这种“扭曲”对外就表现为万有引力。 不仅如此,时空的扭曲也可以像波一样对外辐射,这就是引力波。 虽然空间看似空无一物,丝毫不会阻止我们在其中运动;但它本身是非常非常“坚硬”的,硬到远方两个黑洞合并、把两三个太阳质量都转化为引力波这样的大事件,也不过会在LIGO那长达4公里的光路上,造成千分之一个原子直径的差距! 但不管怎么说,空间的确会“动”;我和你的距离,的确会凭空缩短(虽然只缩短了那么一瞬间)。 LIGO实质上就是个特大号的、超精密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 当引力波到来时,这个特大号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出了光程差。 你看,光(以及我们知道的一切物质)的确有承载物。只是这个承载物并不是过去猜测的、平坦而平凡的“以太”,而是奇诡的、只能以“闵氏空间”描述的、把时间都绕进去的相对论时空! 所以,“以太”说并不是错在为光寻找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承载物”,而是错在它只让这个承载物承载了光、把其他物质放在一边;它不是错在太多余而是错在拉进来的东西还太少(比如,它并不认为时间和空间有任何关系,从而错误的忽略了“时空”这种介质的特殊性);或者说,它不是错在“虚无飘渺”,而是错在“缺乏根据”——相对论时空比以太更诡异更“虚无缥缈”,但它有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给它的提示,这个提示帮它站稳了脚跟,又为它指明了方向。 最终,还是同样原理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否定了以太却证实了引力波——证实了时空涟漪。 物理学里,实验结果就相当于“公理”;和数学只有“从公理推导出一整个体系”这一个方向不同,物理还有“设计一堆不同的体系以迎合所有公理”这个方向——后者就叫理论物理。 正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这条公理是否被发掘出来这点差别,使得惊才绝艳的牛顿也只能局限于以太+平直时空+伽利略变换的经典物理;也正是敏锐的注意到了“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同这个司空见惯的“实验事实”,才使得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有结构”这个秘密——这个事实是如此震撼,以至于爱因斯坦本人都以为自己搞错了(据说他关于引力波的、最初的论文认为引力波不存在,那仅仅是“基于坐标变换搞出来的小魔术”;后来才听从别人劝告,把论文改成了论证“存在引力波”;今人虽然相信引力波理论应该是对的,但在真的探测到之前还是有些忐忑:毕竟以太几乎还“尸骨未寒”呢)。 但我们真的按他的提示发现了引力波——在那个曾经把“以太说”撞的头破血流的装置上。 ——我们现在才刚刚证实了“时空的确有结构、且对时空结构的扭曲的确可以形成引力波”而已。关于时空的更深层次知识,我们还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只知道“有速度上限”,但却回答不了“为何有速度上限”。 ——将来,随着引力波及其他方面的深入探索,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实验事实”;这些实验事实或许能帮我们发现关于时空的更多特殊性质;在时空性质的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们或许就会知道“为何会有速度上限”了。 我们必须有一个着力点,才可能借此揭示更深的奥秘。这就是科学的限制,也是科学最大的长处。 太多太多的“为什么”,我们实在找不到着力点(也可能着力点已经在我们手里,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怎么用而已)。所以,我们才说它们不是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 当然,我们会一直努力寻找更多的“着力点”——这就是实验物理的意义——但能找到什么、它们会把我们引到什么方向,这是谁都决定不了的(想想从 以太-否定以太这种承载物-时空-时空作为承载物所以有引力波-引力波真的影响了迈克尔逊莫雷装置 这条一波三折的路线吧)。 ![]() RECOMMEND -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