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见一个三岁小孩驾驶电动玩具车”让我想到的……

 秦声何来 2023-10-21 发布于重庆

今天下午我们在楼下散步。见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坐在一辆电动玩具车上。这辆电动玩具车是一个人驾驶的,而这孩子坐在上面缓慢行驶。师父说起秦小字也有一辆相似的。只不过,秦小字没玩过几次那辆车就坏了。我们边说着边从这小孩身旁路过。

此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一直不断地在“帮助”这孩子调整方向,以保证这辆车在直线上行驶。再看这孩子,他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在这辆车上,而是东张西望。

注意到这个细节之后,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这孩子的状态是一会儿自己驾驶,一会儿分神。而他爸总是在他分神时,帮他校正方向。

01

此时我想到一个问题:这孩子真的是想玩这个玩具吗?还是家长认为这个玩具好玩才让孩子玩?

当然,这问题似乎无法验证。只是根据我的常识推测,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玩驾驶类的玩具,无论是滑板车或是电动车,那么他一定会全神贯注地专注在驾驶与操控上。因为这是他的乐趣所在。

由此可以得出两种可能的结论:第一是孩子太小他还不知道这个玩具怎么玩。第二是家长干预过多让孩子失去了驾驶的乐趣,或者说他不用为驾驶“负责”,因为有父母帮忙。

02

第一种可能很好理解。而第二种可能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为什么家长干预过多会让孩子失去了驾驶的乐趣?

实际上,孩子玩任何玩具,他都是出于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本能地渴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与玩具建立联系,获得玩具的反馈。

许多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开车?就是因为通过操控车辆,可以获得速度与方向变化的体验。然而,此时若家长进行干预,实际上就是在破坏孩子与玩具之间关系中直接的体验。这就像你在下棋,然后有人在你旁边指挥怎么下怎么下,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所以,明智的父母在孩子玩玩具时,从不干预。玩好玩坏,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孩子在玩耍时,不伤到自己,不伤害别人。家长就不介入。因为孩子是通过玩具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孩子也是通过玩具与世界建立联系。这是直接的感受和一手的经验。

当然,家长有时候需要告诉孩子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比如,师父家从来不让秦小字玩电子游戏。也就是说,不能玩什么玩具是提前干预,而不是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干预。

03

由家长干预孩子玩玩具这事儿,让我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干预孩子的其他事儿。

比如,家长干预孩子写作业,家长干预孩子做家务,家长干预孩子吃饭……甚至连遇到事情不停给孩子讲道理也是一种干预。干预了孩子面对问题时的动脑思考。这些干预行为背后的危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干预会破坏孩子在做事的体验,积极性和自主性,反向地训练了孩子的被动与不负责。

换句话说,家长是否愿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家长是否能够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家长是否放得下心……这将决定并影响孩子的心智成熟与人格独立。

而家长对孩子真正的保护,孩子是看不见的,但却能感受得到,是不知不觉的,但却已经进入到了孩子内心。这就像你在学骑自行车时,你知道有一个人在保护你,而他却早已经渐渐放开了手。

教育全在细节,这需要我们保持觉察。

“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怎么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