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道体——精神本态和非常精神本态(上)/作者黎泽泉

 hnhksyf 2023-10-21 发布于四川
图片

[道德经原文]

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2.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3.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4.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5.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川谷之与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6.道汜兮,其可左右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终不自大也,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7.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三十五章)

8.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图片

[译析]

整本《老子》,有丰富的描述精神本态和非常精神本态的记载。古之注者,有时称道体,有些内容是气功内景反映。

“道”,并不是无物,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虽然有些注者说“道”是臆想出来的,其实是这些注家自己没有练功,没有实践的结果。“道”虽然没有固定形态,虽然有时超越人们常态感觉,但决非空无所有。

精神本态是什么样的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没有描述,弗洛意德也没有讲过。谁讲过?老子讲过。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有丰富多彩的描述。世界还有那个名人讲过,我还没有深入仔细考究。

现在知道,精神这个东西,渺然无形,寂然无声,不可捉摸,无踪无影,没有形态,没有重量,没有长短,只可意会心传,难见眼前,相对於“物”是“虚无”。对此,老子描述过:“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这当然不是描述物理学的“场”,因为“场”会“恍惚”的,这是讲这三种感觉器官无法“视听触”到的精神本态。平常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的刺激有一定阀值,精神本态感觉阀值低,低于感觉器官的感觉阀。老子当年已有如此体会了,今天的科学仪器是否已测出,尚待考。精神本态“视之弗见,听之弗闻,播之弗得”,老子当时给起了三个名字。

第十四章讲“夷、希、微”,这三个名词,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用来形容常态感觉阈以下的量词。这三者的形象,用常态感官无从形容和描述。因用常态精神看,则有不可思议的状态,它呈现浑沌一体,交融合一,故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释德清曰:“致诘,犹言思议。”

《老子》还进一步描述精神本态:“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全句是说其上面不见光亮,其下面也不昏暗。其在头脑里是呈连续不住的流逝,抓不着,也留不住,这是老子讲精神本态呈流动性,佛经则称为“不住”,《坛经》称:“为人本性,念念不住。“此认识与老子同,一个早我们二千五百年,一个早我们千余年。故曰:“绳绳分。”无形象,故不可名。为什么不可名呢?据《管子·心术》介绍:“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据此可知古人给某物命名,因其有形有象。若在常人精神态下,其无形无象,故日:“不可名。”因其认识客观只有外景的物象,而无内景之物象,故:“复归于无物。”

这种无形又似有形状,无物又似有象,若体会其中又有恍惚存在,故曰:“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虽然可以体会到“恍惚”但却又无始无终,故曰:“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精神本态的呈流动性和不可名状,又无色采,无终始但可呈恍惚状,自古就是这样了,若明确掌握这个特点,就知道精神的基本形态。故老子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此纪字与基通,朱骏声说:“纪,叚借为基。”《诗·秦风·终南》:“有纪有堂。”《毛传》曰:“纪,基也。“道纪即道的根本,道的基础也。今“道”作精神解,道纪即精神根本或精神基础,即精神的本态也。

图片

第三十五章又讲:“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此是用对比方法写音乐和美食感官可知,但精神本态用感官无从捕捉。

上述第十四章是从感觉器官的角度和其流动不住性来描述精神本态的。《老子》第四章描述精神本态又至虚又至盈。其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分,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冲者,虚也;盈者,充满也;渊者,静深不动之意也;宗者,犹依归也;湛,隐没也。全句可解:精神本态至虚,无色、无声、无形,不可见、闻、触,其微希夷之微量并胶结在一起。在常态看,可云至虚,但其可认识万物,故云:“用之或不盈。”第三十五章也云:“用之不可既也。这都是讲精神本态可无止境地认识万物。其虽渊深寂寞,但可认识、改造万物,为万物所依归,故云:“渊兮,似万物之宗。”

其虽隐没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故云:“湛兮似或存。”精神本态,至虚又至盈!“至盈”是说可容纳天下万物,实质是说认识是无限的。故第三十四章又云:“道汜兮,其可左右也。”即是说精神意识(包括无“意识”)象水那样洋溢无边,无所不到,如左右逢源之势。第三十五章还补充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无象谓之大象。大象无形而能入众形,精神本态无形。却能认识有形之万物,有形之万物无不归,故天下莫不往。而这种装载万物之能力,即无限认识万物之能力,万物却不会伤害“大象”,即不会伤害道体,即不伤害精神本态。精神本态相安太平,泰然无恙。故云:“往而不害,安太平。”还精采地说道:“万物将自宾。”和“万物将自化。”

老子论道,不仅论述精神本态,还论述非常精神本态,这在第二十一章有很好的描述。精神本态,无形无色无声,但修道之士,训练有素,其显示盛德容貌,皆从精神本态所发,故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又因观察非常精神态的存在,是要使常人精神进入恍惚之中,(常人精神本态是不恍惚的,既已恍惚,是进入非常态之开始)在恍惚开始之时,仍只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若继续深入,则显示与精神本态不同的景象,故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是练功中意识阈在扩大,产生一种新的意景。我们说过,老子的道,并不是无物,是意识和意识阈的扩大在起作用。其原则上的方法是首先让无意识获得兴奋,进而与意识获得联系,来扩大意识阈。因而,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新的意景,此即所谓“悟”,所谓“觉”也。由于练功深入程度不同,在体内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也不同。而这种在头脑中首先出现的内景反映,过去常称之为道体或道的写状。

内景的反映内容丰富多彩,有体内形象,有体外之形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形象,千姿百态,各人不同,各时辰不同,各层次不同,很难准确描述,老子只择其众人易出现,或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原则性地讲述。庄子在这方面写得比较明白,如下文引述庄子邀东郭子游“无何有之宫”时,所描述的景象正是。因本书第七章已译,此从略。

若练功继续深入,出现新的意景:“窃兮冥兮。”精者,精微也,可引伸为生理生化基础之物。老子还肯定地说“其精甚真”,即真实存在。并有一定规律,故云:“其中有信”。信,作规律解。

图片

《老子》此第二十一章是老子最博大精深的一章,最能体现老子成就的一章,最能体现老子道体的全部精华,最能体现老子的划时代性和超时代性,此千古难解之秘笈也。常人精神本态,常人所有,人人皆有,非常精神本态,非人人皆有,要有静定功夫才能有。老子讲“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寂兮寥兮”,就是讲静定功夫,是讲非常之道体,佛家概括为一个“寂”字,常用有“不动”“空”等比喻。而“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是讲非常道体之用。佛家概括一个“照”字。这个非常道体之用与常态道体之用,是完全不同的。常态道体是用意识,是用分析法,区别法等方法来认识世界,识别诸物。而所认识诸物之象,在体外,古称“外景”。此非常道体之用,是用无分析法,无区别法,其是原有意识阈的扩大,是脑电的同步化的扩大。如果要回归到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又可称为“无意识的再现”。此意识阈扩大之用来认识世界,其所认识诸物之象在体内,古称“内景”,佛家形象地用“照”字。一个人获得此两种精神本态,而能自由转换才不失其妙用,否则是精神病者也。此意识的扩大,是老子“道”的双重性中所侧重的一面,老子“无中生有”更高的一层含意,禅宗所谓“自性”,佛家所谓“真心”,亦即此也,而常人则称之为迷信、唯心、虚无、玄学等,一直不解。

不用常态意识也能认识世界,在高度寂静头脑中有“象、物、精、信”出现,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就是因为常态精神缺乏“寂”之静定功夫,故“莫能”也,因而也就不能见到其中之“象、物、精、信”,这是没有开发常态意识以扩大意识阈的结果。

节选自《破译老子》,作者黎泽泉,有删节,供参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